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的思考

2016-03-14 23:09四川省安岳县云峰乡中心小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5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四川省安岳县云峰乡中心小学 周 雪

四川省安岳县姚市镇九义校 姜永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地位”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导”是指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发探索热情;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形成感知,抽象概括失误本质属性,建立认知结构;有目的地设计“坡坡坎坎”,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教学中结合数学内容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能够为学生指明实现这种欲望的探究方向,促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教学中,我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了多种手段,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儿童喜动好玩。在教学中我为了使他们学而不厌,在玩中学,经常运用摘星星、采红花、找朋友、掷塞子等数学游戏来引入新课。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利用五根手指,从拇指开始数数,然后想一想11、17、19、28分别落在哪个指头上。这时,教师提出:“同学们任意说一个数,老师不数就能够知道落在哪个枝指头上”。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报出很多数,教师应答准确无误,学生感到惊讶,迷惑不解。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中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我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用故事引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疑问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挂出一张中国地图设疑:“一列动车每小时行驶220千米,你能够利用这张地图算出从成都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吗?”学生顿时生疑:从深圳到北京的距离仅仅靠一张地图怎能算出从成都到北京的距离呢?这时,我就趁势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生长点,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恰当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情境导入新课;运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等。

二、动手操作,启发思维,探索发现,学会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操作是学生手、眼、口、脑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适合他们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心理。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进行思维导向,做到指导操作与引导思维相结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实物的演示操作,适当地启发、点拨、释疑,以动启思,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思维方法。如教学口算“42÷3”时,在指导操作学具时,先让学生取出42根小棒(4捆和2根),再让学生想一想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了3份应该怎样分,先分什么?然后分什么?再动手操作,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分得的每份是多少?(先把4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只能分得1捆,剩下1捆;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分,每份分得4根,即每份是1个十和4个一,也就是14根)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操作过程,再想一想这个算式“42÷3”怎样计算,让操作学具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42除以3等于14。因为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个十,12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一,1个十和4个一就是14.即30÷3=10,12÷3=4,10+4=所以42÷3=14。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通过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简单的判断、推理,初步的抽象、概括,把实际操作的外部动作内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目的性不强,缺乏严格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成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独立思维活动进行类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自己发现新知识,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向预定的目标碳素前进。首先把教学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动口、动手、动脑,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再组织学生讨论自学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辩,彼此启发,碳素出解题途径,然后对知识重、难点作必要的讲授,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最后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形成体系,进一步消化吸收转化为能力。

三、联系实际,开拓思维,强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教师恰如其分地点拨、引导,而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数学实践活动来强化。练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紧密结合“双基”,多形式、多角度、多功能,要给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寻求思考和创造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地探讨问题,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学习习惯,特别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倡一题多解,让学生冲破一般解题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地进行创造思维,不仅找到解题的捷径,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使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我也来动手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动手演示找错因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