■ 天津市东丽区和顺幼儿园园长 张长燕
新型城镇地区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分析
■ 天津市东丽区和顺幼儿园园长 张长燕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不仅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和顺幼儿园坐落于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和顺园小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诞生的一所国办幼儿园,所辖原军粮城街民生村、唐山村、一村、永兴村4个自然村,小区居民均为原自然村村民,园内幼儿均为村民子女。我园对和顺园小区四个村队240名3-6岁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出我园所在新型城镇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为进一步加强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生活卫生习惯
在进餐、 洗手、 洗澡、 饮水、 睡眠、刷牙、坐立姿势等13个方面得分均较低,其中不偏食挑食得分最低,只有48.5%的幼儿在以上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51.5%的幼儿存在一些问题,超过了半数幼儿。说明这些方面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中的主要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与策略。
(二)礼貌习惯
问卷结果显示在跟长辈说话会尊称为 “您”;等成人交谈完毕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成人讲话时不插话、不打扰;自己解决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的纠纷;能给老人、病人让座位4个方面得分较低,只有60%以下的幼儿可以做到。其中跟长辈说话会尊称为 “您”和等成人交谈完毕再提出自己的问题两项问题较大,只有37.7%和39.2%的幼儿可以做到。
(三)自理能力
在参与调查的240名幼儿中,只有37.5%~59.9%的幼儿在自己洗袜子,自己系鞋带等6个方面可以做到,问题较为突出。尽管有65.8%~77.6%之间的幼儿在主动叠衣服放在指定地点,自己整理玩具,按时起床睡觉,正确独立进餐4个方面可以做到,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四)交往习惯
只有59.2%以下的幼儿能够做到回到家向长辈有礼貌地报告自己回来了,能用商量讨论的方式解决纠纷,在别人讲话时不随意打断,正确对待或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和建议,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时不哭闹,其余40.8%的幼儿均存在较大差距。
(五)学习习惯
在学习习惯问卷调查的20个方面中,其中15个方面均得分较低,能做到的幼儿仅在61.7~79%之间。其中玩玩具后能收拾整理,失败后愿意找原因改方法并多次尝试直至成功和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三项得分最低问题表现比较突出。通过统计发现,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总体不佳,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研究。
(六)遵守规则习惯
在此项调查中, 只有13.6%~44.4%的幼儿在遵守作息时间等5个方面可以做到,其中只有13.6%的幼儿可以做到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总体来看,幼儿普遍规则意识较差,这一习惯的欠缺,直接影响幼儿的安全、交往等诸多方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与条件,改变了生活的状态。从外在条件来看,新型城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并无太大差别。那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新型城镇幼儿习惯养成呢?我们必须从其以往的生存、生活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村民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家庭教育水平、当地的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客观分析,总结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有效策略,予以积极干预改善这一现状,为本地区新型城镇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将来成长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分析,主要原因是:
(一)以往农村生存和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固有生活方式与习惯,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造成一定影响
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生存环境与条件分不开,生存环境往往造就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并对人的后续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
1.新型城镇居民以往生存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以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来看:城市居民,每天出行都要见到交通信号灯,每个人出行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久而久之形成遵守交规的习惯。但以往农村地区的村民出门就是田间地头,有的老人一生也没有见过几次信号灯,没有乘坐过公共交通工具。更多的农村人自然对交通规则感到陌生,遵守交规的意识自然也就淡薄。他们更加适应走近路,甚至有很多家长还不懂得靠右行走的规则。尽管目前已搬迁到新的居民区,但在习惯没有养成的前提下,这些家长又怎么可能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去遵守交规呢?很多幼儿在新城镇搬迁之前出生,在农村环境中成长,模仿成人,形成一些陋习,规则意识也相对淡薄。
从礼貌习惯培养来看:农村地区地旷人稀,村民在田间劳动时,没有通讯工具可以使用,没有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多是依靠喊的方式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大声说话习惯自然形成。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农村的孩子们不会小声说话的原因了。刚搬迁到新型城镇一年多的村民和孩子,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新的环境。
从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来看:过去农民去田里干活,干粮带在身上。吃饭时没有地方可以洗手,干活的手再脏,最多在河沟里洗一洗。满身是泥是土的情况多了,也就习惯了。想要饭前便后勤洗手,其实根本不具备条件。另外,过去农村本身卫生条件差,从垃圾处理到村民如厕等方面都没有那么方便,故而村民的卫生习惯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现在条件虽然改善,但要求其一下子转变卫生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干预和引导。
2.新型城镇居民以往生活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从生活卫生习惯来看:以往农村居住条件为平房,在上下水的使用上,较为不便。一般农村家庭不具备室内卫生间,没有每天洗澡、淋浴的条件。洗脸洗手则是使用脸盆,不具备流动水洗手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想让幼儿一下养成流动水洗手的习惯,也是较为困难。勤洗澡、勤换衣等方面也自然是做得不好。
从礼貌和交往习惯看:农村家庭住房均一墙之隔,院落挨着院落。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有限,他们习惯从东家跑到西家,不用敲门,也不必问候,家长不在意,孩子们便很随意。因此,我们用礼貌习惯来要求这些孩子,应该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村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其生存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制约着这些家长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长受教育水平、教育意识、教育能力的不足,是影响新型城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原因
1.新型城镇地区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目前,我园在园幼儿家长大多数只有初中水平。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不足10%。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平时又不能加强自身学习,因此对各类信息摄入途径少,信息量小。看待问题往往较为主观,不全面。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往往关注眼前,对长远的发展考虑不足。因此,在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问题上造成其教育意识、教育方法缺乏。
2.新型城镇地区家长教育意识缺乏
由于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农村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农民生活上的便捷和经济上的富裕,生活条件的优化使大多数家长首先选择改善子女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其次才是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家长更加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而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表现为许多家长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兴趣班,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尽管在许多项目上幼儿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不错了,家长认为自己也不需要太多的指导。甚至有很多家长在礼貌习惯、交往习惯、规则意识等方面不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这说明家长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比较缺乏教育意识。
3.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
还有一些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是在家庭的培养方面不知如何去做,面对幼儿在习惯方面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矫治,在配合幼儿园教育方面还不能做到家园一致性和一贯性。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幼儿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和教育,溺爱现象屡见不鲜。孩子们在祖辈宠爱下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不懂得谦让、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等问题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插不上手,显得无能为力。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干预,打骂孩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却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更影响了亲子感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在0-3岁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在家庭中养成。家庭教育水平成为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受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新型城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不容忽视,改善现状是培养新型城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地区教育环境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城镇居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可能因为教育环境的改变而迅速改变现状。而以往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中心城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整体的教育氛围,师资水平也都对当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形成有一定制约。例如:过去农村地区没有图书馆、书店、少年宫这些可以学习和阅读的场馆,家长不可能每天把孩子送到几十或者百里以外的城区去阅读和学习,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只能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家庭和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很好地支持幼儿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养成。从学习习惯培养来看:以往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幼儿园,孩子们没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幼儿园的教育,习惯养成方面更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当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是造成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我园所在新型城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和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来看,目前新型城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作为幼儿教育机构和广大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着对幼儿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改变新型城镇地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状况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