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下学生道德现状建设路径分析

2016-03-15 09:56
关键词:道德建设学生

程 亮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新视野下学生道德现状建设路径分析

程亮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道德是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反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效能。当前对于学生而言,其道德观念正确与否,从小处讲,关乎自己的切身命运,从大处说,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本文从道德观教育的视角出发,弘扬正确的道德理念,阐明了当今学生道德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学生道德观危机的成因,提出了构建道德观教育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学生;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们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反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效能。当代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类特殊群体,道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

2001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规范,把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作为了建设目标。《纲要》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也成为了衡量公民道德水平,特别是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尺度。总的来说,当代学生道德现状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多数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但是也有部分学生道德观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视野下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孤独的个体

一首《一无所有》红遍了大江南北,征服了众多学生,实则映衬出众多学生内心的困惑、迷茫和孤独。在成年人眼中,他们长在蜜罐里,大人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发现他们并不幸福,他们十分烦恼、十分孤独,而且还不被大人理解。他们的烦恼和孤独来自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来自家长的殷切期望,来自教师的谆谆善诱,来自他们青春期身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压力等等。他们的厌学情绪非常强,大量的功课使他们失去了一切生活的乐趣,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他们惧怕考试,考试给他们带来了厌恶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因为在大人眼里,考试的失败宣告人生的失败。他们认为作人没了价值,没了尊严,没了希望。他们与家长关系紧张,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带给学生的无理要求、无限希望、无原则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独立人格和隐私的不尊重。他们对老师、班主任不信任。当老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能博取他们的信任时,又怎么能塑造他们的灵魂呢?当学生不信任老师,他们又怎样排解青春的躁动、价值观的迷茫和精神的困惑呢?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得当代学生性格孤僻、内心自卑,他们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对未来的憧憬。

(二)价值目标现实化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前,人们信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们的价值观逐渐由理想向现实转化,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缺失,而更多信奉金钱主义,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理想、信仰坍塌,对现实的困惑,价值观的迷茫,对生活意义的追问,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三)社会公德总体不乐观

社会公德作为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根据共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重要行为准则。目前,部分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不容乐观,提升他们的公德水平是当前社会各界予以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瓜果皮、纸张现象严重。个别青少年缺乏爱心。在公交车上看到旁边有老人或者孕妇等行动不便者,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非常不情愿让座。还有一些同学在上网时,以匿名方式毫无顾忌肆意发帖对他人进行网上人身攻击,以此获取心理愉悦感等等。有调查现实,当问到“有人认为在网络生活中可以随心所欲”时,被调查者中有接近四成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个人言论的权利。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见利忘义现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更趋向于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四)个人品德问题凸显

良好的个人品德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素养。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不可能会在社会中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社会公德和较好的职业道德。当前,学生个人品德素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作为个体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不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还是维系整个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诚信与守信的程度是检验学生群体整体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在对“网络世界里是否对陌生人说真话”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只有接近12%的学生认为应当诚信做人,有必要说真话,而将近有3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说真话,网络上不必当真,说真话有可能会被欺骗。除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自理意识、节约意识、利他意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五)知行脱节问题严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名言揭示了知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在道德建设上也应该秉承这一基本原则。“知德行善”是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品格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知行不一致的道德教育必然会培养出社会上的“两面人”,只知道纸上谈兵,而不知道或者不能够去践行道德要求的虚假道德人。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能否具有真正的到的品格,关键要看这个人能否真正去践行道德行为标准。当前,部分学生表现出的“知行不一”或者“知而不行”的现实状况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问及到学生“道德对一个人成才成长的重要性”时,94%的学生同学都认为道德对学生成才成长极为重要,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认为不重要或者说不太清楚。从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前学生对道德的重要作用是高度认同的。在问及受访者如何看待“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现象时。98%的同学认为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应当坚决制止或者给予批评教育。但是问到这些受访的学生是否经常随地吐痰或者乱丢垃圾时,却有将近40%的同学承认偶尔随地吐痰或者乱丢垃圾。两组数据对比现实差距较大,这就明显能够看出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差距相当巨大。

通过上面对学生道德状况的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很多学生身上也表现出一些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问题,有些问题表现还比较突出,比如,社会公德缺失、诚信问题严重、道德知行背离等问题,这些道德现实问题存在不容忽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出现的缘由进行剖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举措。

二、新视野下学生价值观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位启蒙教师,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由于一些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存在重视智力培养、轻视德育培养的问题,还有一些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德育培养起到了负面影响等等,以致于当前学生群体德育状况出现了不尽满意的现象。有人讲,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都在模仿着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亲处处给孩子做出道德行为的表率,那么无疑会给孩子的道德培养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父母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劳助人,孩子都会看到眼里,记于心中,反映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反之,如果父母不做孩子的表率,那么就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父母粗野蛮横、不讲诚信、损人利己、冷漠无情,那么孩子也同样将这些恶习记在心里,表现在自己日常的言行之上。此外,当代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里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相比,总体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相对较多。独立意识较差,自私观念很强,分享意识淡薄,很多独生子女连基本的日常家务也不会做,这种现象的源于多方因素。从家长一方来看,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是他们惟一的一代,是他们家庭的全部的希望所在,易于产生溺爱和过度代劳的问题。作为孩子一方来讲,因为自己一直是在独子或者独女的家庭环境中生长,也易于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都是学生产生道德问题的因素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影响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一个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任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培育阶段,具有较强的塑造性、不确定性和较强模仿性,他们对教师有将强的信任感,把教师当成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指导老师和消防的榜样。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仅有两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像朋友一样,仅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像父母一样,将近54%的学生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老师就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呈现的角色形象并没有达到学生的道德期望。此外,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也有待加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进行学习、交友、游戏等,网络道德也逐渐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认识到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当前,学生道德教育正处以一个新的社会历史转型阶段,他们生活的环境正处于这样的社会转型阶段,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他们的身上明显具有新的时代特质。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具有一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漠。当前的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给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境遇。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渴望得到重视和尊重的观念强烈,期望得到家长、老师、朋友的认可,期待能够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过多的关注自己造成了学生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片面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加之在社会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在处理面临的问题时,更不自觉地把个人的利益放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等优秀的传统道德置于脑后。第二,享受心理增强,劳动观念弱化。目前的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代,物质生活较为富裕,作为独生子女往往享受到家里最好、最高的待遇,物质上的需要基本上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很少有艰苦生活的观念。加之父母亲及家庭长辈对孩子过度关爱,往往忽略对他们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也把孩子教育成不知道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依靠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道理。第三,竞争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目前,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竞争激烈。他们不仅能亲身体验到现实社会带来的快乐与痛苦,而且还要为家庭给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进行拼搏奋斗,可想而知,当代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此外,这些孩子大多处在较多呵护的环境当中,经历的挫折和磨难较少,抗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挫折就往往不堪一击。轻者情绪低落,对学习缺乏热情。重者则出现精神异常,人格异化,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三、新视野下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举措

通过对当代学生道德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有效解决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视当前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是培育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必须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采取多方协调、多措并举的机制来通力合作,紧跟时代步调,把握学生思想动向,遵循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道德的完善与发展。

(一)家庭教育要着重对孩子进行道德培育和价值观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道德教育是最先从父母、成人等长辈的的潜移默化影响开始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亲身示范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提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范式。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风家训的教育,通过对孩子进行家风家训的教育,让他们逐渐树立并有意识地传承并践行良好的家风家训。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文化经典作品,给孩子讲述一些名人践行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方面的感人事迹。家长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以及给孩子讲述这些名人轶事,可以给孩子在培育良好道德素养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素材。

(二)社会要切实给学生道德教育创造条件和基础

社会教育相比较与家庭教育而言,没有明确的教育主体。因此,在社会层面,学生的道德教育主体无疑就依靠党和政府来承担。当前,国家应建立明确的、切合实际需要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正确价值观对人生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有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意识,将来进入社会要时刻践行“爱岗 敬业 诚信 友善”的价值观念。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投资建设一大批道德教育的基地。譬如,开设“学生德育基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资源等举措,通过各种手段将学生的道德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三)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具有社会主导性,最能够反映社会的道德期待和时代要求。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道德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选择高尚的、正确的道德教育人、影响人。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认真贯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和各种途径进行,比如,利用思想政治课和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外和校外活动具有灵活性,突破了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时间宽裕程度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路径的有效性,最大限度达到学生德育的目标。

四、结语

当前,在我国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生道德状况总体状况较好,主流道德思想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认真剖析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才能有效加以解决,这也能够为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指出一条光明宽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向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M].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3]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吴潜涛.当代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生写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