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健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32)
辽代以上京为中心西辽河地带农业发展状况
陈 健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32)
契丹族曾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辽代政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上京为中心的西辽河地带是其重要的农业区,这里的农业生产者主要来自于汉民族区域或者渤海移民,辽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生产,改进农业技术。
辽代;上京;西辽河;农业
契丹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947年改称辽,临潢府被称为上京。笔者就几个问题探讨以上京为中心西辽河一带的农业发展状况。
契丹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一个游牧民族,农耕经济微不足道。建立政权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多由于战争被掠到辽国区域,主要是以上京为中心的西辽河(即潢河、土河)一带,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地区,开垦农田,形成聚居区。这些分散在草原各地,以聚居区为中心的农业区块,被称为“斑点田”、“插花田”。据不完全统计,从唐天复二年(902年)至辽统和五年(987年),契丹军队南侵俘掠的汉族地区人口数达三四十万人。另外,在辽消灭灭渤海政权以后,也有相当多的原渤海居民被迫迁移到西辽河一代从事农耕生产,促进了以上京为中心的西辽河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
他们不仅设置专门机构,劝课农桑,还发布指导性意见,引导农民种植农作物品种和类别。辽代最高统治者虽为契丹贵族,却能够深刻认识到农业对其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并且几代皇帝都能把农业发展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事务,同时农业发展给辽朝统治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因此,重农政策也就成为辽朝中后期国家治理的第一要务。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就开始在西辽河一带进行屯田,辽圣宗耶律隆绪更是把重视农业作为国策。自圣宗开始,上京道临潢府周围地区新设了一些州县,这些州县地区千里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草丰美,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在此之后,辽圣宗深感百姓沉重的赋税徭役,帮助其从事农业生产。辽兴宗下诏“朕于早岁,习知稼穑。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宜通检括,普遂均平。” “禁诸职官不得擅造酒摩谷;有婚祭者,有司给文字始听。”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吏采取积极政策,大力发展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辽都上京临潢府周围出土很多辽代农具,如犁铧、锄、耕锄(小锄)、手镰刀、锹、镐、铲、斧、侧刀、木锉、车辖等。其中铁制农具中,铁犁的种类比较多,有三角形和半圆形的铁制犁铧头,有前半部带刃裤的犁铧身,有半圆形的犁刃,甚至有的犁铧竟然很容易拆卸和组装。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农作物,要采用不同形状铁犁,比如大三角形犁铧适用于西辽河平原地带,并且深耕土壤,培育作物的较大型根部,既能抗旱,又能防风,保护墒情。有的铁犁适用于山区薄地,用于种植那些形态较矮、根部较小的农作物,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表明当时铁制农具技术已经非常进步。
在统治者支持下,辽代中央政府还主持修建了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萧太后在位期间,曾经下诏,大力修复原有的沟渠水道,兴建农田水利。辽朝政府大力地兴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变了原来本地区原始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大大改善了草原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加之西辽河地区的生态环境优越,农业种植品种丰富,说明当时上京地区是比较发达农业灌溉区。
窑藏或土埋技术已经引入西辽河一带。西辽河地带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暑热,冬季严寒。如何让果树安全度过冬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但是契丹人已经学会了运用窖藏或土埋技术帮助果树过冬。每年农历八月间,当地人将树木倒置到地上,再填埋数尺泥土,密封其上,然后覆其树枝枯叶。第二年春季,再把树叶和泥土扒开,重新厚培树根,就能避免桃李树冻死。而每年夏季他们又在平地上深挖洞窑,把夏秋之际采集的水果藏于洞窑,冬季来临的时候,还能食用所窖藏的果子。这种窖藏果品和土埋果树越冬方式对我国农产品储藏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这一技术直到今天还在我国东北地区采用。
大批汉人的移入,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辽朝在上京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高粱、小麦、桑、麻、黍、粟,还种植了芹菜、回鹃豆、韭菜、菱芡、葵、葱、姜、蒜等品种的蔬菜,还有梨、枣、海棠、杏、桃、李、柿、樱桃、棒、栗、大籽松等水果。据五代时期的胡峤《陷虏记》记载,上京以东数十里,逐渐进入平原地带,水草丰盈,森木茂密,当地人开始吃西瓜,据说契丹人打开西瓜中的种子,深挖种于地里,用牛粪加土壤覆盖上,长出来的西瓜比冬瓜还大,味道非常甜美。从这一材料中可以看出,契丹人学会了通过施放有机肥促进西瓜生长,长出的西瓜又大又甜。当时人们也掌握了施肥技术,运用烧掉的荒草、林木制成草木灰肥,或者把牛羊粪便制成农肥,施肥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让原来就很肥沃的草原土壤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可以种植更多种类的农作物,形成精耕细作为特色的西辽河农业区,这种成就在我国边疆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辽朝自圣宗以后的100多年间,国家多处于和平状态,为西辽河一带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君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辽河农业区的发展成绩斐然。辽代初期,以上京为中心的西辽河地区农业发展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算不上农仓谷物充盈,但是辽代中期开始,这里成为重要粮仓。辽朝统治者通过征收赋税和设置粮食储备仓库,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巨量的粮食储备可以承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员俸禄,以及皇帝、皇族的消费。另外,还能经常赏赐番汉大臣、赈济灾民。
粮食储备的增加,使政府有能力应对灾害。辽朝中后期上京地区水旱灾害比较频繁,但是朝廷户部、义仓等有丰富的粮食储备,政府能够在自然灾害频发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振济灾民,安抚百姓,使得辽代社会生产生活比较稳定。统和十三年(995年),辽朝中央开始在所辖各道设置义仓。每年秋收时节,收购部民收获的粮食,储藏起来,每到灾荒年景,政府都要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而义仓的设置说明了民间的粮食生产量是非常巨大的,能够在保证农民自身需要及上缴赋税之余,还能拿出粮食充实义仓。耶律棠古谕降鸟古部后,没收其私家储存的粮食,分发给部民,使得当地富民增加了粮食积累,穷人的困境得到了改善,当地部民欢呼雀跃。
政府平抑粮价也体现了当时丰盈的粮食储备,“道宗初年,西北雨谷三十里,春州斗粟六钱”,上文中的“西北”是以上京为核心的西辽河地带,大量的粮食被龙卷风刮到天空中,然后像暴雨一般洒落下来,上京地区的粮食储备可见一斑。“春州斗粟六钱”,可见当时粮食价格比较便宜,当时人们可以接受,这也可以证明当时上京地区农业是比较发达的农业区。
综上所述,上京为核心的西辽河地带农业区是辽代前期重要的粮仓。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农业政策,促使农业生产者能够更好地从事生产。
[1] 脱脱.辽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
[2] 邹逸麟.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3] 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 张正明.契丹史略[M].中华书局,1979.
[5] 程妮娜.东北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west of Liaohe river taking Shangjing as the center in Liao Dynasty
CHEN J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The Qidan nationality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ast frontier regions of China. The political power of Liao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ethnic minority regime in China. The west of Liao river w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rea taking Shangjing as the center, whe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ers mainly come from Han nationality or Bohai migrants. The Liao government also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encoura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iao Dynasty; Shangjing; West of Liao River; Agriculture
2016-09-16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论文,吉教科文合字[2013]566号
陈健(1970-),男,讲师。
K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