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2016-03-15 22:03陆雪芳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植树中学数学

陆雪芳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现实世界中事物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对事物的研究不外乎数和形两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也由于这样的特性,往往引起数学教学中,老师用嘴说数学,儿童用耳听数学;老师用黑板演示数学,儿童用眼睛观察数学。这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似乎有些背道而驰。怎样不误入歧途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在“做”中学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在情景中经历数学,在质疑中体验数学,在课堂上探索数学。

一、设计中要挖掘情境的“童趣”

如一次在分析四年级应用题教材时,发现了数学教材中连贯的数学情境性。

复习:由植树引起,编了应用题,例题由复习应用题改编而成,由两名学生小明和小芳提出问题引起质疑;练一练及练习中又以粮店、商店、小明和小芳进电脑软件店购物、提出问题。

怎样把这连贯的情境联系起来呢?如果我把学生当做植树计划的设计员去设计、家庭主妇或单位的采购员去采购,设计有入俗套及程式化,虽想联系生活实际,却不符合儿童心理,让他们厌烦。因此,改设计成游戏情境:“新的一天”积分游戏。第一站:复习知识,电脑演示在山坡植树的情境,显示三星卡片,学生要夺三星,首先主动翻转卡片,从而按要求解决问题情境夺星。(完成复习题的目标要求)第二站:新授知识,电脑演示在山坡植树情境,显示四星卡片操作同上。(完成新授知识各阶段目标要求,夺星。)第三站:演示植树后走回家,路边有粮店、商店、电脑配件店,分别显示不同星级卡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哪家店,解决怎样的情境问题,夺多少星。(也可以一家不落地解决)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卡片后面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达到使学生跃跃欲试;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我要多拿星”,达到争先恐后的效果。情境的趣味性使他们感到有趣,富有挑战性,从而促进其经历数学,探索数学,在“做”中学数学。

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

好奇、好问、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课堂上,学生能够向老师质疑,说明他爱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学生就探讨出许多“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在短除法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又有学生说:“求最大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法后,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中一个积即可。”可见,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敢于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最大公约数植树中学数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植树
植树鸟的来信
n个自然数的积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