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党的工会政策评析

2016-03-15 14:31黄安余
工会理论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党劳工国民党

黄安余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台湾工党的工会政策评析

黄安余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在台湾经济、政治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党外势力”快速发展,台湾工党应运而生。工党主张,保障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劳动大众的民主与平等、提倡社会改良和放弃社会革命、推动国家和平统一。工党的工会政策是:要改变台湾工会“御用”工会的性质、建立自主性工会、加强对各级工会的辅导工作。由于工党内部政策分歧与派系斗争,导致了工党的组织分裂,并削弱了台湾工会运动的力量。

台湾工党;工会政策;影响

一、转型在即与工党成立

台湾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和平“土改”,60年代中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以及70年代后期的工业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导致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革命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台湾中产阶级崛起于都市地区,他们不满于“纳税有份,参政无缘”的政治现实,从而对国民党威权政治统治构成了挑战,这就是台湾的“党外势力”。“党外势力”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组织街头反对运动、创办政论刊物和参加竞选活动。70年代后期,“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正是“党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在此前后,从苏庆黎主编的《夏潮》杂志开始,继之有王拓创办的《春风》杂志,后来有陈鼓应主笔的《钟声》杂志,都是以宣传社会主义为导向,从而形成了工党建党的理论基础。但是,1988年以前,台湾实行“党禁”,除了国民党以及追随它从大陆迁至台湾的民社党、青年党之外,不准许成立任何新的政党,几乎所有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政治力量都会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打压。工党成立前后,正是台湾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的关键期。随着党外势力的快速发展,蒋经国不得不推行一系列“革新保台”“在台生根”的措施,包括“党务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政权开放”。特别是“政权开放”涉及国民党政权的“本土化”“党外势力”问鼎政权具有合法性等。这些政策使台湾劳资关系和工会运动有了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在劳资争议上升的同时,农业经济持续衰退,以及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使农民利益遭受剥夺,引起了农民集体游行抗议行动。台湾社会两大基本阶级都处于一种涌动状态。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就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劳工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但是,为台湾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劳工阶级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由于台湾依附型经济增长的缘故,劳工阶级承受着双重剥削,因而维护劳工权益就成为工会运动以及部分“党外势力”的话语中心。一些劳工问题,包括退休金、劳动保护、年终奖金、工资待遇等,则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角逐和争取劳工选票的重要筹码。而劳工阶级更加迫切希望有一个能代表其利益的政党,这就是工党产生的社会基础。1986年,台湾“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国民党提名的工会干部候选人首次落选,这是台湾工会运动转折的重要信号,表明国民党对劳工运动的控制力在下降,工会组织及工会运动的发展逐渐显现出自主化和自由化的新动向。

1987年5月,台湾“立法委员”、原民进党党员王义雄在高雄市成立“劳工服务协会”,并且与“夏潮联谊会”成员联合,于同年11月在台北市正式成立工党,并发表了建党宣言。1987年12月6日,工党召开了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章,正式推选王义雄为工党主席,罗美文为副主席,王津平、陈永昌和苏庆黎等15人为中央委员,初步建立了党的领导核心机构。在工党创建初期,它拥有363名党员,出席会议的党员有246人。工党“一大”以后,该党着手在台湾各地筹建工党党部,积极发展新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至1988年8月底,工党相继建立了台北、基隆、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等地区的党部筹备委员会,工党党员达到1500名。工党是继民进党成立之后,在台湾出现的第二个在野党,也是台湾工会运动史上重要的“劳工政党”,显示了劳工阶级的团结与觉醒。

二、台湾工党的政治主张

工党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核心所建立的政党。工党的骨干分子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会干部,还有文化界、环保界、妇女界、学术界代表以及“乡土派”作家和《夏潮》杂志社成员。他们大多数人出身于社会的中下阶层,关注和维护广大劳工的权益。工党宣称“专为广大劳工服务,解决劳工问题,争取福利”。王义雄曾指出:“工党是一个以劳工为中心,联合其他各阶层人民的政党”。在党的未来发展上,工党将与民进党“同以在野派立场,督促执政党改革,两者为互补作用,不致有所冲突”。王义雄的政治理想是,要按照西欧各国劳工政党的模式在台湾建立工党,因此工党“党章”是参考英国工党、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党纲而制定的。工党的政治主张集中反映在《建党宣言》和《党纲》中。

首先,保障与维护台湾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工党在其《建党宣言》和《党纲》中宣称:“基于劳动人民的立场,特别强调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应有其合理的权利。”工党明确表示,“愿为劳动大众共同争回久遭剥夺的政治权利”,“对于农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决心作最大的奋斗,为农民创造合理的农业劳动条件。”

其次,实现劳动大众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在这些问题上,工党的具体政治主张与民进党基本相同,即要求“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结束,全面推动以劳工大众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改革”;“废止《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主张“全面落实言论、思想、讲学、信仰、集会、结社的自由”及“基本人权”等。《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的废除,改变了军事“戒严”体制并使台湾社会回归平常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集会结社、出入境、民事审判等方面的限制。这就使得台湾当局从根本上开始放松对岛内的专制统治,使国民党与台湾社会各阶层的僵持关系得以缓和,从而为社会运动创造了条件。

再次,提倡社会改良,不赞成社会革命。工党宣称自己是一个以劳工利益诉求为中心的“全民政党”,而不是某一阶级政党。因此,工党主张社会改良,不赞成革命或其他过激行动,也不鼓励劳工采取街头抗议行动。工党要通过劳工运动使劳工阶级团结起来。工党现阶段的目标是,协助“御用”工会逐渐改变体制内工会的性质,成立自主性工会,并且给予工会适当的指导,但工党绝不控制工会。工党不强调争取过高的理想和政治诉求,尽可能避免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

第四,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推动国家和平统一。工党主张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工党党纲有关《大陆政策纲领》明确指出:“台湾前途之解决,首应结束国共两党对峙,恢复两岸人民来往,经过充分了解后,在尊重台湾人民意愿的原则上,以民主、和平方式解决”“坚决反对任何国际强权,以任何形式和计划妨碍海峡和平”,提倡“发展并充实两岸人民的交流,促进并健全两岸的经贸活动”等。这一政治主张符合国家利益和两岸人民的根本愿望。

三、工党工会政策及影响

台湾工党的工会政策集中体现在其《建党宣言》和《党纲》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工党主张改变台湾工会“御用”工会的性质。“御用”工会实质是体制内工会,是在国民党严密控制下的工会。长期以来,国民党控制了各级工会组织,使之成为服务于国民党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维护劳工利益的团体。国民党通过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安插工会重要干部控制了工会,使之不能违背“党国”的意志;通过经济资源配置形成了不利于工会力量发展的经济环境,国民党掌控大型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劳资界限不清,不容易发展与形成工会运动。长此以往,台湾工会维护劳工权益的功能就难以发挥,也不能获得劳工的普遍认同,造成了工会组织率的下降。有鉴于此,工党提出要提高台湾工会运动的质量,就必须彻底改变“御用”工会的生存状况。工党反对任何党派控制工会,宣称绝对不会干预工会内部事务和影响工会组织成长,以有利于工会的独立与发展。

其次,工党提出建立自主性工会。工党的这一工会政策完全顺应了当时的世界大势和台湾的政治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大势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促使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政治民主化主要是菲律宾、韩国等国家政局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前所述,蒋经国“革新保台”政策的全面实施,台湾本土势力和“党外运动”已对国民党政权构成了威胁。如果国民党当局继续对工会实行高压管制政策,既违背了世界大势,又与台湾政治转型格格不入。因此,工党提出了反对任何政党干预工会,奉行自主性工会政策。在自主性工会政策下,劳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工会,不受国民党“一厂一工会”统治性工会政策的限制,同时工会可以跨区域联合,摆脱国民党“一行政区一总工会”的羁绊。工党与民进党的工会政策在这一点上已取得高度一致,这可能与它们同是在野党身份有着密切的关联。

再次,工党主张对各级工会开展辅导工作。虽然台湾工党维护劳工权益,但它宣称自己不是任何阶级政党,而是一个“全民政党”。在提倡社会改良、不赞成社会革命的理念下,工党的工会政策与其总的政治主张出现了矛盾。工党工会政策显然带有反国民党的成分,而其总的政治主张却又要“避免与国民党发生冲突”。在服从总的政治主张的前提下,工党的工会政策或多或少地带有向国民党妥协的色彩,在开展工会辅导时,工党不鼓励台湾劳工采取街头抗议行动。发展工会运动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使劳工阶级团结起来。正是这种拖泥带水的政策导向为工党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客观而论,台湾工党始终没有像民进党那样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更由于工党存在的时间较短,因而其工会政策的影响力远远不能与民进党的工会政策相提并论。但是,工党毕竟在台湾工会运动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工党构成较为复杂,既有对国民党、民进党不满的政客、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又有两成左右的劳工党员。其组织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王义雄为首的“劳资和谐派”,推行实用主义路线,主要是以设在高雄的“劳工服务协会”为核心。他认为,发展工会运动不一定要诉诸暴力,工党“将以体制内改革路线为主,期以和平民主方式,争取劳工应有的权益和自尊”。另一派是以罗美文、王津平、姚国建为代表的“工运派”,执行产业工会主义路线,主要是由“夏潮系”,桃园、新竹、苗栗地区兄弟工会,高雄市工会干部联谊会组成。其内部又有两种不同的工会政策:王拓、张晓春等人认为,台湾虽有数百万产业劳工,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劳工阶级觉悟较低,95%以上的工会仍为政府和资方所控制。因此,他们主张从实际出发,力争摆脱强权控制,建立自主性工会,积极为劳工争取利益。目前,不能提出过激口号和采取偏激行动。而以苏庆黎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却认为,作为一个政党,应该根据党纲对台湾社会的分析和改革主张,全面提升劳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积极领导广大劳工和中下层民众,打破国民党政权与资本家相勾结、剥削劳动者的现状,使劳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积极开展工农民众运动,把经济斗争逐步升级为政治斗争,最终在台湾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为此,“工运派”积极参加并领导了1987年“年终奖金风波”、1988年的“三·一六”农民反美示威游行和“五·一”火车司机集体休假等几起颇有影响的工农民众斗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震动。

政策是一个政党的生命。由于工会政策一直存有分歧,并且两派政策难以整合,1988年6月29日,以王义雄为核心的“劳资和谐派”在高雄召开了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对党内人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清除了反对派成员。作为回应,“工运派”旋即成立了建党筹备委员会,着手草拟党纲、党章,决定另组以工农民众为主体的新型政党,表示要积极为劳工争取权益。1988年12月31日,工党内以劳工党员和工会干部为主体的“罗美文系”公开宣布退出工党,自组“劳动党”,认定“劳动党”是“社会主义的阶级政党”。至此,台湾工党的分裂已成为定局。1989年,“夏潮系”声明脱离工党。工党的分裂与劳工组织的分化,对台湾积蓄的工运力量是一个重创,也使这一劳工政党从此在台湾政坛销声匿迹。

[1] 汪澍,洪伟,艾克.台湾“民主政治”透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4.

[2] 王鸿志.政治狂澜的浪花——台湾第三势力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3] 茅家琦.80年代的台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4] 孙淑.台湾政治制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黄安余.台湾经济转型中的劳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陈伯山.台湾工会概况[J].工友,2006,(11).

[7] 杨河清.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 吴培安.劳资关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工会[J].中国劳工,1995,(2).

[编辑:牛雪峰]

D412.858

A

ghllyj.2016.04.012

2016-01-22

黄安余(1963-),男,安徽全椒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劳工问题、劳动就业。

猜你喜欢
工党劳工国民党
快过关了
英国新工党政府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目击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