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香,王 玲,李 运,张国栋
(1.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2.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
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百年回顾
王雪香1,王 玲2,李 运1,张国栋1
(1.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2.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学校武术百年来的发展热点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近代“尚武”思想和军国民教育思潮,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文革时期的武术发展扭曲畸形,但依然在压制中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加快发展,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上还存在不足;新世纪的学校武术,又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同时对百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分析研究不足,探寻未来方向,旨在为中国学校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学校武术;武术教育;“尚武”思想;中央国术馆;改革开放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主动承担起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任,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自1915年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以来,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就对学校武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量的研究。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旨在把握中国学校武术百年发展中的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1]。1915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获得通过[2],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武术自此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大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近代武术进入学校的背景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教育视角研究认为,武术教育需要借鉴西方体育的方法和理论,加强对武术教法、练法和理论的整理与研究,以此来实现古代学校武术向近代学校武术的转型。此时一些武术家正参照西方兵操和徒手体操教练法,将一些传统武术动作编组成按口令进行教练的教本,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行的方式[3]。从政治方面来看,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具有爱国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从抵御外侮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倡“尚武”教育思想,之后社会上又逐渐兴起了以振兴国粹、倡扬武魂为手段,以“强兵、强国、强种”为目的的军国民教育思潮,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开展[4-5]。辛亥革命后,国民健康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借助武术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也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火器进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6]面对这一社会问题,社会有识之士纷纷提倡技击,重振尚武精神。民国初期的孙中山、黄兴,北洋时期的徐世昌、冯国璋,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蒋介石、于右任、冯玉祥等人,都大力提倡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的提倡对当时学校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7]。如贾丰臻等人就积极提倡武术教育化,认为这样可以锻炼人的胆力和气魄,并且能够增益体力[8]。蔡元培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也十分注重学校教育中武术的作用,将武术视为重要的自卫手段[9]。这些观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尚武思想。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出台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各学校教科书,宜揭举古今尚武之人……各学校应表彰历代武士之遗像,随时讲述其功绩。”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武术教育的条例,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高度重视[10]。可见,在社会尚武思潮的影响下,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
1927年3月,由张之江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在国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学校武术发展的价值,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1928年中央国术馆制定了国术考试条例,使国术考试更加规范[11]。与此同时,中央国术馆还积极推动国术进校园活动,如1932年,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就中央国术馆的函件进行答复,指出,国术具有强种之效,而此时国难当头,国术应列为中等学校必修课程[12]。1935年,广东省政府教育厅指出,国术运动为我国锻炼的良好办法,可强身健体,但是设置国术课程的学校很少,究其原因为无专业武术老师,国术馆具备师资力量,可供各校聘用[13]。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认为,中央国术馆的建立促进了武术的体育化、规范化、现代化,将武术训练和竞赛广泛应用于军队和学校中[14]。中央国术馆还仿照了传统的武举制度,又借鉴了西方运动竞赛的模式,扩大了武术的影响,又为以后竞技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国术馆的建立唤起了全民族对武术的重新认识,以及应有的重视,从而提高了武术、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的社会地位以及民族自豪感[15]。在中央国术馆存世期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武术教员,为学校输送了武术教师人才[16]。中央国术馆的创办使近代武术在社会化、科学研究、武技本身、学校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7]。
自1937年起,中央国术馆多次辗转迁徙到重庆北碚,国术馆由此走入低迷。同时,因迁徙后相关资料的匮乏,国术馆的研究也遇到了瓶颈。
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为包括武术教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曙光,武术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国家体委的倡导下,加快了进入各级学校的步伐,武术被作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体育院校(系)的专业课和选修课[18-19]。即便如此,受国家整体环境的影响,学校武术的发展依然艰难缓慢[20],而且同竞技武术相比,其发展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21]。陈琳对建国初期学校武术课程发展方面的研究表明,此时期学校武术课程没有统一的指导纲要,还处于筹备与整理阶段[22]。
建国初期,武术发展曾出现过分强调阶级性、忽视自身独立性和继承性的倾向[23],学校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但总体上来看,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体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武术探索,学界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角度重新认识武术运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4],从而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基础,学校武术开始步入相对规范的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国家陷入了全面的内乱之中。在这次运动中,武术被列为“四旧”而基本上被全面禁止,甚至被扣上“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遭到批判。许多武术家遭受迫害,大批武术教练被迫下放、改行,武术社团被关停,武术器械被收缴破坏,拳谱、武术书刊及武术文物被抄缴烧毁。1967年到1971年,学校停止招生,学校武术完全停滞[25]。
此时期的学校武术研究资料很少,但从仅有的史料和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学校武术在这10间呈现出前期废止、后期复兴两个阶段。虽然文革期间的武术发展思想扭曲,武术沦为政治服务工具,但武术并没有消亡,而是在被压制中艰难地向前发展。如太极拳因被“四人帮”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拳”而得以发展[26],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太极拳”等语录拳、诗词拳的畸形发展形态;同时,以为工农兵服务、武术与工农兵相结合为宗旨,创编实用工农具的武术套路,也是武术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自谋发展出路的一种选择[27]。武术人为了传承发扬中华武术、发展学校武术,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文革后期,政治环境的变化加上科学的发展政策,学校武术逐渐开始复兴[28-2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武术史》中提到,这一时期的武术工作被提到了应有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地位,给武术运动带来了活力与生机,武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30]。
其实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原北京市武协主席李光和老太极拳家吴图南、马有清、刘世明四人,就上书邓小平同志,就武术在文革时期遭到的破坏进行了总结,以及对日后武术如何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31],并得到了邓小平同志批准,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一时期,武术在体育院校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体育院校的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武术人才培养、武术学科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体育院校还建立了武术系,进一步确立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32]。改革开放后,武术教育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学界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教学和学科体系构建上,学校武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3]。但是此阶段的学校武术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如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极少,武术并未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34]。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将适量增加中国武术教学内容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但在该纲要颁布的十年内,学校武术仍然发展缓慢,武术的整体功能与价值难以体现。
对此各学者纷纷寻原因,认为青少年一代对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兴趣,高校武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35]。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武术教学注重技术动作而忽视技击内涵,师资力量不足,“应试教育”现象严重[36];此外,外来武技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37]。甚至一些武术专业,也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水平限制,场地、器材、投入不足,以及教材滞后、教学呆板等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专业建设举步维艰[38-39]。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强调课堂教学而割裂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和重视武术教师而轻视武术拳师的教育主导,也使得现阶段的学校武陷入困境[40]。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等,学校武术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谋求自身更好发展,需要对当前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但也需要对学校武术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认真梳理和总结。回顾1915年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以来百年间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社会主导思想、政治需求、教育方针、文化氛围等对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现阶段学校武术发展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1)对民国时期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应进一步挖掘史料,资料必须真实完整、具有代表性,要能够反映学校武术的具体问题,并从教育方式、教材内容、师资力量、学生认识和兴趣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
(2)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困境,这时期的研究应针对具体困境进行分析,探寻原因。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武术史料少之又少,在日后研究时应进一步注重资料的挖掘和完善,特别要重视对经历过此时期的武术家进行访谈,获取更为广泛多样的资料,以互补互证。
(4)改革开放时期学校武术研究,应从全球化视角谈打开国门和外来武技进入对学校武术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使研究更全面和深入。
(5)对新世纪学校武术发展进行研究时,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学校武术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财物保障等方面,忽略了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生群体的研究,应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1]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 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82-84.
[3] 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9.
[4] 谭作军.从武术功能演化看武术之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3-5.
[5] 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10):1399-1401.
[6] 姜丙刚,马文国.民国时期武术之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4):13-15.
[7] 李微,王智慧.从搏击技艺到身体教育的演变——古代与近代学校武术变迁过程的动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2,33(1):44-47.
[8] 贾丰臻.实行新国民教育之方法[J].教育杂志,1915(7):38-45.
[9] 谭明玲.民国时期武术理论对中华武术发展作用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0] 吴剑,林小美.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88-91.
[11] 刘靖.中央国术馆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2] 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准国术馆函请将国术列为中等学校必修课[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6(5):6.
[13] 广东省政府教育厅.令各校如缺乏国术男女教员迳函中央国术官待聘[J].广东教育厅旬刊,1935,19(1):38.
[14] 施鲜丽,蔡仲林.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1):11-13.
[15] 靳志鑫.媒体视野中的民国山西武术——以《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为研究中心[D].太原:中北大学,2014.
[16] 陈长河.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J].历史档案,2009(3):108-113.
[17] 杨建英,闫民.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8,5(4):12-13.
[18] 纪贤凡.浅析建国以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历程[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2):53-55.
[19] 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9-452.
[20] 李燕.苏北地区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1] 彭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嬗变及其评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2] 陈琳,王智慧,陈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5):30-34.
[23] 卢玉.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
[24] 施国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功能价值演变的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1.
[25] 王德磊.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26] 刘会宾.新中国武术发展部分特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27] 苏肖晴,李一平,施文忠.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6):29-32.
[28] 周之华,张有峰.文革时期北京武术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3,2(6):72-75.
[29] 张娟.十年文革期间北京武术的演变[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30] 陈清华,胡国鸽,秦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生存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运动精品,2011(1):141-143.
[31] 刘丽霞,蔡菁.武术在世界体育文化互动中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5-16.
[32] 董植寿.近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08.
[33] 桑全喜,张国栋.改革开放 30年武术教育热点透视[J].体育学刊,2009,16(9):92-97.
[34] 杜德全.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发展主要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9,6(6):3-5.
[35] 陈根福,吴俊昊.学校武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6):59-61.
[36] 赖锦松. 大武术观视域下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4):90-93.
[37] 吴尚.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4):106-108.
[38] 姜晓东.学校武术教育形成及现状的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58-59.
[39] 吴炎兵.对学校武术教育形成及现状的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26-27.
[40] 刘帅兵,李鸿.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1):93-97.
Review on China’s School Martial Arts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WANG Xue-xiang1, WANG Ling2, Li Yun1, ZHANG Guo-dong1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hot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hool martial arts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is combed and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An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modern upheld-warrior thought,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education, emphasis and advocat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far-sighted peopl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martial arts. The central Martial Arts Hall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chool martial arts.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PRC’s foundation, school martial arts was in its initial stage with slow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was distorted with poor deformity, but still stumbled forward in suppress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chool martial arts sped up in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but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initiative of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education was insuffici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martial arts is facing new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Meanwhile this article makes a review and comment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over the past a hundred years, and it analyzes under-researched contents, explores the future direction, aiming at providing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practice in China’s school martial arts.
schoo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education; upheld warrior thought; The Central Martial Arts Hall; reform and opening up
2016-06-27
2016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1609296);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YJA890017); 2012年度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SWU1209416)
王雪香(1991-),女,河北滦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多元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
张国栋(1979-),男,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
G852
A
1008-3596(2016)06-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