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 潘益芳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写”就是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
但现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究其原因:中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课业负担繁重,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大多数时间都埋头于题海或参加各类补习班,加上家长不赞成读“闲书”,学生势必不能从”生活”这片沃土上直接吸取营养、积累材料;又不能从经典名著中间接地吸取文学精华、提高鉴赏能力。天长日久便会视野狭窄、思维枯竭,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题材雷同、单调乏味、套话连篇。即使教师指导得再有板有眼,许多学生的作文依然读来索然无味。
试问,作文素材从哪里来?其实,它基本上可以分三类: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和知识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些材料?我们不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生活是写作的资源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作家都会深入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中学生写作不妨可以尝试。如在母亲节期间,我进行了“写一首献给母亲的歌”作文指导。学生纷纷谈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妈妈为我操了不少心,任劳任怨;青丝中夹杂着缕缕白发;我生病时陪伴我,还为我流过泪;时时温暖着我的心;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教导我正直做人、正确做事……
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用英文表示的话,便是Many、Old、Tears、Heart、Eyes、Right,而把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在一起,便会发现这就是母亲(mother),母爱便也蕴藏其中了。学生欣喜之余进一步加深了对母亲、母爱的认识和理解,思维发散开去,如:
母爱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母爱是一件衣,为我送来温暖;母爱是一盏灯,为我送来光明,照亮我的心灵……
母爱使我在孤独中得到欢乐;母爱使我在失望中得到希望;母爱使我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寒冷时,母爱是温暖;温暖时,母爱是关怀;失败时,母爱是动力;欢乐时,母爱是幸福……
是啊,世间最伟大、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最动情和最闪光的部分。漫漫人生路,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激励我们摒弃自私和怯懦,用爱心拥抱真善美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这样的作文指导让学生觉得母爱就是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信息发现,就不愁没有材料了。写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是复杂、宽泛、零碎的社会生活现象。这些素材还不能全都写入文中,只有通过作者感知、剖析,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即成为生活素材了,文章便会有真情实感而感动人。所以,生活材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语言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把书读透了,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外阅读材料都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阅读时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为我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如新学期伊始,正逢教师节,正好写一篇“感谢师恩”的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感恩材料,有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衔环结草、陆绩怀橘遗亲、诸葛亮鞠躬尽瘁等成语故事;有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晓父母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而报之以李的谚语俗语。内容中有感恩父母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友情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谢老师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审题指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赞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桃李满天下”。学生理解感恩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去感恩,展现风采写感恩,就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以为,交流的过程是个体阅读的再现,是材料和思维的分享,通过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相结合,帮助大多数同学了解知识、丰富材料,获得人生启示,也利于他们的成长。
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先生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我赞同雷夫坚持培养终身阅读的观点,阅读是人们获得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研究。
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不仅要仔细观察、用心聆听还要深刻体悟。除了教科书、文学名著外,还可以阅读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等书籍,并进行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进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歌”作文指导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母亲和母爱,我还补充了胡适和老舍的《我的母亲》和小说《疯娘》等资料,了解名家对母爱的理解。胡适笔下的母亲既是慈母更是严师,她时时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教育他成长。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了作者极深的影响,作者对此此充满了感激,字里行间彰显着母亲的伟大。
人的一生要经过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我们不仅在学校里获取知识和能力,还可以融入到社会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素材,如春秋游活动,军训、民防、学农实践活动等,活动让他们学会与其他人和平共处,锻炼组织交际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获得社会经验。
所以,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同多彩的学校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和提炼,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感受,在阅读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就会有无穷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