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峰 刘 锋
(1.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苗族指路经》的应用场景及其文化内涵
——以贵阳石头苗寨丧葬习俗为例
孙一峰1,2刘锋1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苗族指路经》主要应用场景是在苗族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开路”是苗族丧葬仪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停丧期间,首要的事情就是请家族中的“鬼师”给亡人“开路”,苗语称之为“喀干”(即超度亡人上黄泉路)。《苗族指路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了生命与社会的平等,“鬼师通灵”体现了生态的整体观,展现了苗族人性的美丽,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神圣性和有序性。
《苗族指路经》; 应用场景; 文化内涵
苗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人民遗留下来许多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和其他民族的习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这其中苗族的丧葬习俗是苗族文化中保护得比较完整的一部分。苗族的丧葬习俗经久不衰,至今依然保存它古朴原始、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在苗族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由家族中的“鬼师”为逝者“指路”。指路过程需要几个小时之久,可见“指路”在其丧葬习俗中的重要性。苗族古代经典里的《指路经》就是在指路过程中鬼师吟唱的经文。探索《苗族指路经》中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头寨位于贵阳市东北郊,坐落于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距市中心15公里,距乌当区行政中心7公里,到贵阳市中心车程仅需50分钟,到乌当区新添寨车程仅需10分钟。其经纬度位置大概为:东经106°43′15″--106°03′45″,北纬26°32′30″--26°55′00″。石头寨所处的云锦村因村内有云锦自然村寨而得名,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石头寨属云锦村下辖的5个村民组之一,有207户人家,总人口为617,95%的人为苗族,剩下百分之五的是汉族。该苗寨有耕地面积241亩,水田面积129亩。石头寨因一块神秘的石头而得名,据说石头寨的老“苗王”被官兵追杀,藏于一荆棘丛中要被发现时,偶遇一块巨石,便藏于巨石后才幸免遇难,待脱离危险后,见到此处山清水秀,便在这里扎根建寨,为感激这块巨石的救命之恩,便以“石头”为寨名。全寨由关口寨、中寨、河坎寨三个寨子组成,该村寨是一个苗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寨,民俗淳朴、民风敦厚,这里的苗家人真诚善良、勤劳朴实。全寨99%的人会讲苗语,寨子内部用苗语交流,苗族历史悠久的、古朴的习俗保持得比较完整。比如,寨内的丧葬习俗、服饰、跳场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世世代代传承的苗王、鬼师、“跳场”等历史文化,是石头苗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寨是苗族同胞世代聚居的地方。石头寨寨老(苗王)已传至第四十八代,寨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勤劳朴实、宁静安详的生活。石头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习俗保护得比较完整、具有悠久历史的苗族村寨。
苗族丧葬仪式很复杂,要经过报丧、洗棺、穿衣入棺、停丧、装粮、上香、开路、出殡、下葬、背魂、叫魂、满场等环节。其中“开路”是苗族丧葬仪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停丧期间,首要的事情就是请家族中的“鬼师”给亡人“开路”,苗语称之为“喀干”(即超度亡人上黄泉路),否则亡者不知道去哪,到不了祖先的住地,就不能与祖先会和。[1]因此“开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鬼师“开路”之前要给亡人上香、祭拜,在香案上点上蜡烛和香,摆上几碗酒和几碗饭。亡人的家属要跪在亡人的棺木外给亡人上香叩拜,为亡人送行,祭拜结束后便将停棺房里的其他祭品全部撤掉,只剩下棺木和香案。接下来“鬼师”开始准备“开路”,“鬼师”“开路”时要手抱一只公鸡(亡者为女性则用母鸡),这只鸡便是“指路鸡”,负责带领亡人去寻找祖先。[2]“鬼师”首先要洗手、洗脸,将自己洗漱干净,再将“指路鸡”的头、脸、脚洗干净,意味着要干干净净上路。
接下来“鬼师”要给亡人的祖先烧纸上香,点上两根蜡烛,三炷香,烧一些纸钱,意思是告诉亡人的祖先他们的后代子孙要上路去找他们。准备一碗酒、一碗肉、一碗饭放在亡人棺木的上方,“开路”前要先给“指路鸡”喂酒、喂肉、喂米,意思是“指路鸡”要吃饱喝足,好带着亡人上路,因为路途遥远,所以要吃好喝好,一路带着亡人去找祖先。接着要祭鼓,“开路”时“鬼师”每吟唱一句都要有专门的人敲一下鼓,这样亡人才能听到,亡人才能按着“鬼师”所指的路线去寻找祖先。祭鼓就是将纸钱点燃在鼓的四周烧一下,然后连敲三下鼓。接下来要祭棍。开路时鬼师手里会拿着一根竹棍,每吟唱一句要用手中的竹棍敲一下亡人的棺木,意思是让亡人听到。祭棍要将竹棍用一碗酒从上到下浇一遍,然后用点燃的纸钱从上到下在竹棍上烧一遍。开路时只有祭祀过的鼓和棍才能灵验,亡人才能听到,因此祭鼓和祭棍十分重要。接下来还要祭门神,将停丧房的门全部打开,用点燃的纸钱在停丧房门的四周烧一遍,意思是告诉门神亡人要上路了,请门神让亡人过去。这些所有的都祭祀过之后,要在亡人棺木前点燃指路灯,意思是亡人要上路了得有一盏油灯指引着走路。
开路的时候唱哭丧歌的停止,唢呐停止吹奏,屋里屋外一片寂静,亡人的家属都要坐到停丧房里,围坐在亡人棺木的周围,陪在亡人身边。鬼师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左手抱着“指路鸡”,右手拿竹棍,庄严地站立着,与灵柩成一字形,用半念半唱的声调为亡人指路,音调悲切,抑扬顿挫,凄凉感人,催人泪下,如果是在孝子年幼丧父母的情况下更是苦不堪言。围观者皆肃然静听,整个过程至少要用2至3个小时。
“鬼师”“开路”时,鬼师唱念开路全文,该文并无抄本,只有“鬼师”能熟记,皆由师傅口授,且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经典。由于苗族支系众多,指路经内容也不尽相同。作者在石头苗寨调查的石头寨苗族“鬼师”告知开路内容:
“鬼师”唱念到:“亡人!你是某某地方人氏,你父母是某某地方人氏,你父母年轻时相亲相爱,你父母结婚后你母亲怀了你,她怀着你的时候还要辛苦干活路,经常上山去砍柴,下地去种菜,十分劳苦。怀胎九月,你母亲生了你,当你出生时,你父亲给你洗身体,给你穿衣服,把你当做宝,把你照顾得好好的。某年某月某日是你的生日,你要牢牢记住。你父母经历了千辛万苦把你抚养长大,你要记住你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忘记。”[3]
“你年幼时,经常在院子里玩耍,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经常忘记回家吃饭,你七八岁时骑在牛背上放牛,手拿镰刀割过草,还上学读了书,有了知识和文化。你青年时你和你心仪的姑娘对歌,与她一起跳花场,你们产生了感情,做了夫妻,你成家以后,十分辛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养家,然后生儿育女,现在已是子孙满堂。你子孙都很孝顺,也是你辛苦养育儿女的回报。你为人忠厚,亲朋好友对你评价很高,你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一个好的孝子贤孙,你祭祀祖先,表现了你对祖先的尊崇和高尚的美德。你的这一生不容易,经历了许多困苦,生活不易,你都挺过去了,实属不易,表现了你的坚强。”
“亡人!你的儿子、孙子、亲戚朋友送你一石二斗得米,一石二斗得酒,送你五件白衣,五件青衣,送你一支芦笙,一张弓箭,一根扁担……”。“开路鬼师”把各路吊丧客送的礼物一件一件地交代给亡者,意思是这些东西都是给亡者带到阴间去生活的。
“亡人,到这个时候你该上路了,这儿会送你一只鸡,指你走的路,下雨躲在鸡翅膀,天晴躲在鸡尾巴,鸡走一步你走一步,安心地同祖先生活。你要记住,你的祖先有某某某,他们各人的名字叫某某某”即把亡人历代先辈的名字诵念一遍。然后告诉亡人,祖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诉说先民们途中经历的各种苦难,给亡人指出一条路,告诉亡人怎么走才能够找到祖先。“亡人!你走到大门口,门神想要留你,要伸开双臂来挡住你的路,要伸出手掌来拦你的道,门神要对你说,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对门神讲,你放了一个像荞子一样大的病,渐渐重如一座山,放了一个大如豆的病,渐渐重如一块铁,你吃不了你儿女的那勺饭,你喝不了你儿女的那瓢水。你儿女仔细想来不死心,去寨上请巫师,去坡上找药师。巫师来到了,巫师把他的巫桌迅速拉到家里来,看到了你的八字,巫师说道:巫师治不了你了,巫师把他的巫桌迅速拉了回去。药师来到,药师把他的那碗药迅速摆在堂屋里,看到了你的八字,药师说道:药师医不活你了。药师把那碗药迅速撤了回去。你才迅速滑脱手,在那座位上,你的命才迅速消失在胸膛中。你才迅速滑脱手,在墙壁那里,你的生命才迅速消失在咽喉里。这次呀,你一只手拍不响,你一只脚站不稳。你要这样说,门神才让路给你,去会见祖先们。你出了门要去到灶窝神那里。灶窝神要恶狠地伸开双手来挡你的路,要伸出手掌来拦你的道。灶窝神要对你说: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对灶窝神讲,你放了一个像荞子一样大的病,渐渐重如一座山,放了一个大如豆的病,渐渐重如一块铁,你吃不了你儿女的那勺饭,你喝不了你儿女的那瓢水。你儿女仔细想来不死心,去坡上请药师,去寨上请巫师。药师来到,药师把他的那碗药迅速摆在家里面,看到了你的八字,药师说道:药师医不活你了。药师把那碗药迅速撤了回去。巫师来到了,巫师把他的巫桌迅速拉到家里来,看到了你的八字,巫师说道:巫师治不了你了,巫师把他的巫桌迅速拉了回去。你才迅速滑脱手,在那座位上,你的命才迅速消失在胸膛中。你才迅速滑脱手,在墙壁那里,你的生命才迅速消失在咽喉里。这次呀,你一只手拍不响,你一只脚站不稳。你要这样说,灶窝神才让路给你去会见祖先,才让道给你去见祖宗……”。“亡人!这次啊,我已送你去到了你祖先那里,你要安安心心,紧跟在你祖先后面,抓紧你祖先的裙角和衣角,我才在人世间,手持竹卦来给你指路了。”[4]
围观者听后莫不悲伤落泪,鬼师念毕,连卜数卦。当求得好卦时,说明亡人已全然领会,当即把那只报晓的引路公鸡棒杀在棺木前(事后把鸡分为两半,一半祭亡人,另一半送给鬼师)。指路到此结束。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他们没有文字,因此没有记载下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但造就了苗族特有的民间口传文化。从苗族指路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文化的一些内涵。研究这些文化内涵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祖先崇拜
苗族指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苗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先十分虔诚和尊敬。他们认为祖先“虽死犹生”,其灵魂永生不灭,且与他们同住。同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民族,以前在农业知识匮乏的时候就需要经验来指导,通常年长的人的知识和经验相对丰富,因此备受年轻人的尊重。对年长的老人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都要为他们操办一场盛大的葬礼。“指路”就是为亡人指出他们去寻找祖先的道路。苗族人认为人死后要回到祖先的身边和祖先们一起保佑后代们的平安。这些都体现了苗族信仰祖先,对祖先崇拜。苗族人在发生某些意外而毫发不损的时候,首先要说感谢祖先保佑,他们认为正是祖先“显灵”保佑了他们躲过了灾祸。石头寨苗族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仍然存在,仍在“阴间”生活着,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保佑和庇护着后人,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同祖先的保佑有直接关系。[5]所以在苗族过节日或平时家里有什么重大事件时,杀牲都要首先祭拜祖先,吃饭时都要将所杀牲畜最好的肉(一般为肝脏)献给祖先先享用,同时要酌酒撒饭。石头寨苗族人家每户都要供奉祖先,祭拜祖先可以让祖先们安宁,造福和保佑家人。
(二)生命与社会的平等
苗族的生命哲学是非常精彩的,他们认为生命是平等的,在苗族指路经中就可以充分的体会到。石头寨苗族不管是家贫家富,不管有权没权,不管地位是高还是低,只要是正常死亡的人都需要“指路”,而且指路仪式和时间不能减少。在调查中,本人就亲身经历了一位残疾的石头寨苗族老人去世,亡人家庭十分贫困,而且其后代也只有一位同样身患残疾的女儿,可以说生活很艰难,但是同寨的父老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仍然要将老人的葬礼办得很盛大。为亡人指路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家族中的“鬼师”嗓子都唱哑了,不停的喝水,但仍没有落下一个细节,因此可以看出苗族对待生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是平等的,从苗族经典的创世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生命是平等的。中部方言十二个蛋的故事在苗族社会十分经典,十二个蛋都是兄弟,并不是像西方基督教所提倡的上帝是主宰,十二个蛋虽然互相有矛盾,但都是平等的兄弟,并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有灵魂的,因为所有的生命都跟人一样。因此在苗族社会他们对待生命是平等的,是一视同仁的。苗族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通过对话而形成共识的关系,建构了一个平等、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鬼师”通灵体现生态的整体观
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鬼师”,“鬼师”是人神(鬼)之间交流的桥梁,他们用传统的方法保护着村寨的平安。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是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的文明。“巫文化”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由于“巫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社会”的哲理,中华文明的“文明要素”就在古老的“巫文化”之中。“巫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DNA(基因)。我们可以企望从中华文明之源的“巫文化”基因中,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有害基因,筛选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基因,使我们的祖国能够突飞猛进地前进。
石头寨苗族认为人间是和阴间相通的,因此通过“鬼师”做一定的仪式可以达到人神(鬼)世界的沟通。如过年的时候杀年猪,都要先请家族中的“鬼师”来做仪式,把自己家族的祖先从阴间邀请来一起过年吃饭喝酒,让逝者能够感受到人间对他们的关爱。还有的苗族认为公鸡可以作为阴阳沟通的重要桥梁,纳雍苗族丧祭词云:“天晴你躲鸡翅膀,下雨你躲鸡尾巴,公鸡叫着往前走,你听鸡声把路走,公鸡叫着往前行,你随鸡声把路行。”而灵魂到达祖先灵魂所居之地时,也是以鸡鸣为标志:“这边也是阿略垭口,那边也是阿略垭口,走到一个大坝子,这个坝是一个开花坝,人家栽花人家摘花,你不准去摘花。天黑我们要找地方休息,睡到半夜醒来时,你抬头静听,已是鸡鸣的时候。你好好听着,你的鸡叫一声,有只鸡叫一声。你的鸡叫三声,有只鸡叫九声,那是你祖公祖婆的鸡。”[6]可见苗族社会是一个注重天地神人鬼相互勾连、贯通的世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相通不割裂的整体观,是一种大生态观的呈现。天与地、人与自然、人与神(鬼)、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动态整体。人类并不是独立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勾连贯通的,人类只有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同生共存,互为环境才会发展得更加美好。
(四)人性的美丽
《苗族指路经》中有很大的篇幅是用来讲诉亡人生前做人的辛酸,内容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充满了要知恩图报,要感恩的情怀,往往“鬼师”讲到这一部分时,在场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鬼师”会从亡人的父母谈恋爱、结婚讲起,一直讲到亡人离逝,把亡人生前做过的事情一一描述一遍,其中主要是讲亡人生前是多么的善良、多么感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性的美丽。他们提倡善良和感恩,这是人类最美丽的东西。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冲击下,我们的这些美德在渐渐地消去。古人都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情怀,古人这种慈悲心肠,就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惜的生机,假如人类没有这一点点相生不绝的生机,那人就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那就如同泥土树木一样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一个“善”字,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从苗族指路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苗族对“善”的向往和追求。这说明苗族人性的美丽,这些传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不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把这样美丽的人性丢掉。
(五)生命是神圣的是有秩序的
石头寨苗族人民非常敬畏灵魂,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是永生不灭的。为了使灵魂安息,让亡人一路顺风,因此必须给亡人“指路”。石头寨苗族不仅认为人有灵魂,而且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灵魂。在指路词中,亡人的灵魂在上路之后首先要经过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事物,每个地方每件事物都是有灵魂的,要有不同的回答和相应的注意事项,回答正确了才能往前走,使得灵魂得以永生。这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头上三尺有神灵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苗族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有敬畏才有秩序,苗族的生命观是神圣的。苗族指路经最后都要给亡人带到一个神圣的世界。苗人离开了神圣的世界,就没有办法活,他们的困难就没有办法解决。
通过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科学理性的发展,到我们中国五四运动以后追求科学和民主,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中各种问题都已经暴露出来了。比如:自然生态的破坏、人性的丧失、社会结构的分化、信仰的消亡等。因此,我们要“复魅”,就是说大自然和我们人一样具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具有神圣性我们人就会敬畏,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为了人类的利益去肆意的破坏自然,从而才能建构出一个相互平等协商,相互勾连贯通的关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多元的生态智慧,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苗族指路经》中可以看出苗族的发展历史是频繁艰辛的迁徙和艰苦卓绝的斗争。苗族人民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平等、神圣的生命观,以及苗族美丽的人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华美的乐章。《苗族指路经》中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神(鬼)、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是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发扬的。
[1]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18-324.
[2]织金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苗族丧祭[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5-14.
[3]刘磊.黔境民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56-58.
[4]罗有亮,译,注.苗族指路经·红河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57-66.
[5]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526-530.
[6]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祭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8.
[责任编辑:明秀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苗族古经采集整理与研究”(13&ZD137);贵州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互为环境视野下苗族古经中的生态智慧研究”(14GZYB30)。
孙一峰,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 刘锋,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
[C953]
A
1002-6924(2016)06-094-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