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涛,孟 霆,张 涛,王 冉,佟成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 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光学工程学科的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探究
耿 涛,孟 霆,张 涛,王 冉,佟成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 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本-硕-博”连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3+1+X本-硕-博”连读教育模式,旨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教育周期,保持教育连续性的前提下,探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光学工程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增强国家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封锁,实施全面自主创新势在必行[1]。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一直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和人文环境,这才能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近年来,先后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本-硕”连读,或者是部分专业的“本-硕-博”或“直博”的模式,这都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本硕博连读是一种经历阶段多,培养目标高的教育模式,通常是在同一所高校连续地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的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在西方发达国家,硕-博连读几乎成为了通用模式,得到国际普遍认可和借鉴[3-5],欧美很多大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就是为了攻读博士学位。
“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具有培养目的性强,周期短、各阶段统筹安排,连续性好等特点,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上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释放学生学习创造热情,是目前多样化高校培养模式中的一大热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以“三海一核”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在理工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光学工程学科同样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已经积淀了相当的学术底蕴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培养学生方面,在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专业知识,积极推动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随着该专业博士生毕业标准的提高及教育部完全取消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限制之后,光学光程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遇到较大困难。因此,探索一种全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吸引优质生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具有学校及学院特色的品牌工程,为我校及我院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经过论证和研究,我们提出了构建“3+1+X”模式下的本研贯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在光学工程学科择优选拔实行优秀本科生的本、硕、博连读制,采取3年本科+1年硕博课程学习+X年硕士、博士论文工作(即3+1+X学制,最短可在7年内获取博士学位)的创新培养模式。
本硕博连读概括来说是将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统筹为三个阶段,本科阶段加强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水平及基础物理理论,进行实践创新方面的培养,开展专业领域的初步训练。硕士阶段为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的培养方案,并强化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博士阶段强化深入研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本硕博统筹优化,能将大学学习生涯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培育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因人而异地充分发挥其创造的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光学工程的专业领域以扎实的、基础和饱满的热情促进学科蓬勃发展。
1.1 “本-硕-博”连读计划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硕博连续培养,让学生尽早定下长远的学习目标,集中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加优质的生源,鼓励大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强、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理论基础扎实、有良好交流合作能力、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精英人才。
在本硕博贯通模式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功底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强化,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的科研路上打下坚实基础。力求通过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兼顾理论基础、实践创新、道德素质全方面的培养,探索出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
1.2 “本-硕-博”连读计划的培养方案
本硕博连读的培养计划始终要围绕精英化教育模式,控制本科的学习时间,科学规划课程安排,争取让学生优先打好专业基础,同时又能兼顾人文与实践,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的有机结合,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本硕博培养方案采取3年本科+1年硕博课程学习+X年硕士、博士论文工作(即3+1+X学制,最短可在7年内获取博士学位)的基本培养模式。大一下学期(第2学期)开始选拔学生,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进入到本体制中的学生3年内完成本科阶段前六学期的所有课程,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并且完成毕业设计。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习环节由指导教师指定,进入导师实验室进行深度实习实践。大四的上学期(第7学期)开始进入博士、硕士课程学习,第4学年第1学期开设硕博公共课、硕士学位课,第4学年第2学期开设硕博专业课,第5学年开始进入完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修完本、硕、博全部课程,只需4年,从学分方面,只比正常本科阶段多修10~20学分,教学环节学分合计为180~190学分。
为实行本研贯通培养的个性化方案,实行导师制。将目前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整合后,形成本研贯通的培养方案。学生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过答辩过程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完成博士课题研究,达到毕业条件,经过答辩即可获得博士学位。学院依托学校和学科的国际化合作渠道,在整个体系逐渐成熟以后,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联合培养修读课程并进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支持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拓宽国际视野。
2.1 本科培养,科研奠基,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
第一,从公平性、可操作性上考虑,第1~6学期的培养方案,在原有培养方案上加以改进,其他优秀学生可随时加入,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可随时退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化其创造的活力。第二,适度减少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要求(例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要求至少10学分)、适度减少专业实践环节学分要求(例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至少19.5学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余地,这样学生能集中学习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既有利于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也能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第三,鼓励学生多与导师沟通,尽早让导师知道你的学习目标与兴趣方向,对于一些创造性的见解及时和导师交流讨论。学生在前6个学期,在导师指导下修习完成所需要课程的前续专业基础知识,兼顾基础和创新思维。
2.2 硕士教育,承上启下,加快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硕博课程基础课程是该学科的通用课程,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学位课及专业课。学以致用,增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如Matlab、comsol等仿真软件的使用,注重将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提高创新的意识。
2.3 博士教育,破茧成蝶,见证能够独挡一面的顶尖人才成型
针对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开设前沿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鼓励课程以讨论班、课程研修报告的形式完成。鼓励学生自我突破,能够自己立意选题,自己探索实践,培养独立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新一代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雏形。
导师是学生在“本-硕-博”连读方案中各阶段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由于本硕博连续培养方案最终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博士,所以在导师配备上,从本科开始就给学生配备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导师,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配备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导师小组。
本硕博连读方案中,导师将会统筹规划学生的学科方向及学习课程,还包括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本硕博连读教育模式虽不像常规教育模式那样有明显的阶段分界线,但是导师还应注意在连读模式下对学生各阶段进行总结性、综合性的训练。即:在本科阶段的末期,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以后的研究方向安排研究型毕业论文,既能总结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又能接触下一阶段的科研内容,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创新能力。在硕士阶段的后期,导师指导学生对所参与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撰写学术论文,使学生在学术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本硕博连读模式跨阶多,时间长,光学工程这门学科又具有种类多、实践性强、理论基础要求高等特点,不能把考核全部集中到最后的博士答辩,分段考核及其适当的分流必不可少。
考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考核、实践考核、科研考核,在本科四年级允许学生选修研究生课程,将本科四年级和研究生的一年级的教学过程合并,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技能培训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获得本科毕业证;对于不适应研究生课程或者不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申请正常毕业,获得本科毕业证;在原硕士1年级末,对直博生进行分流和筛选,对于不适合学术研究的直博生,经本人申请,再增加1年半的学制,与原来同年级的硕士生一同毕业;对于能够胜任学术研究的直博生,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完成博士期间的学业。这样一来,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好的配置,学生可以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培育最顶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需要高校不断探索的。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光学工程学科特色,探讨了“本-硕-博”连读的教育模式,提出在学到足够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缩短学习周期,加强课程的连续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科创环境,为培养新型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撑与保障。
[1] 李蔚,张文雪.本硕统筹,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4):21-24.
[2] 颜进,张兵,张蕾.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04):68-70.
[3] 柳进,刘明珠.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9):35-38.
[4] 王永生,庞之洋.“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6):21-24.
[5] 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03):143-146.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opt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GENG Tao, MENG Ting, ZHANG Tao, WANG Ran, TONG Cheng-guo
(School of Scienc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continuous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recent years.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3+1+X”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hich aims at shortening education cycle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gram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eliver more high-level, innovative, research-oriented talent for community.
Opt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Training mode
2016-09-23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G2014YYB17)
耿涛(1972-),男,博士,副教授。
G643
A
1674-8646(2016)24-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