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6-03-14 07:08李正旺
文理导航 2016年6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李正旺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而认识和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认知过程、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而其发展则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或是获得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与学生的沟通等,都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很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但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课堂内一片混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互动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第一,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感觉教师可以是他们的一份子,这样师生间形成了有好的关系。第二,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系统认真的分析,并将学习的内容创设为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抛弃陈旧的教学模式,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已经不能被当今的教学情境所适用,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让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假如你家里有一棵很大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一共有100个苹果,你摘下来36个,请同学们想一想还剩下几个苹果呢?”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苹果树的幻灯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过了不长时间,班级内的学生一部分开始举手要求进行发言,一部分学生则在思考问题,然后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互动式的交流发言,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四、重视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式: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优势互补,实现优等生带动差生进行学习,使学习效果更好,全班学生共同进步。在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进行设置,并规定讨论的时间,最重要的是要对讨论效果进行检验。第二,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这具有激发学生自学、体验、发现等优点。例如在学习物体重量的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一个物体放在天平上,称一称重量,学习物体重量单位“克、千克”的含义。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