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建设思路

2016-03-15 04:12宋小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关键词:利益

宋小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社会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建设思路

宋小红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意识形态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利益观念、利益需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变迁推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最终聚集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利益变迁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应重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利益的思想理论建设、宣传影响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建设;利益整合;思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原理为指导和理论基础,深入考察、分析新时期利益变迁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影响、挑战,积极探索基于利益变迁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表明:社会的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是双向互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利益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所有关系、分配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社会的分工、生产中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等因素,产生了主体和需要客体之间、各主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根本上表现为利益矛盾。由于利益差别、利益矛盾,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维护、争取自身利益并获得利益满足,需要从观念上、思想上对其利益进行阐明、维护或辩护,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意识形态,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利益关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社会的利益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发展,相应的意识形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1]32,“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169。利益关系的改变推动社会利益需要的变化,为了维护特定社会或人群的利益,原有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也会随之改变。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决定意识形态的发展程度,社会利益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决定着意识形态变化发展的历史。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阶级利益差别、阶级本身的消亡,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将随之消亡。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利益。意识形态本身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服务于社会利益。“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3]169。意识形态不是直观、简单、被动地反映、表达社会利益,而是能动地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利益关系。这种能动的反映、反作用表现为:意识形态有目的地对社会利益的内部联系、必然性进行系统表达和批判分析,为一定社会或群体的利益进行辩护;同时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并在实践中把观念的利益要求和规划变为现实,以达到维护特定社会利益之目的。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作用是“从精神的方面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的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2]162。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能动反映、表达利益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反作用表现为:在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利益关系内部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不同利益主体为了争取、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一系列活动,其中就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各阶级阶层或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在各方面进行斗争,其中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在利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辩护、整合等功能,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常常影响社会利益格局、利益关系发展的结果。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根源于现实,其反作用的大小决定于该意识形态本身所反映、维护的经济关系、物质交往关系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各方力量相互斗争的状况。

对于利益与意识形态的相互逻辑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而二者的相互作用必须深入到社会具体现实中来探讨。

二、利益变迁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国内,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发展需要,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社会的繁荣,增进了人民的幸福,创造了“中国奇迹”,增强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4]17。同时,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利益观念、利益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变迁推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发展,并最终聚集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新时期利益变化,一方面,有利于发展社会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责任观念等,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方法,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利益关系的变化也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利益主体结构复杂化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改革开放后,原有工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分化、组合并产生了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形成了新的复杂的主体结构及利益关系。其特征表现为:阶层结构多元化,异质性突出;各利益群体、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主体心理意识相互影响,错综复杂。例如,社会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其民主意识增强;改革受益群体和新兴阶层心态复杂化;特殊群体的垄断利益以及一些公职人员的腐败,使得普通民众对政府廉洁奉公的质疑和不满;农村相对贫困,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关系不和谐;有些城市失业下岗人群对改革的看法不免发生偏颇、心理不平衡等。不同利益主体的群体归属感和群体意识的差异,影响其价值观的内容、结构及取向的变化,使其价值观念出现裂变、冲突。同时,各主体政治参与及其偏好、方式各异,加之现有民主制度及其参与机制、条件有待完善,使得各主体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政治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各主体参与政治的差异必然影响其利益需求、心理感受及价值取向。主体结构和主体间关系的复杂化,无疑增加了从心理、思想意识上整合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2.利益意识的突显及多样化影响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改革开放前的一定时期内,个人利益曾经被视为禁区,甚至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受到批判。这些现象扭曲、压制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正确认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得以加强,但是又出现了偏颇。例如,片面地宣传集体永远高于个体,褒奉献贬索取,重理想信念轻现实利益,言“义”不言“利”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一方面,改善了利益客体不足的状况,增加了需要满足的可能性,调动了利益主体的合理欲求,推进利益主客体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下自由而平等地结合。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意识以及行为的差异性增强。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各主体以自身利益作为决策或行为的立足点、出发点,利益意识突显出来;主体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务实化、多样化。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分析、衡量一切。利益意识的突显及多样化,容易使人们对过去统一而具权威性的价值取向如大公无私、奉献社会、乐于助人等,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而相伴产生的一些负面的价值取向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相对主义等冲击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3.利益需要的多样化发展增加了从思想意识层面整合利益的难度。理论上,任何意识形态都以该时代的利益关系为基础,按照一定原则、理论、话语体系去表达、维护特定利益需要。利益需要是日益发展变化着的,而意识形态则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滞后性。从现实看,改革开放后,物质财富充裕,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日渐丰富而带来需要内容的不断更新,而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的关注点与主体需要的快速发展不适应、不一致。这表现为:以前相对单纯的物质利益的需要及满足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人们在享有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主体在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职业岗位方面存在的差别,在各阶层不断流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各利益群体的需要、诉求不尽一致,甚至矛盾冲突。在新的社会利益关系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反映、维护各阶层发展的利益诉求,在统筹处理各种需要的相互关系方面,并非总是如各阶层所愿。意识形态在客观上的滞后性,转型期利益需要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需要相互交织、影响,给主流意识形态协调利益需要带来新挑战。

4.利益差别、矛盾突出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向心力。新时期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利益差别,特别是非正当、不合理的利益活动带来的贫富差距,使人们容易产生“被剥夺感”,“不公正感”。如一些资本所有者不规范的行为造成的企业主与职工的雇佣矛盾较多,在国有或集体企业里一些人损公肥私带来的公私矛盾较为突出;一些党政领导的腐败致使干群矛盾较为严重等。这使部分民众心理失衡,表现为:对社会前景悲观、忧虑,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价值评判,较多地着眼于当下既有利益;或者对社会有抵触感甚至仇恨情绪而干扰社会。一定数量人群的心理发展成社会心理,各失衡心理的人群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形成群体效应。例如,一些局部的、小范围的利益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当常常容易引发范围较大、冲突激烈的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危机。从根本上讲,利益矛盾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想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取舍。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利益矛盾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号召力。

国际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美誉”带来冲击,而中国经济的崛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信心,同时,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许多可供我们借助的力量和可以利用的矛盾,这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强势的国际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下,西方意识形态呈现强势,西方向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间接性、隐蔽性、迷惑性较强。正如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中“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2]171。基于经济社会优势的西方意识形态,给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带来挑战:

1.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西方资本主义占了上风。资本主义以此为契机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弱化、丑化社会主义。一时间,“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成为西方的主要声音。新时期又抛出“民族主义狭隘论”、“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全球化意形态论”等。这些实质上是西方以意识形态消亡、融合为幌子,对社会主义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展,容易使社会主义内部出现危机。

2.以经济为主要载体和内容的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其规则是依据西方资本主义而制定的。作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扩张。例如,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全球化极力宣扬西方“宪政民主”、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这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以及在文化交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战略,旨在对中国等主权国家进行民族生活方式的改造、价值观念的颠覆、传统意识的消解,最终演变政治制度。加之,我国国内一些群众缺乏理性认识而被资本主义的“繁荣”所迷惑、所蒙蔽,而看不清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史、侵略史及其内部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危机的事实,对资本主义产生好感甚至盲目崇拜。另外,在我国理论界,一些受着资本主义“培育”或“资助”的人,叫嚣着“解构正统意识形态”,“实行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主张,而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利益。在西方强化意识形态渗透、攻势的情况下,加之国内一些“感性的附和”,必然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利益变迁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建设是在思想领域中自觉进行的改变或维护利益关系的实践。[5]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利益的实现上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一般规律。[6]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这为新时期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建设思路。

(一)重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基础

一是增大共同利益,为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利益基础。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强的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优越性的根本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纳入各项具体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中。积极发挥政府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用社会主义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基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着的需求,使人民大众亲切感受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进展。

二是从制度上保障利益公平,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民心基础。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制度上保障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公平。科学改革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促进利益合理流动。切实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化的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普遍福利。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阶层追求利益的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矛盾得到有效处理,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通过完善的制度,保住基本、兜牢底线,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共识。

三是始终坚持党的价值诉求和宗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政治根基。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党的价值诉求和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性、纯洁性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实践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党和政府要敢于、善于打破不合理的利益禁区和利益格局,坚决废除少数人不合理的特殊利益、既得利益。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必须予以纠正和杜绝。同时,以高超的智慧和过硬的能力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风险、挑战,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使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深入民心。

(二)注重主流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影响建设,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

一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体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8]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活力源于对现实利益关系的正确表达。在实践中,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价值进行提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可能地与利益关系变化一致。例如,注重主流价值观与民众生活的关联性,突出价值观建设的民生维度;增加利益关注点,把民众发展的利益需要提升、融入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最大限度地将各阶层的认识、利益需求升华为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表达。为增强自身的合法性、吸引力,主流价值观应围绕个体利益和市场经济展开建构,吸纳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体现公民社会价值理念的要素;强化公民意识、推广公民教育,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幸福为目标。

二是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利益包容性。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承担起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社会利益变化的责任。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因利益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思想意识时,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心理,解答群众困惑。通过与群众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把反映群众的心声和体现党的主张统一起来,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另一方面,增强以主导性为前提的利益包容性。主流意识形态在其主导性的前提下,应能容纳、体现各阶层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愿望,使推动社会发展的各方力量都在其中找到价值认同、思想归属。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应批判地借鉴、吸纳多样化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评价,在沟通、对话中形成对社会利益变化的多视角理解。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扩大政治认同,在保证社会公正的前提下保持意识形态的张力与弹性,从而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三是坚持宣传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心、服务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理论宣传就应深人一步。”[9]通过宣传,使体现广大人民利益的主流思想、价值理念内化于群众之心,外化于行。牢牢掌握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形成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思想理论队伍等统一协作。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把握好时、度、效,使宣传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服务。[10]坚持正面教育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和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激起全社会团结奋进。注重宣传教育的途径、载体,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制高点。一方面重视传统的宣传教育媒体的管理,确保不被渗透和利用。另一方面注重新兴媒体网络的建设、治理,纯洁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安全,保障人民的网络利益。

四是重视以利益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合理批判。习近平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7]在国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倾向性斗争时坚持实事求是,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11]。要避免放弃阶级分析方法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注重划清学术争鸣与政治斗争的界限。例如,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主流意识形态要立场鲜明,积极批判,明辨是非,引领大众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国际方面,必须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渗透和演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分析西方在思想意识领域攻势的表现形式、目的动因,批判、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私利服务的本性。以此彰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

总之,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建设意识形态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国内国际利益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为了利益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明确战略规划,踏踏实实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不能放弃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思想文化的引导而任其发展、泛滥,否则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而危及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朱新春,等.社会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动逻辑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63.

[6]李英田.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J].资料通讯,2007(9).

[7]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8](捷克)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M].张斌,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5.

[9]刘云山.深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宜传阐释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J].党建,2012(5).

[10]冯虞章.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9.

责任编辑:谭大友

B0-0

A

1004-941(2016)04-0128-05

2016-03-08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阶层分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C710043))。

宋小红(1976-),男,贵州遵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利益
《为了人民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出版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评注(第三人利益合同)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论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
斩断“灰色利益链”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