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才,鲍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103)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抉择*
刘德才,鲍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103)
摘要: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这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不可持续的做法对环境破坏产生的恶果。气候智能型农业对全球继续变暖的减缓、适应和粮食不安全的问题,提供了相关的能力建设、方法指导和推广措施建议。气候智能型农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受益,国际社会承诺对粮食安全、适应和减缓的目标加大投资,从而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推广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气候智能型农业
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6.03.030
全球变暖加速的事实,源于应对气候变化受多重目标的约束[1],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经济增长目标。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很难引起普通百姓的普遍重视,但我们提到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如雾霾则受公众的关注度十分高,因为生活在重度雾霾之中实在是一种折磨。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很多,诸如工业节能减排[2]、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3]、征收环境污染税诸如碳税、碳关税[4]等。农业领域关注和呼吁需要采取一致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主要是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加剧以及农业如何适应[5]、能力构建[6]以及发展农业保险[7]等问题。可以说,从当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转变,将对全球社会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农业领域首当其冲应受到重视。
毋庸置疑,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将是我们的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全球近10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粮食需求增长将持续,而气候变化却严重威胁着农业增长潜力。因此,农业必须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治理的重点。这是因为:第一,农业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将影响农作物需水量、降雨量,导致洪涝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第二,农业主要排出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合物等会加剧全球变暖;第三,气候智能型农业是解决的方案之一:帮助人们养活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同时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此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在发展中国家实现。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解决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气候智能型农业首先是针对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农业、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的各种影响出发,提出最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效率、农业的修复能力,同时减少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气候智能型农业通过巧妙维持农业生产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将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当然,气候智能型农业需要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如土地、水、土壤、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病虫害综合治理、农林牧业可持续做法等。
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气温上升不仅改变地球的面貌,而且它将加剧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贫困人群处境最为堪忧,粮食安全、贫困和气候变化三者密不可分。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适应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农业领域的轮垦、采用高产作物和、培育耐盐和耐旱新品种和改变放牧方式等等。但现在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已经超过了农村社会应付的能力。极端贫穷人口主要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偏远的农村地区,而农作物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不利因素极易减少其收入。
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荒漠化、砍伐森林等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因此农业是被视为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一部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消耗能源和运输、食品生产等等,而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74%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换言之,农业可以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贡献。气候智能型农业有助于缓解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避免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和湿地;有利于提高植被生长和减少碳排放,并避免未来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从肥料使用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甲烷(从牲畜生产和水稻种植)。气候智能型农业力求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且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增加农田碳储存等等,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智能型农业包括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如地膜覆盖、间作、保护性农业、作物轮作、综合的作物牲畜管理、农林业、改进放牧,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精细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保险等等。
2.1土壤和养分的相关管理
氮和其他营养素对农业至关重要,可以提高产量。其可以通过堆肥和农作物残留增加有机养分投入、与植物需求匹配的精确营养控制和深施技术或使用天然固氮的豆科植物;减少化肥使用,进而减少其生产和运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2雨水的收集和使用
改进雨水收集、储存和提高用水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是解决降水与农业生产时间不匹配的根本方法。尤其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域辽阔,山区广布,小农户遍布,实施高效率的雨水管理技术和方法尤为重要。
2.3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气候变化改变动物和植物的害虫和疾病的分布、发生率和强度等,贵州森林病虫害的快速增加就是林业跟气候变化相关而产生的风险[8]。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病虫害,防止其扩散,气候智能型农业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2.4建立修复力强的生态系统
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更具修复能力、生产性能高和可持续的系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净化空气、控制病害虫、调节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分解废物、调节营养周期和作物授粉等等。
2.5基因方法
基因决定了植物和动物的耐冲击性、极端温度、盐碱化、干旱、洪水和病虫害等。基因会影响生长季节、生产周期从而影响化肥、水和饲料等的投入。因此,保护遗传资源(建立基因库、实施基因工程)的作物和品种是其具有抵御冲击的能力,改进和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生产周期和产生更高的收益。
2.6生产、加工和供应链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修复能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减缓气候变化潜力,可以促进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发展,诸如政府的投入、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等问题也是促进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农产品的初期可以保存食物、保存营养价值,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副产品作为饲料或生产可再生的产品等等。随着供应链变得复杂,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业务效率。
要实现农业系统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作物产量向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加强粮食安全转变,就需要支持气候友好型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其不仅可以提高粮食安全,而且还可以减少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采用适宜的品种、采取土壤改善措施等等。但是,我们要发展产量高、修复力强、可持续和低排放的气候智能型农业仍有很多挑战。尤其是许多情况下,现有的知识、技术和投入还没有达到农民所希望的理想效果。为促使更多农户采取气候智能型做法,需要提供有利的政策、基础设施等。
3.1法律、法规的选择
在传统的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和收入,一般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部门的重大转变,更需要法律和法规等政策支持。有利的政策环境,是促进传统农业向气候友好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有助于协调与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3.2重视气象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的作用
气候数据用于农业规划可以减少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改进早期气候预警系统,可以减少干旱、洪水、和虫害和疾病发生率,从而有利于农民和农业规划。气象部门可以向规划者提供气候信息,提高农业决策的科学水平。农业部门也需对农业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以利于农户科学决策和技术选择,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气候变化减缓适应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9]。
3.3气候智能型农业金融市场机制支持
气候智能型农业融资应被纳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金融体系,通过诸如碳基金等方面寻找机会,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通过购买经认证的农产品来减缓和支持气候智能型农业。但国际碳市场支持气候智能型农业需要三个主要条件:一是气候智能型农业活动需要遵从和符合自愿碳交易市场条件;二是需要更多体现提高粮食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三赢”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措施;三是需要降低碳项目开发技术成本。
参考文献:
[1]鲍文.经济、能源、气候多目标约束下的中国战略抉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11.
[2]李洁,鲍文.南充发展低碳经济与工业节能减排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4):58-60.
[3]鲍文.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86-89.
[4]鲍文.碳关税与减缓气候变化[J].商业研究,2011(5):205-209.
[5]鲍文.气象灾害对西南地区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59-63.
[6]鲍文.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及其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2):83-86.
[7]张恒,鲍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
[8]鲍文.贵州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3):533-537.
[9]鲍文.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能力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00-102,107.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1-8 项目基金: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4SA0077)。
作者简介:刘德才(1990-),男,汉族,四川安岳人,农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