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闫文军+++王志敏
【摘要】学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彰显了学校的集体环境特征和学习个体的行为风尚。优质的学风建设可以正确导向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依托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型团队对学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学风 合作学习 学习型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7-01
一、构建学习型团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作为社会认知态度与高校办学思想和大学精神长期磨合的产物,彰显了学校的集体环境特征和学生的个人行为风尚,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术指导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维度[1]。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今天,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众多研究表明,包括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在内的学生主导的学习性投入与良好学风的建设呈正相关。因此,良好学风的建设不可能只依托于学习个体的努力。作为凝聚在求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综合表现,它需要通过所有学习个体以及外部相关人员的意志与行动共同形成和固化。因此,构建学习型团队势在必行。
学习型团队的概念是基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Peter M.Senge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到的学习型组织。Peter M.Senge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大家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2]。Tobin(1993)和Watkins & Marsick(1993)也分别就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给出过解释。Tobin认为学习型组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观念,鼓励并提供学习与创新机会的文化;具有明确的组织共同愿景和目标,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有广泛共识;了解学习个体对组织的贡献。Watkins & Marsick则用七个C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持续不断的学习(continuous)、亲密合作的关系(collaborative)、彼此联系的网络(connected)、集体共享的观念(collective)、创新发展的精神(creative)、系统存取的方法(captured & codified)、建立能力的目的(capacity building)。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即学习、共享和创新。通过构建学习型团队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习个体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环境,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合作学习在构建学习型团队中的运用
构建学习型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载体。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团队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生活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方式。首先,合作可以有效促进学习。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权威,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一旦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它就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和持续追求的动力。其次,合作学习为学习型团队创设了共同愿景。愿景是指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是指在学习型团队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是学习型团队构建的基础。在学习型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力量,通过交流、合作达成共同目标。第三,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习型团队的成功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努力程度和业绩表现。各人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团队内其他成员学习目标的实现。如此一来,团队成员之间就需要互相依赖,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学习活动成为了一种多边活动。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协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达成交际目的,其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促进队友良性关系的建立,在构建学习型团队,加强良好学风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本卫,王车礼. 院校主导性学习性投入:高校推进学风建设的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2015(1):116-120.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