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捷晶
有家长经常问,为什么要诵读经典?诵读又有什么好处?或者会问:“我家孩子字都认不全,读不通,又该如何?”或者问:“我家孩子《千字文》《百家姓》里的字都认识了,是不是不需要读了?”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中蕴藏着中国护照免签国家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庙为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地,国子监为元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皇帝讲学、培养天下英才之地。让孩子在700年历史的皇家学府和圣人之地学习国学经典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古典智慧的熏陶。在朗朗读书声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在圣人言语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智慧的氛围里培育气质涵养,在熟习经典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以及领悟能力及兴趣程度等不同情况,读诵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读书认字
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读字认字的准确性。最适宜指读(用手指着,一字一句,逐字渐读),做到眼、口、心随指(手指)而到,三合为一。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过多强求。
特别是,有一些妈妈会过多地依赖于音频。这一阶段目的是认字识字,认字识词,需要看,而不是听。音频只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不要主次颠倒。要知道,古人过去根本就不具备听音频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读书有成。
需要强调的是,上小学以前,是记忆力比较发达的时候,读诵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间。《学记》里讲,“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学习,要禁于未发。就好像是种树一样,在树发芽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学记》还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发芽之前没重视,发芽之后也没重视,等到快长成树了,再来施肥,打药,浇水,则事倍功半,虽勤苦而功难成。所以一定不要错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大好时光。
“经典的意思,要不要和孩子讲?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那就以认字为主。如果孩子的识字量可以了,经典里的字大体认识了,那就可以通俗地讲解意思。
二是断文释意
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的重点,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讲其能理解的意思,让其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讲的,扶上马,送一程。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讲解意思,也一定要在熟读的前提下。没有这个前提,讲解的意义不大。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让他们以诵读为主。
三是领悟境界
对经典的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比如“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求快了,就达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长之意。很多人读到这里,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来呢?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更深的意思是坚持,是恒心。要讲耕耘,不求收获,一步一个脚印。再进一步来说,即慢就是快的道理。慢慢地做,容易坚持下来,一快了,就容易累,一累了就容易歇,一歇了就容易停。一停下来,就前功尽弃。
诵读,并不只是浅显的快了不好,而是要体会到坚持,守恒,不懈。
领悟阶段,是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触类而旁通的阶段。也可以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一经通,诸经通的阶段。
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现在都记不得了。背过了吗?记下了吗?背过了,也记下了,可是最终还是全忘了。同理,我们过去读中学,也背过不少古文,但基本上也是背过了,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孩子压力大,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欲速则不达,重在恒心。每天如乌龟一样慢慢地爬,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几百米更有效!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背过不少课文,现在记得的、还能背出来的有几篇?差不多全丢了。所以,背不是重要的目的。
记忆在轻松安定愉快的状态下会有效!古人们读书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愁着眉、苦着脸,这哪里还是读书?
读,轻松地读,放松地读,跟乘法口诀一样,次数够了。水到渠成,背的结果自然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