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银行业监管理论的演进与综述
刘畅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依据政府对待银行业监管的差异性态度,系统回顾了银行业监管理论的不同流派观点与思想。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公共利益理论;私人利益理论;有效银行监管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态度各有差异,有时会非常宽松,有时却会极其严格,甚至于出现政府完全接管银行的特例。依据政府在监管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不同,银行业监管理论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即赞同银行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反对银行监管的私人利益理论和在前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有效银行监管理论。
从乔治·斯蒂格勒、海曼·明斯基、到戴蒙德和戴维格等众多学者都曾经围绕公共利益理论提出过各自的理解和看法。该理论派系所处阵营是支持政府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监管的,认为银行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得以实现。具体又包含四类代表观点:
第一,信息不对称。乔治·斯蒂格勒所开创的信息经济学派,其核心内容涉及两个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缺失。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都无法从市场中获取完整的相关信息,且双方各自持有的信息天然存在差异和不一致。这会导致形成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进而降低金融市场效率并伴随其他福利损失。乔治·阿克尔洛夫则重点关注了金融市场中大量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其产生的源头都是源自于市场信息不对称。
第二,金融脆弱性。该问题由海曼·明斯基最先提出并做了系统研究。他指出,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随着获取贷款的条件逐渐放宽,会使贷款人盲目贷款,进而导致风险不断积聚,金融脆弱性不断增强。在明斯基的理论基础上,简·克雷格尔以“安全边界”的概念使金融脆弱性的原理得以进一步深化。简言之,“安全边界”通常指的是银行征收的风险报酬,它是银行从借款人获取的借款利息的一部分。银行在核准贷款发放时,通常更多地考虑借款人以往的信用记录是否良好,而不太重视对该笔贷款的未来预期。在经济处于上行时期,获取银行贷款的借款人往往都能保持较好的回报率,进而会因对经济的乐观情绪加大借款金额;银行也会在借款人在该时期所形成的良好信用记录而放松对风险的警惕,致使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息回报而批准低于安全边界的贷款。戴蒙德和戴维格的银行挤兑模型认为,大多数存款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当外部随机性冲击影响到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时,对银行所产生的提现需求会迫使银行不得不将其所持有的长期贷款变现以维持银行信誉,而长期贷款在变现过程中会产生两个问题:贷款的价值折损和变现时间迟缓,同时,“先到先得”的原则会使每个存款人都急于在他人之前取得存款,诱发信心动荡和混乱,产生挤兑风险。
第三,负外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些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或损失被强加给没有参与该活动决策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进而引发经济效率的变动,既可能是提高,也可能是降低。就银行业而言,当经济效率被提高时,也称之为正外部性,是指银行在稳健运行下,有效行使金融中介的各项职能,增加储蓄的同时为投资活动提供充足动力,有力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当银行未能承受风险的冲击而破产倒闭后,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会引发货币紧缩、信心危机,进而对宏观经济发展形成阻碍效应,也称负外部性。与其他实体经济形式相比,银行业由于其高杠杆业务而被看作是负债经营的行业典型,“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银行业所产生的外部性效应要远远强于其自身损益和其他行业。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假定在有多家银行共存于同一银行业拆借市场中时,通过构建模型并以实证表明,单个银行的破产倒闭有可能对其他银行形成传染,进而引发大面积银行经营失败。这种传染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款人对银行失败产生的过激反应,不能理性看待“好银行”与“坏银行”,一概否定之下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也就很难避免。
第四,自然垄断。银行业所具有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规模效应,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大收益的同时却可以降低成本,因此规模的扩大就极易导致垄断的出现,也就是说,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放任金融机构自由竞争只能使行业高度垄断,而高度的垄断给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弊大于利的。另一方面,在垄断形成后,先前被淘汰的金融机构多会走向破产之路,加上前文所述的负外部性效应,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冲击之严重可想而知。
威廉·伯恩斯坦、理查德·波斯纳和萨姆·佩兹曼等经济学家则提出了与公共利益理论截然相反的论点,他们站在私人利益的角度强调市场自身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进行自我修正,相比较于政府监管市场而言,市场的自由运行无疑更富有效率。具体又包含以下三类观点:
第一,监管俘获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监管机构只能在短期内独立、有效地发挥监管权力,而在长期来看,这些机构终会被垄断企业所俘获,成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同伙。威廉·伯恩斯坦进一步指出,最初监管机构的产生本质上也是基于“私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在利益博弈中那些认为自身利益遭受损失的利益集团,试图通过设立监管机构来遏制其竞争对手,从而寻求补偿。各利益集团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对监管机构进行渗透和控制,而这是普通消费者难以阻挡的。最终,本应致力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监管机构却可能沦为不同利益集团攫取利益的工具。
第二,监管供求理论。该理论从供求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监管过程中,影响监管效率的种种因素,强调利益集团对监管需求因素主要源自于各种潜在利益,例如货币补贴、固定价格等。而供给因素干扰监管效率的主要症结在于,政府监管本身并非一种零成本的公共产品,政府或者是监管机构同样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述求,会有意无意地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行使监管职能,而无人可以保证他们的自身利益能够时刻与公共利益保持同步,一旦出现背离,监管效率的低下就无法避免,最终实际利益的走向取决于各方博弈之结果。
第三,监管寻租理论。寻租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广为人知,具体应用在银行业监管上所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寻租行为不仅不能增加任何社会财富,而且还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监管的介入反倒是滋生了寻租的现象,贪污腐败、暗箱操作使市场竞争无法保持公平和透明。因此,依赖政府实行金融监管,进而试图遏制市场失灵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政府监管对市场运行介入越深、范围越广,寻租的问题就越严重,对市场效率的损害就越大,因而放松金融监管是该理论所强调的遏制寻租产生、提升金融效率的有效途径。
前两种理论派别所持观点处于完全相反的对立面,都表述了比较极端的复杂情况,随着对银行业监管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开始发现前两派关于监管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失偏颇的,市场会失灵但通常不会崩溃,寻租会出现但并非充斥整个市场,单纯地依赖政府监管或市场自律都存在缺陷,有效银行监管理论认为应在某种程度上寻求私人利益论与公共利益论的协作。
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理解有效银行监管理论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危机前,市场的自律修正功能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发达国家范围内市场自律被认为比金融监管更加有效,更能保证金融体系的长治久安。但事实上,市场自律并未在此次危机中发挥其应有效力,市场机制的典型信号—价格在很多情况下起到的反而是负面作用,会扭曲真实的市场信息,使银行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盲目自信,诱导其为了高额回报而采取更激进的经营战略。因此,有效银行监管理论认为不能片面强调和依赖市场自律机能和银行风险内控机制,而必须同时注重来自于市场外部的对于银行的监管,具体来说,监管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一旦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爆发,这将是防止风险恶化和抵御风险向外传染的第一个关口。然而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诸多银行机构在次贷危机前已彻底被贪婪所蒙蔽,盲目地追求利润使其不断采取激进的经营战略,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破坏了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合理框架。
第二,银行外部有效监管。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出现缺漏后,市场约束和银行外部监管就必须及时地发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市场利率形成的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外部市场约束能形成对银行短期行为的约束,促使其适度创新、稳健经营。次贷危机中,很多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例如CDO、CDS、再证券化产品,由于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大量投资者在没有全面、准确地了解产品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贸然介入,最后损失惨重。因此有效的信息披露、行业自律、外部评级等方法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注:本文获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资助,项目编号:Q20132203)
参考文献:
[1]肖崎.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J].国际金融研究,2012,(8).
[2]金俐.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边界的理论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3,(3).
[3]巴曙松、王璟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5).
[4]李怀珍.有效银行监管方式研究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