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大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研究证明,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还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将其发病率减少30%~50%。步行能完善体型,改善神经系统和平衡功能。此外,步行还能改善思维,使情绪变得愉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心于走步这项健身项目,晚上在小区走的人多了,每天在朋友圈里晒步数的人多了……不少人看似在“卖力地走步”,实际上却陷入了误区,因为一些“闲庭信步”,并不能达到预想的健身效果。
误区一:走前不做热身运动
有人认为参加健步走这样的运动不需要做准备运动,这是不对的。因为走路要利用全身的肌肉,能量消耗比较多。准备运动的时间大约需要10分钟。另外,要检查你的身体。假如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先与医生讨论你是否能进行健步走活动:1.久病1年以上,以前很少活动;2.有心脏方面的疾病;3.怀孕;4.高血压;5.糖尿病;6.在用力的时候,有胸痛症状;7.常感到疲劳,或伴有严重的头晕;等等。
误区二:有步数没强度
每天走1万多步,真能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吗?其实,步数并不能作为唯一参照,还应该包括强度。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动对健康的增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强度。如果只求步数,但强度很低,并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就不会对健康产生实际意义。美国权威健康组织建议,成人每周应保证5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如果换成走步,那么,每分钟110~130步为中等强度标准,时速在4.8~6.4公里/小时。
误区三:双臂下垂不摆动
在步行过程中,多数人双臂下垂,只是轻微摆动或不摆动。其实这样走不利于提升步速,无法带动全身参与运动,燃烧的热量较少。正确的做法是让小臂与上臂摆成直角,挺胸抬头,摆动幅度尽量大。摆动速度越快,步子也就越快,健身效果也就越好,前提是体力允许。另外,生理学家认为,走路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误区四:脚掌先拍打地面
美国足病协会前主席认为,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拍打地面,多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肌肉神经功能受损。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任意一只脚的脚跟先着地,然后把身体重心迅速移到前脚掌,待另一只脚向前迈进并脚跟着地后再离开地面;站立时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至30~45度之间,身体重心放在前脚掌或脚尖,有微微酸痛的感觉时可稍微抬一抬(或颠一颠)两脚后跟,同时放松一下小腿肌肉。
误区五:爱走水泥路
很多人在朋友圈晒步行记录,但从路线就能看得出,走得都是硬硬的水泥路或柏油路,而实际上这样走对膝关节冲击很大。路面对膝关节的冲击力,草地最小,柏油路次之,水泥路最大。所以,步行尽量选软路,比如塑胶操场,一半以上的冲击力会被塑胶吸收,借此可以保护踝关节等。此外,中老年人和身材肥胖的人在走步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上下台阶和爬坡路,如果健身路径里无法避免,建议佩戴一副轻便的越野手杖辅助攀登,增加了“第三条”腿后,可以大大减少行进过程中对膝关节造成的损伤。
误区六:不穿适合运动的鞋
很多人觉得,反正只是走路而已,无需做太多准备,故随便穿上一双鞋就出门进行健步走。而由26块骨骼、57个关节、108个韧带和32条肌肉组成的足部是人体最复杂的结构之一,这些组织必须互相协调,承受全身重量的负荷,适应各种外在环境。只有一双好鞋才能承担保护脚的重任。所以,一定要选择一双适合健步鞋的鞋:1.不压脚背,脚后跟有0.5厘米余量,鞋的拱桥部对应脚心;2.鞋底与鞋面接触面大,前后翘起对称,鞋底要比较厚;3.整个鞋采用轻质材料,外踝骨不蹭鞋帮;4.扁平足者最好加上足肱垫,高足肱者需要更柔软的鞋垫来平均分布承受的压力,体重偏重的人需要稳定性高的鞋,体重轻的人需要避震能力好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