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涛,杜俊涛
(1.中共临泉县委党校,安徽 临泉 236400;2.中共阜阳市颍泉区讲师组,安徽 阜阳 236065)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彭建涛1,杜俊涛2
(1.中共临泉县委党校,安徽 临泉 236400;2.中共阜阳市颍泉区讲师组,安徽 阜阳 236065)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于认清农业发展中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间的平衡现状,抓住农业产品供给方面自身的不足以及竞争力、成本的优劣势对比,切实把握住影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几个突出问题,增强我们分析经济事物与农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能力,真正落实好中央农业工作大政方针并取得实效。
(一)农业产品供给与满足社会消费存在结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生产与消费领域产品数量和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并趋于稳定活跃,农村经济也在加快发展步伐适应这一态势。其中“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经济活动联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形式,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不断增长,农村农产品的消费价值不仅着眼于消费“基本生存”目的,而且在消费的方式、内容、质量和品牌等方面更加彰显出社会符号和群体价值,这需要农产品在生产结构、发展方向上要与社会消费市场、群体消费意愿集合在一起,形成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体系。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不优、生产门类偏重产量,农业生产忽视了与消费、与市场的衔接,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在社会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供需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出现了“生产的卖不掉,需要的买不来”的经济现象。
(二)农业供给结构性生产发展内涵显得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偏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水力、电力、信息工程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内部种植结构不优,发展不快,种养业结合不紧,产业链不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农村年轻农民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与变革缺少改革与创新的主体和优势,新型农民经营规模不大、不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农村文化小农思想浓厚,集体合作精神缺乏,市场观念与开放思维有待加强,在对外拓展农产品市场上存在诸多阻碍与困难;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不合理,缺乏差异性生产与特色生产,对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总量有余,优质农产品不足;受国际市场影响,粮食市场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粮价下跌,种粮效益下降,打击种粮大户积极性。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品供给内部结构性建设主要是在农产品生产的门类上如可突出农、林、副、牧、渔等相关领域布局的合理调整,采取规模生产、产业发展、环保利用、高效增收、品牌营销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切实改变当前我国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问题,真正加强农业内涵性建设,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开营销网。
(三)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农业产品供给竞争力下降
农业产品供给的水平和竞争优势的提高不仅与生产的质量、数量以及满足社会消费的程度有密切联系,而且还与生产的要素消耗、成本大小以及科学技术投入息息相关。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有着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农村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社会的资本配置在缺少政策的导向下难以引向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是“大企业很难真正入驻农村与农民对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进行建立,导致农村经济较难走向市场”,[2]造成农业基础产业特征和资源配置活动准则间产生矛盾。加之“农业投资具有区域性,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低,组织结构难以集中,因此难以胜任这类型的投资”。[3]这就给农业融资带来一定困难,导致农业技术发展滞后,设施落后,生产成本过高,直接造成农业产品供给竞争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性要素市场价格的波动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攀升,特别是随种子、农药、化肥、机械化生产等必要性投入的价格上升,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开放格局中,国内各地区与国外农产品价格之间优劣竞争也将趋于激烈,我国农业产品供给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双重冲击,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势在必行。
(四)有限资源承载力阻碍农业产品供给发展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片面追求低水平的土地垦殖面积扩张,强调农产品数量优先增长,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石化物质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量。这种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的危机,就是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人为的增加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消耗以及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给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方面,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瓶颈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国际上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壁垒也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大宗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国内则出现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信任度不高,不利于政策引导国内农产品消费就地转化。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瓶颈也给我国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农业污染还对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整个我国农业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难以计量,这些都构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为农产品的 “市场供给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市场主体运行的‘噪音’和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更好地提供产品和提供更好的产品的动力”,[4]并在创新上借助工业化的技术成果和组织体系优势、城镇化的产业布局和三产融合优势以及信息化的金融服务和“互联网+”优势,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工作思路
1.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信息和市场办法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首先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基础上,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从宏观上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从微观上调结构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需求调品种,调品质。
2.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益。首先要改善农业供给上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生产由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着力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其次要推进资源节约降成本,农业发展方式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模式转变,就是“以效益为重要追求目标的现代农村经济产业模式改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产业转变,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这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首要条件,做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工作举措
1.把市场需求作为先导,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调优结构,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供给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6]加快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规划好区域内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引导;着眼产业培育,帮扶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粮食流通与精深加工转化,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绿色一产、低碳二产、休闲三产”的融合;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行动,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加大农村宽带网和基站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形成农村与城镇生产和消费市场和谐发展新格局。
2.把转变生产方式降成本提升竞争力改善农业供给上的薄弱环节作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工作重点。特别是“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针对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分开进行管理,拓展成本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于经济上的管理目标”。[3]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坚持市场化取向,优化金融、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流通贸易、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服务;加大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启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试点,推广新品种和科学栽培技术,搞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让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整。
3.农民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因为抓住新型经营主体,就扭住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可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着重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主要应用者,特别是合作社促进了高效农业规模经营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者,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家庭农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重在“增量”,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同时也要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带,依靠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7]
参考文献:
[1]杜俊涛.异化理论视域看高职高专学生消费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周忠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
[3]王书洲.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新经济,2016,(6).
[4]张首魁,韩晓莹.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创新发展[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5]甄雪刚.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前景[J].商界论坛,2015,(49).
[6]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
[7]车文斌.农村产业融合与供给革新[J].当代县域经济,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