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铭群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历史探秘类节目呈现的差异对比
——以《档案》与《家事》为例
樊铭群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文章针对两档历史探秘类节目做出比较,即北京电视台《档案》和吉林卫视《家事》,探讨其广受关注的深层原因。拟通过对比二者节目形态所呈现的差异性,包括主持人风格、节目选题、布景道具、讲述手法运用的区别,试图探寻此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成长点和创新点,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
电视节目;节目形态;《档案》;《家事》
目前,当观众享受着逐渐趋同化的明星体验秀、游戏闯关、文艺谈话等综艺节目时,看似融入欢愉畅快的氛围,但观看结束后,随时间的流逝较容易冲淡记忆。反之,一类以讲述历史探秘类的节目正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即使没有热闹的氛围,宏大的明星阵容,却用朴实的方式向观众传播历史知识。
此节目融入多种视听元素和舞台效应,以全新的角度讲述历史,颇受观众好评。它深入挖掘浩瀚历史长河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以独特的视角还原故事发生的现场,破解其鲜为人知的背后谜团,引起受众的理性思考。节目的制作亮点在于运用悬念式开头,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主持人的讲述以脱口秀为主导,在戏剧化的布场环境中,翻阅原始档案文件、播放珍贵影像照片和纪录片片段等,真实全景的再现历史画面,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本文试图以两家省级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档案》和《家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及展望。
《档案》是北京卫视2009年2月4日推出的纪实类讲述栏目。节目采用演播室录制的形式,由一个特定的讲述者(主持人以男性为主)现场讲述,采用事件的实录回放,结合珍贵的档案资料,向受众披露历史上在国内外曾发生过的诸多传奇。旨在利用电视媒体的平台传播历史知识、战争纪实、名人趣事。为世人展现人生百态,以独特的视角透视社会万象。观众如同穿越时空,跟随讲述者共同找寻曾经的真实和鲜为人知的真相。
《家事》是吉林卫视以“美好吉林幸福家”为主题重磅打造的晚间幸福栏目,于2012年5月28开播,是一档讲述式的人文专题节目。它以名人家庭传奇为题材,运用诸多知名的女性主持人视角,再现名人名家的悲喜家事。选择“家事”的角度进行创作,既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也隐含着媒介的正确导向。它以家庭这个温馨的角度向受众反映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作为省级电视台的吉林卫视,强调品牌创新和打造良好口碑,不仅为电视台发展带来信心,也契合频道“中国梦,幸福家”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形态呈现出内在和外在的融合,它由不同的符号编码构成。其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主持人风格迥异、营造不同的氛围、讲述手法的区别,布景道具和技术元素的运用等。而节目的内容是更加重要的元素,因为选题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形成节目的整体基调。《档案》和《家事》虽然从节目编排和节目配置具有相似性,但是不同的制作方式使其为受众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视听效果。
(一)主持人风格迥异
历史探秘类节目的主持人,不是传统意义上说串词的电视节目传话员,而是需要主持人具备表演气质,成为论述中的一个角色和节目的闪光点。
《档案》风格的定位真实、权威、神秘。主持人需用佩戴的白色手套。根据不同的场景变换动作和神态,这是在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对珍贵档案保护的态度,让观众收看时也心生敬畏。节目以男性主持人居多,包括栏目组专属的主持人,偶尔也邀请名人名家前来客串主持,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将故事融合贯通后向观众讲述。外型上的常态装扮是严谨的中山装,笔直的西装搭配领带,呈现仪式感。《家事》的节目主持人多为女性,包括文清、胡可、曹颖等知名主持人或演员,她们用温柔细腻的表现手法,将看似冰冷而严肃的历史娓娓道来。节目还刻意安排女性助理配合主持人,根据不同的讲述内容,进行相关纸质档案的翻阅,图片、影像资料的播放,扮演类似文秘职务的档案管理员、放映员等角色,为观众呈现更加真实的场景。
(二)节目选题差异
历史探秘类节目,内容以涉及中外交往和引起国际关注的事件为主。节目的播出帮助受众辨别是非,它推翻广为流传的诸多谣言,将观众引导至理性思考的方向。戏剧性的表述方式背后,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感,跌宕的氛围,深远且耐人寻味。
《档案》是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试图揭开以往被今人忽视的瞬间,告诉观众在看似已成定论的事件中,曾有多少足以改变结局的事实被忽略或刻意隐藏。栏目组的选题深刻,时间主要集中在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物以国际化视角呈现。《家事》以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它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分析名人的成长和命运,每期节目多采用固定的格式,以人物名称为标题,介绍古今中外有名望的家族兴衰荣辱的故事。从家庭建构、历史发展、人际关系的角度去表现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气,具有人文厚度,启发观众哲理性思考。
回顾往期节目的选题,《档案》大气庄重,《家事》温婉舒心,与节目名字契合。笔者通过观看2015年12月份两档节目,发现《档案》涉及的题材紧贴时下生活的热点、以新闻关注度高的话题居多,如选择热播剧《芈月传》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等作为解密选题。而《家事》以家喻户晓的名人事件为主,在时新性上不及前者,它每集只讲述一个故事,节目前后的连续性不明显。《档案》的选题覆盖比较全面,贴合当下社会热点,档期紧凑,更新频率较快。两档节目开播的时间虽然相差近三年,随着录播次数的增多,选题偶尔发生过重合现象,但由于制作手法的区别,节目却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节目播出时间选择晚间21点,刻意避开黄金时段,不盲目追求收视率。中国的文化厚重源远,历史探秘类节目无疑是一道风味大餐。让丰富珍贵的资料和历史场景重现,让观众心理的猜忌消除,使他们对节目产生信任感。
(三)布景道具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即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1]。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副语言,它们对于传播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电视栏目中,主持人的音量音质、节奏控制、发声强度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本身[2]。
节目在布景道具都颇下功夫,现场设置巨大的投影屏幕,录音放音机、幻灯投影、沙盘、影片放映机、道具展示台,以及与讲述内容相关的仿真道具、旧器物、化学实验室、旧砖墙等,营造神秘紧张的气氛。
《档案》让观众步入历史场景,把历史带进现实生活。摄影棚巨大空旷,黑暗无边,能够满足观众所有的想象。它可以变成明星演唱会现场、索马里的海湾、泰坦尼克号的甲板、慈禧的后宫、旧上海的歌剧院等,如同电影的场景,设计生动形象。主持人以讲述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现场实录回放,行动路线与讲述内容保持一致,他往来于大屏幕区(30平方米LED)、档案区、幻灯区、16毫米放映区、录音区、沙盘区、中央演示区和景片区。相较《档案》的氛围营造,《家事》略显简单纯粹,用家庭布景作为贯穿节目的主线,让观众在聆听历史探秘的厚重氛围中感到一丝温馨。随着栏目组制作经验的日趋丰富,演播室道具的运用和讲述者真人表演的结合,似乎更加得心应手。
(四)讲述手法的区别
事实上,选题的“撞车”直接导致节目的严重“同质化”,也曾经发生在这两档节目中。但是,节目元素和表达侧重点的不同,也会呈现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此处,以讲述邓丽君的节目为例进行对比。《档案》在2011年1月15日播出,“邓丽君——悲情人生”;《家事》在2012年7月17日制作,“邓丽君——没有归宿的爱”。节目播放时间均为44分钟,展示的档案材料与影像资料也多有重合。
1.《档案》让观众随主持人转换时空
本期节目派上场的是招牌讲述人:石凉。《档案》的开场,首先听到邓丽君讲话的一段录音,伴奏是她那熟悉而悠扬的歌声,勾起观众的思念。接着,画风急转,他走到摆放档案的桌子前,戴上白手套,拿出一张夹在档案里的死亡证明,流利地朗读上面的英文,引出本期节目的主题。讲述者为观众澄清4个疑团。情景1:深刻的批判当时报道死讯的记者诸多猎奇的恶行;情景2:讲述者手按放映机按钮(特写镜头),几张珍贵的照片呈现在人们眼前,通过播放采访录像,澄清她的死因;情景3:用证据打破其生前是间谍的传言;情景4:还原邓丽君假护照事件,主持人又一次带起那双白手套,开始翻阅珍贵的护照资料,解释误会的始终。这里,主持人还特意将脸贴近播放机,表现出侧耳恭听的样子,面部微露无奈的笑容。
2.《家事》以第三方视角呈现
本期节目的主持人是著名女演员:史可。与《档案》不同的是,这期节目只重点讲述她的感情和家庭出身,播放哥哥、弟弟以及好朋友的采访资料,用第三方的口吻向观众讲故事。在表达邓丽君的去世场景时,则完全异于《档案》,节目先放映一段影视资料,演绎邓丽君在去世前哮喘病发作时的情景,画面冲击力强,使受众体验更真实。节目组还特别安排两名演员在主持人讲述的同时,通过表演来模拟当时现场的情景,增强视觉感。屏幕左下角还频繁插播吉林卫视的微博信息,以期引起观众的关注。两档节目在讲述手法上完全不同,《档案》解答疑惑并大胆论述,采用反问或提问的方式,发表铿锵有力的观点。《家事》呈现的是感情与家庭的细枝末节,故事更具体生动。总之,观众收看后,感受不同。
(五)差异性存在的根源
《档案》和《家事》虽然都是用声音语言表达,以电视画面呈现的历史探秘类节目,但是除去节目形态和讲述手法的外在区别,两者本身存在根源上的差异。《档案》定位具有政治高度,它承担服务社会、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当许多省级卫视大批量模仿国外节目制作时,它依然坚持自主创新,保持原创特色,努力生产让受众喜爱且受益匪浅的优秀栏目。《家事》的节目模式,虽然也讲究现场情景再现的既视感,但仍然没有呈现出自身的品牌特色,国内其他卫视有许多与其相似的节目,例如湖北卫视的《大揭秘》、山西卫视的《老梁故事汇》、贵州卫视的《真相》、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等。因此,作为省级电视台的原创栏目,打造品牌和传播正能量应成为节目制作的重头戏。
2013年《档案》荣获传媒中国年度影响力电视栏目,作为北京卫视的原创节目,在国内颇具影响力。2015年《档案》再度获奖,其隶属的北京卫视也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年度最具品牌价值省级卫视殊荣的地方电视台。2016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档案》节目组又特别制作大型系列纪录片《解放》,回顾那些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让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的光辉,该节目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称赞。紧接着,《档案》栏目没有停歇,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长征胜利80周年,他们又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制作另一部大型纪录片《长征》,这次将沿着80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进行拍摄,为观众呈现老一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档案》能够在众多省级电视台原创栏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知名度,是因为它早已不仅仅定位成一个栏目,而是作为北京卫视的响当当的品牌。
历史探秘类节目每期在制作时,为保证播出内容的权威性和真实度,前期工作必须大量地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在主持人讲述时,从悬念的设置、故事的完整性,以及采访相关人士和影像记录,都如竹笋般层层剥离的逻辑感真实且客观呈现给受众。选题范围宽泛,观看后会让人深思,并且有所收获。
随着历史探秘类节目播出期数的增多,受众对于当初新鲜、悬疑、有趣的节目模式逐渐熟悉,受众心里的期待感开始降低。而节目的选题范围变得狭小,内容丰富性略显不足,传播媒介很单一,节目播出和重播的信息量比较少,最重要是忽略节目与观众的的互动性。
(一)选题内容缺乏多样性
一档电视节目,无论它的外在形式多么吸引人,在竞争无比激烈的当下,内容为王始终是成功的关键,节目素材选择多样,受众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是,无论是《档案》或《家事》,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前者风格严肃庄重,节目组似乎更擅长于制作战争题材、中外关系类。而《家事》多以人物故事为讲述主线。两者都过度依赖各自擅长的题材制作,长期以往的后果会导致粘性用户减少,收视率下降。因此,节目组可以尝试涉及更多领域,包括科技、文化、体育类选题,贴近日常生活,扩宽视野。
(二)媒介单一,受众互动少
如今媒介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相较于电视节目,新媒体自身的诸多优越性正在被广大受众接受。历史探秘类节目制作精良,但主要观众还是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社会泛娱乐化的加深,青少年更喜欢选择节目色彩丰富、明星阵容强大、互动性强的电视节目。也许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这类历史探秘节目的热播,节目除了开播初期在网络、新闻报道的宣传力度较大,而后很少再发声。甚至偶尔节目播出时间发生变动,受众都未能及时了解情况,此类现象曾经发生,引起观众不满的情绪,对节目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一档电视节目在频道取得成功,会立即招来其他省市频道模仿与同质竞争,这在综艺节目中已屡见不鲜。历史探秘类节目的成功,与其创新模式和丰富内容分不开,想要单纯地模仿,并非容易。它运用纪实性手法让观众重温曾经的历史事件,让人铭记文化的魅力。反映省级电视台回归电视作为媒体的本质功能,即反映社会,睿智社会,反映了文化引领与传承作用。
(一)扩大选题范围
综上所述,随着节目播出的期数增多,选题也逐渐走入瓶颈,范围受到局限,内容呈现无规律性,偶尔还会出现趋同态势。虽然《档案》采用线索先行,再确立每一期的选题,但还应尽量在内容上有目的针对性,除去政治人物、明星名流之外,还可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手艺传承的民间艺人、中国的国粹文化,以及人们了解较少的科技类等。《家事》作为地方性电视台的特色节目,不要局限于用悬疑故事吸烟眼球,可以选取吉林省内或者周边省份的特色进行宣传,既突出地方文化优势,拉近观众距离感,还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省级电视台要深情注视脚下的“一方热土”,回眸厚重的人文历史,彰显的正是主流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3]。就是说,地方电视台应当挖掘其地域文化的特质,定位好、传播好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
(二)多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发生的变革,即节目内容呈现的多终端化。一档好节目的制作,花费无数精力与心血,却没能让更多受众享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由于工作、生活的诸多因素,可能无法坐在电视机前等候,节目应嵌套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状态下,当受众需要时,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节目的咨询,这是提升受众体验的关键环节,节目不应只是停留在网络视频播放的环节。
历史探秘类节目应增强互动模式,与受众线上线下多沟通,使节目接地气,掌握受众的爱好与期待,这将对节目发展完善增益。应设置微信公众号,增加微直播、节目预告、媒体报道,还要注重智能终端的开发,手机短信、微信有奖竞猜,互动抽奖、幕后花絮等,激发受众参与度。目前看来,节目虽然都已开通微博,但内容更新很慢,粉丝数量也少,根本谈不上互动。如今是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合理运用大数据的监测和记录,方便电视台了解受众在观看网络视频中留下的痕迹,分析受众在社交网络互动中的收藏、分享、转播等非结构性的信息,了解受众的心理、态度、行为、兴趣和习惯,有助于节目组开发定制化服务,逐渐发展粘性受众。多媒体融合发展,促进节目的生命力将更加活跃持久,使观众从深度分享和彼此关联中获得满足。历史探秘类节目开拓受众视野、丰富知识,它是含金量很高的电视节目,值得更多的观众享用,因此要与时俱进制作得更加精良。
[1]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
[2]崔林.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53-54.
[3]顾亚奇.地域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图谱与价值追求[J].现代传播,2015(5):112-114.
Differences Between TV Programs about Secret-exploring:Talking The Archives and The Home Affairs as Examples
FAN Mingqun
(School of Business Media,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China)
TV programs as The Archives by Beijing TV and The Home Affairs by Jilin TV are paid to popular attention.It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from following aspects as the host style,program selection, props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to explore the shortcomings of such TV programs,as well as the growing point and the innovation point in future,aiming at see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TV program;Program form;The Archives;The Home Affairs
I207.35
A
2095-4476(2016)12-0059-05
(责任编辑:倪向阳)
2016-09-12;
2016-10-11
樊铭群(198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