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帆
(河北影视家协会,河北石家庄 050000)
历史的力量
汪帆
(河北影视家协会,河北石家庄 050000)
从国军抗战的视角切入,集中笔墨塑造卢广伟一个人物的表现方式,在既有的抗战文献纪录片类型中做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成为一个范例,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在只有一幅将军家传照片的情况下,摄制组开启了一次艰难的探索发现之旅。观众也跟随摄制组镜头的足迹,进入了一次次的搜寻、发掘、考据。从大海捞针,到渐入佳境,获取了一次又一次发现的喜悦,解史的快慰,将文献纪录片的审美愉悦一次又一次地奉献给了观众。
《铁血丹心》;纪录片;国军;抗战
从河北卫视观看了4集文献纪录片 《铁血丹心——抗日英烈卢广伟》(以下简称《铁血丹心》,再一次从历史的回望中获取了力量。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平山县西柏坡调研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增多很多正能量。”[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一个重视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古代的史官为了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宁愿杀头灭族,也不作伪史。将秉笔直书、使命担当视为重于生命的神圣天职。同时,将那些肆意篡改历史的小人,视为历史不齿的罪人。
文献纪录片的本质要求,规定了它的编创者的使命担当,必须秉持历史精神,为民族作史,为先烈立传。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严谨的治学修史的创作态度,才会使他们笔下的作品具有了教科书的价值。
《铁血丹心》摄制组有感于卢广伟将军41年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用纪录片形式为其立传。在只有一张将军家传照片的情况下,如何用影像叙事,如何铺展4集(每集45分钟)长度的画面,是摆在摄制组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吊起观众胃口和期待心理的总体悬念。于是,摄制组开启了一次艰难的探索发现之旅。观众也跟随摄制组镜头的足迹,进入了一次次的搜寻、发掘、考据。从大海捞针,到渐入佳境,获取了一次又一次发现的喜悦、解史的快慰,将文献纪录片的审美愉悦一次又一次奉献给了观众。
从卢广伟降生,到遭受日俄战争爆发后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从九一八事变正式拉开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大幕,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奋斗史与成长史同时展现。在这样的典型历史大背景中,摄制组的“史笔”一直聚焦在卢广伟身处的典型环境舞台上,表现他是如何从殷实的富裕家庭中走出,接受知识教育、追随民族英雄,培育和形成家国情怀,从而弃笔从戎,投身抗击日寇的最前线,浴血奋战,直至血染沙场,成为抗日英烈的英雄历史,从而生动鲜活地塑造了卢广伟将军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
从国军抗战的视角切入,集中笔墨塑造卢广伟一个人物的表现方式,在既有的抗战文献纪录片类型中做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成为一个范例,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该片从4个层面平行铺展了4条贯穿线,互为佐使,紧密呼应,相得益彰,既体现了结构艺术的张力,又印证了史料钩沉发现的魅力,使人物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中昂首挺立,又在从容、沉稳、雄辩的解说词中渐次丰满。第一个层面是摄制组搜寻史料、挖掘史证的“发现之旅”。他们走遍16个省市、采访数百人的历史取证过程,具有真实的“现场感”,是卢广伟将军历史足迹的一次历史呈现,是历史的重现,是在历史精神烛照下、符合历史逻辑的史实确证。这些都是事实,是胜于雄辩的第一手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对卢将军次子卢盛炳 (时年89岁)的采访。他以亲属、亲历者、见证人的身份贯穿全片。通过他对家族史、家庭史的口述回忆,强化摄制组史实确证的再确证,使历史真实的力量再次升级。第三个层次是各地史家、学者、亲历者、见证人的采访实录,阶段性地作证、串接、推进叙事的发展。这让史实显得更为厚重,无可置疑。第四个层次是与第一层次血肉相连,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递进升华的全片解说词。它既是灵魂,也是衣装;既是筋骨,也有温度。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此片在有了无可置疑的史实(事实)之后,还有雄辩的提升。
民族的历史是一座文化营养的宝库,是精神与力量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 ‘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2]《铁血丹心》摄制组的力量,来自于他们深入挖掘自己民族“信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他们循着卢广伟将军的足迹一路走来,从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勾勒出卢广伟将军的英雄成长史,从而揭示了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必然规律。
文艺作品的核心任务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铁血丹心》是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文献纪录片,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否立得起来,就成为4集文献纪录片成败的关键。
从一张卢将军的照片和2015年授予卢将军的一枚抗战勋章,在这二者之间应该是英雄成长的历史空间。用史料去填充固然是文献片的第一要义;但挖掘和揭示、描写与塑造英雄人物的心路历程,也是纪录片编导者的又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在历史逻辑的框定中,去展开人物性格成长的逻辑,揭示人物心理的逻辑,在展示其少年立志、先辈引领、国仇家恨、奔赴战场、誓死杀敌、勇于担当、血洒沙场的人生经历中,同时展现人物思想觉悟、心灵性格的成长史,就使卢广伟将军铁血抗敌、丹心报国的家国情怀、英烈壮举、光辉形象显得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岿然挺立。尤其是当摄制组在史学家的导引下,在南京第二档案馆发现了卢广伟将军的自传时,这一符合历史逻辑和心灵逻辑的佐证,确凿无误、铮铮有声:“一则亦不忍以寸土资敌,致丧我革命军人之荣誉,而殆国家民族之羞”,“不愿放弃守土以求自全”。卢广伟将军谨遵继母的教诲“倭寇不灭,勿望我见”,抱定了战死沙场的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性,中国军人的豪气和本色。
不断地重温民族不屈抗争的奋斗史,缅怀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历史英雄,我们就会燃烧起奋斗的激情,就会增添无穷的力量。这是历史的力量、民族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激赏《铁血丹心》的成功播出,呼唤更多更好更有价值担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
[1]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722/c85037-22271795.html.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OL].光明日报(2015 -10 -15)http://news.gmw.cn/2015 -10/15/content_17349450_6.htm.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05-07
汪帆,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