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晟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道价值观培养研究
闫文晟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孝道是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核心和灵魂,如果离开了孝道的营养和精髓,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培养不出胜任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因此开展以孝道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是高职院校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其应有之义。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等来培养学生的孝道价值观。
孝道价值观;“孝行十个一”工程;色养;新乡绅;国学教育基地
自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18个年头。截至201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1亿,在未来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据权威部门推算,到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总量超过4亿人,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特别是随着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不断增多,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老龄化,老龄化问题更加不断严峻。我国农村空巢老人1632.9万人,有的一个村子里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农村是空巢化老人的重灾区。[1]
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政府、学者的重视,国家相继采取了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加强养老保障、医养结合、护理保险、养老金并轨等措施。但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最直接的是需要大量的家政类养老专业人才。但就目前的家政类人员来看,大部分为“4050”再就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养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职业幸福感偏低等情况。为此,我国出台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所以,培养大量的养老专业人才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当务之急。但是大家把目光投到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却忽视了孝心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另当别论。但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半失能、失智及经济困难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如果家庭子女和养老机构人员如果缺乏孝道之心,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这都将是非常巨大的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孝敬父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虐待老人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见诸媒体。试想,如果没有“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培养出的人才,即使技术过关、业务熟练,也是不合格、不健康的人才。因为孝道是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核心和灵魂,如果离开了孝道的营养和精髓,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培养不出胜任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因此开展以孝道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是高职院校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其应有之义。
百善孝为先。孝道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养亲”(赡养父母)、“无违”(不违背礼节)、“敬亲”(尊敬父母)、“色养”(对父母和颜悦色),这四个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关于孝道,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有两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所以,色养是孝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仅仅是站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一个家庭角度来说的,如果一个国家层面来说,还应该有更深广的含义。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之一,培育学生的孝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迫切需求,应把孝心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要创新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把厚重的的地方孝道文化编入其中,培育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增加实践活动课课时量,走进家庭、走进养老机构、走进街头,开展孝道实践活动。三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发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孝行十个一”工程(每天给老人打一次电话,每周看望一次老人,给老人做一顿饭,给老人洗一次澡,给老人洗一次衣服,每月给老人买一份小礼物,每月给老人一些零花钱,每月陪老人进行一次户外活动,每季度陪老人看一场电影,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争做“最美孝行教师”。四是要求学生做到“孝行七个一”工程(每天问候一次父母,父亲节或母亲节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每月读一篇感恩的文章,节假日给父母洗一次脚,节假日给父母做一次饭,节假日每周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节假日帮父母洗一次衣服),争做“最美孝心学生”。
(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
在浙江临海东溪单村,50多名新乡绅——现职或退休的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以及民营企业家,开展了一项颇具道德意义的乡治行为,设立了村孝心基金会。[3]在地方“官”员的支持下,乡“绅”阶层发出号召,乡“民”作出回应并广泛参与,达成了乡治的核心理念——善举。孝心基金会由新乡绅发起,得到官方的支持,吸引村民的参与,具备了拾遗补缺的公共服务功能,让老人过上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晚年生活。“孝心基金会”实现了使孝从单纯的血缘亲疏关系转向公众同构的社会养老模式,树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理念,树立了“德得相通”的舆论导向,树立了以孝为美、以孝为乐、以孝为荣、以孝为风尚的道德取向。
无独有偶。2013年年初,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曹店村,北京国学教育基地修德谷总经理李先航致富不忘家乡,拥有一腔报效家乡的深情厚谊,拿出巨资打造国学教育基地,先后建设了道德文化大讲堂、文化广场、集体食堂集团宿舍等。对土地进行了流转,建设了工厂,实施了免费吃大锅饭、建设传统学堂、普及孝文化等种种创举,采取农民入股,吸收社会人员入股的形式发展曹店村,打造了乡治的核心理念——勤、孝、谦、和、思。村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之间的一些隔阂和间隙化解了,彼此更互助互爱了,关系更加亲密了,村里没有赌博、吵架的了,没有慢待老人的了,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家庭内部的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妯娌关系,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愿景得以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生活,正在曹店村变成现实。在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促使传统孝道得到回归。
由此可见,新乡绅阶层在乡村孝道价值观培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谓新乡绅主要是指乡村首先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等,他们有一定的资金能力,乐善好施,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他们走出了一条由群众“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公民道德重建之路,在实践中发挥出较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新乡绅与百姓有着天然的贴进性,他们发于内心、成于自然的道德光辉,为社会重新创造了健康的“道德细胞”,从而成为道德重建的中坚力量。
学校要把这些孝心基金会、国学大讲堂打造成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去这些地方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进行心灵的洗礼。
(三)把节假日打造成“孝敬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传统的节假日主要有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五一、十一、中秋节、重阳节等,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反映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商业味越来越浓,“节日味”越来越淡,传统文化遭受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际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内涵,承载着独特的功能,反映了一定的道德风尚。如果说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的话,那么节假日则是表达孝心的最好时间,要合理利用节假日宽裕的时间,充分挖掘节假日文化资源,以节假日文化带动孝道文化,把节假日打造成“孝敬日”。
(四)“老人范”是培养孝道价值观的活教材
我们在大力提倡敬老、爱老、孝老的同时,也要倡导老人要有老人范儿,培养老人范儿是老人重要的自修课,我们老人们要以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后辈们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
老人范儿就是指老人说话谈吐有范、行动有范,他们明理、睿智、慈祥、和蔼、克制、稳重、有老人的节操、自爱自重。他们衣着得体,面容慈悲,举止如仪,不怨天尤人。培养老人范儿就要求多体谅年轻人,少抱怨,少挑剔,慎闲言,忌专断,忌偏袒,忌冷漠,忌偏激,一视同仁。
只有老人有老人范儿,才能避免老年人大跳广场舞影响居民休息、老年人和年轻人为争公交、地铁座位大打出手、年轻人因扶摔倒的老年人发生经济纠纷、老年人性侵女童等没有老人范儿的现象。如果没有老人范儿,同样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论语·宪问》云:“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意思是:孔子的故人原壤叉开双腿蹲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见了很生气,说他:“你年轻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成就,活的长,又不死,真是个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可见中国传统的尊老和孝道,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老人要有老人的样子。否则同样得不到尊重。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高的要求老人,老人俗称“老小孩”,当老年人年事已高,神志不清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予老人谅解和关怀。
(注: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家政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5zcj096)
[1]刘培龙.未来,我们的乡愁何处安放?[J]老干部之家,2016,(2):13-14.
[2]吕雪梅.《论语》中的孝道价值观[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
[3]吴敏启.传统孝道视角下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浙江S村“孝心基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530-4531,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