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儿童形象,实施幼儿游戏

2016-03-15 06:15:20湖南大学幼儿园张思雁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天性经验建构

湖南大学幼儿园 张思雁

一、人的形象与儿童形象

1.人的形象

什么是人的形象?中外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舍勒把人对自身的概括称作人的“自我形象”。姚大志认为,人的“形象”就是人的“形成”,而人的形成本质上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所以“人的形象”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形象。石中英对教育知识中传统的“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进行了批判,提出要重塑教育知识中的“游戏人”“文化人”“制造人”三种新历史条件下的“人的形象”。尽管研究角度与具体表述不同,却都反映出“人的形象”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都反映教育的一种趋向——教育理应关注人、基于人、发展人。

2.儿童形象

卢梭主张将儿童作为“自然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自然的存在体;刘晓东提出“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是“探索者”和“思想家”,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小君子、小奴才、小大人、小英雄等儿童形象,随着时代变迁,先后塑造了卑微弱小、懵懂顽皮、团结互助、机智勇敢、追寻梦想等特质的儿童形象。可见,儿童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既反映了社会当中成年人对儿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不同时代赋予儿童形象以不同的时代内涵。社会和人们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为0-14岁,本文所谈的儿童主要指向3-6岁幼儿。

二、幼儿阶段儿童形象的应然状态构想

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儿童形象应是怎样?3-6岁低龄儿童,应然状态的儿童形象该呈现怎样的特质?笔者认为理应如下。

1.释放天性的人

正如鱼能在水里游、鸟能在天上飞,均是处于本性,是不可教的。儿童之所以区别与成人,正在于儿童独特的自然天性。顽皮、好动是儿童最自然的天性,也应成为儿童形象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

2.全面完整的人

《纲要》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对个体而言,应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不能忽视幼儿的多种需要而过早强化所谓的“特长”教育;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少数拔尖儿童、不是抓中间放两头。因此,应然的儿童形象应当是全面发展、完整的人。

3.独立人格的人

《纲要》多次提到“尊重”幼儿,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正是因为把幼儿当成独立人格的人。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是具体的人、平等的人、有权利的人、受尊重的人、有生命尊严的人,这应成为儿童形象的重要特质。

4.建构经验的人

《指南》尤其强调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不是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在于经验的不断建构,在新建和重组经验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儿童,应该是积极主动建构经验的人。

三、幼儿园场域中儿童形象的实然状态

1.乖巧听话的人:“好孩子”的典范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听话守纪、循规蹈矩、顺应要求的幼儿就是“好孩子”。教师希望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命令全体幼儿,忽略了幼儿是有不同需要的个体。“小手放在小腿上”成为标准坐姿。孩子的乖巧,与长期以来不经意地打压天性、灌输式教育不无关系。

2.能干大胆的人:“小老师”的不二人选

每班总有几个能干大胆的幼儿,是教师心中“小老师”的不二人选,并被当做榜样被同伴模仿,获赞无数。他们一方面被赋予一些“特权”,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另一方面又被“特权”所左右,滋生些许“权利意识”。

3.调皮闹事的人:众人公认的“捣蛋鬼”

这类幼儿屡屡破坏班级常规,常有恶作剧、我行我素、常有攻击性行为、与同伴发生冲突,置规则于不顾,俨然一个“捣蛋鬼”,让教师头疼不已。看似“捣蛋”的“恶作剧”,其实并非成人所想的“尽使坏”。如果教师武断地认为孩子“瞎捣蛋”,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创设合适的条件,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索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游戏,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

1.游戏,让幼儿成为释放天性的人

教育之所以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正是因为儿童的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游戏,是虚构与真实的巧妙结合。游戏中,幼儿假扮各类生活中感兴趣的人,一会儿是爸爸,一会儿是姐姐,一会儿变警察,一会儿扮厨师,模仿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人的行为,尝试自主解决各种问题,亲身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悟各种喜怒哀乐,尽情表现自己的情感,释放天性。

2.游戏,促幼儿成为全面完整的人

《指南》强调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我要当医生”的一段游戏对话,反映了幼儿的游戏不仅愉悦身心,更涉及合作、坚持、关爱、梦想、生活习惯、医疗卫生、职业崇拜等多方面的发展,游戏促进幼儿成为完整全面的人。

幼儿G问W老师:“W妈妈,为什么我做梦都是当医生啊?”

W:“那是因为你很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啊!”

G:可是,*大学没有学医生的啊,我还是上医科大学吧……我要当一个G牌牙医!W老师妈妈,你如果吃糖吃太多了,牙齿痛,就来找我啊,我给你拔牙!

W:我怕找不到你呢,GG。

G:我就在家里开一个医院,你到我家里来就可以了。W妈妈,你知道我家在哪里不?我悄悄告诉你吧!

3.游戏,使幼儿成为独立人格的人

游戏中幼儿是独立的、拥有自主选择权。幼儿之所以今天选美工区、明天选表演区,正是因为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游戏强调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对等。

4.游戏,帮幼儿成为建构经验的人

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自身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从而构建积极的游戏经验。在主动游戏过程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完成“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且幼儿的经验能够个性化构建,呈现差异、多样、特殊的特点,而非同一、统一、普遍共性。游戏能满足幼儿自由的需要。只有给予儿童自由,才能促进儿童成长。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前提下的相对自由。游戏,恰恰满足了幼儿获得自由的需要,使其主动构建经验。

猜你喜欢
天性经验建构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建构游戏玩不够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35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