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绘画平民化题材的发展与突破
文静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绘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且具有时间流变性。随着社会的变迁,艺术观念与形态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自我定位。现代社会注定是一个精英意识淡化与世俗化倾向明显的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绘画,在世俗功利面前显得无所适从——精英化让艺术龟缩在自我厘定的窠臼里,世俗化让艺术失去了灵魂。继续“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是中国绘画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平民化视角和题材的选择是现代绘画本身自我调整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绘画回归生活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绘画;平民化;题材;大众化;意蕴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405.1125.03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05 11:25
绘画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包括画家、画作、绘画对象、受众(欣赏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体系。哲学环境、文学环境与民艺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当代绘画题材的平民化对人文精神的挖掘和绘画的美育教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画家身份的重新定位
“在当下的艺术产地,极少数人在享受着绝大多数人的荣光,在天价光环的背后,有的是茫然的眼睛。同一处村落里,一边是豪华的乡间别墅,一边是渴望清汤挂面的嘴,这就是所谓艺术的生存现状。”[1]这是当前画家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艺术化描述:一方面,一些画家仍然坚守艺术的高雅阵地;另一方面,一些画家却为生存艰难踟蹰。这种强烈的生存差异就是对当前画家身份的社会定位。高校院所的美术理论家和实践者在阐释绘画理论与实践时常以精英姿态进行艺术讲述,体现了高屋建瓴的生存优越感。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创作优势,使得高校院所选择了精英群体自我认同的定位方式,其绘画的创作思路也是以引导和尝试的方式进行。相反,很多底层画家仍在为“稻粱谋”而艰难地进行艺术创作,去迎合市场的需要和大众的口味,其创作的主要目的更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群体的需求。艺术的生产者和低端的创造者——这就是中国画家身份的两种分类。大众画家身份的重新定位,让他们失去了精英阶层的优越感和责任感;大众的生存现状和审美取向,使得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平民化,这也是当代绘画平民化题材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文化大繁荣及大变异的前提下,中国当代油画呈现出多流派和多手段的发展态势,商业利益的冲击让艺术的商品化越来越明显。艺术的两极分化也表现在油画艺术的发展上:一方面,油画艺术的创作土壤和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新的科技背景下,其表现手法和技巧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艺术家的创作才能也空前高涨。但是,当前中国油画处于一个良莠不齐的现状,各种流派的出现、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以刘小东、喻红、李天元、宋永红及赵半荻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画家,以特有的方式对无聊、无奈、冷漠与空虚之类的话题进行描绘,这是对当前大众生存现状的集中概括和对“先锋”艺术空洞理论观念的超越,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相对新生代艺术,以魏光庆、杨国辛、袁小舫、李山、余友涵及刘大鸿等为代表的泼皮艺术则更具调侃、反讽、自嘲和夸张的意味,这也使得新生代艺术家总能智慧地消解他们并不认可的伪崇高与伪理想。这和文学领域的“痞子文学”相对应。另外,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在内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却对前卫的艺术进行了纠正,将目光转向超现实主义。
与绘画的商业性相关的是平民化题材的大范围绘制,但是另一方面,商业炒作也让很多画家忽视了内涵的重要性,部分作品的肤浅和媚俗现象让很多美术家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被爆炒哄抬的中国当代艺术,用高昂的价格支撑着浮浅同一的内容。某些画廊和艺术家经纪人亦只重眼前利益,不注重自身艺术领域的形象建设和专业上的树立,狂热地逐利和投机,由此也真正引发了艺术家群体因市场的暴涨而盲目自大的浮躁现象。”[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既是文艺精英也是大众认可的平民画家,同时也是市场的赢家,“但是我们的创作态度不能因为受到市场的热捧,在市场上热销,就去应付市场,应付观众。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研究齐白石很有意义一点。我觉得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的书,是要常读的书。”[3]
二、大众审美趣味及绘画土壤的俗化倾向
中国画家自身定位的衍变同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画家和观众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其中,大众审美趣味的俗化也是导致当代绘画平民题材化倾向的重要原因。所谓需要决定创作,需求决定创新,大众的审美俗化是绘画平民化的直接反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收藏家的眼光,所谓“乱世藏黄金,盛世存古董”。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品被众多收藏爱好者收藏,特别是名家名作,其中部分富有生活趣味的平民题材画作也是普通收藏的主力军,收藏家的收藏爱好直接和市场的利益机制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和大众的收藏爱好结合在一起。纵观中国的收藏家,其审美眼光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眼光整体滞后,对写实作品和再现作品的重视还是当前收藏的主要标准。这种收藏的趣味直接影响了当代绘画平民化题材的创作。
对绘画的平民化题材的选择一方面由大众审美取向决定,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它也被用作教化,即通过平民化的题材绘画,向大众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这也成为平民化创作的重要方式。2013年10月5日,曾梵志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在香港以1.6亿港元的高价拍出,对绘画作品的政治性探讨再次被提到议程上来,“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不是一件纯艺术作品。这次拍卖也不是一个纯商业行为,而是一个具有浓重政治讽喻意义的事件。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政治”[4]。这里所提及的政治是“大政治”范畴,涉及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当前现实生活的绘画艺术更多的是狭义的政治概念,即艺术作品为政治服务,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绘画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所以,如何使政治和艺术结合并达到和谐,是当代绘画平民化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绘画题材的平民化选择也受到当前艺术实用性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影响。其实,与政治意识的传达和塑造一样,实用功能是绘画平民化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如农民画本身极具平民化特色,无论人物的绘制还是场景的选择,都和民间的审美情怀相一致。但是,标语的张扬让绘画具有了极强的政治性,也让本来存在的淳朴民风成为做作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意识形态指导绘画或将意识形态强加到绘画当中的表现。
绘画土壤的世俗化是指绘画具体题材的现实通俗化。当前的社会状态介于工业发达和农业文明消失殆尽的中间地带,俗化是包括绘画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大众的审美取向、审美生活和生存状态都呈现出俗化倾向,也被称为“去高尚”的阶段;绘画艺术更是迎合大众的艺术形态,绘画意识完全成为服务大众、教育大众与引领大众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很少出现能够将高雅和大众相结合,并以高雅引领大众的作品,更多的是商业化的复制生产。
三、现代绘画中平民化题材的发展及突破
美术实践是丰富的。随着中国绘画实践的多元化、多层次和复杂化,当代绘画理论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其题材的平民化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突破。对图像及立体化程度、对欣赏者的心理及欣赏机制的关注度更高。因此,中国当代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当代性”的特征,“各门类绘画大多从‘当代性’的角度探讨新世纪以来各自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他们反省自身‘如何’以及‘怎样’才能进入‘当代性’这个世纪话题”。
在这些绘画形式中,中国画受图像语言的影响最为深刻,即以图像语言来表现画家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平民世界的种种样态,这也是中国画平民倾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水墨写意创作方面,“笔墨与素描这个20世纪形成的新传统已在当下演变为笔墨与图像的关系。图像的呈现相对削弱了中国画的写意性,反而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力”。这些中国画正是通过图像语言来表达具有当代性的中国精神,而这种精神基础和土壤就是丰富生动的平民化题材的突破。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在表现性、写意性、象征性和抽象的画风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突破。不少当代写实油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文化底蕴中寻找油画的出路和创新,“意象性油画”的出现就是油画作家的积极探索。他们将中国文化的传神和写意与写实油画相结合,中西合璧,赋予油画民族风采和气派。
现代新媒介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也让很多绘画形式开始主动适应这一时代的变迁。新绘画形式的不断出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逐渐俗化的主要标志。壁画、水彩、水粉、漆画、宣传画与年画等民间美术逐渐被大众关注和传承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绘画艺术从学术、高雅艺术和装饰艺术进入大众视野与大众审美世界的过程,是艺术真正平民化的表现。“民间美术是原生态的母亲艺术,作为一种不断传承演进的文化形态,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和符号象征,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力量。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也是对这种凝聚力的构筑。来自民间和生活的美的创造,在当代,已发挥深远的作用。”[5]
有关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民画的宣传方式,在当前的文化宣传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是农民画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平民化的最典型形式。农民画是根植民间生存状态的最典型题材,也是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平民化艺术。
四、现代绘画中平民化题材的意蕴
内容的平民化是当前绘画平民化的主要倾向。当前,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很多美术家将视角聚焦于大众,最明显的就是对生活题材的大量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中国绘画和单一的文人绘画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审美需要。面向大众和现实生活的绘画形式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然而,很多美术家认为绘画只是自己对内心思考的展现和对世界的反映与再现,不需要观众,这种观念将艺术置于空中楼阁的境地,忽视了生活现实是艺术的本真和源泉的道理。
另外,将绘画视角转向大众的普通群体也是当代绘画平民化的主要表现,这其中包括农民、路上的陌生行人、普通的西部孩童及处于生活底层的红灯女,对这些普通群体的描述和刻画体现了画家的社会责任和情感取向。当前,农民画的兴起就是绘画平民化的重要标志:将视角针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展现其生活的阳光面,更是对其艰辛生活的再现。
与20世纪80年代居高临下关心苦难和同情底层不同,当代绘画更多地呈现底层的真实生活,是艺术家以贴己的方式去发现,将底层生活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去体味,去感受痛感,这与以往的虚假的情感关注是不同的。“从政治目的出发反映底层是掩饰底层,因为那样的作品并没有揭示底层人存在的自身价值和意义。因此我提倡用‘反应’而不是‘反映’。艺术家只有自身有了反应,作品里面才有了真实的东西和更深的意蕴。”
艺术手法平民化这个论题除了指代前述平民题材的艺术技法、形式和内容之外,更多地指向现在兴起的一些更加平民的绘画方式,包括十字绣和名字画等与绘画有关的艺术类别,也包括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网络绘画、新的色彩与工具的广泛应用,这些都是更加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它们所展现的也是更加平民化的题材。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绘画成为很多行业绘画生产的必要手段,很多设计与工业美术作品都和电脑网络紧密联系,这是工业复制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绘画“去精英化”的必然趋势。网络的非精英化与传播的便捷性使传统绘画的纯人工技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绘画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被大量复制,通过电脑精准的复制功能,现在很多绘画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一方面是绘画行业本身的自律问题,同时也是大众需求的必然结果,名家的名作不一定是摆在博物馆和艺术馆中作为陈列的工具,更多的应是大众自我玩味和自我赏析的商品,大众通过这种更加平民化的艺术获得了很大的艺术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也是艺术平民化的最终效果。
总之,现代绘画通过对平民化题材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当代体验。当代画家创造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其形式的多样化与内涵的平民化,都使得现代绘画的平民化倾向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共性和基本特性的绘画创作风格。因此,对这一风格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归纳,对于当代绘画面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内外文艺思潮的冲击,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瑰丽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树森.领异标新二月花——访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1-14(7).
[2]陈一夫.当代画家生存现状.[EB/OL]http://blog sina.com.cn/s/artclelist/2009-10-01/2015-06-18.
[3]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EB/OL].http://www.artchn.com/2014-01-23/2015-06-07.
[4]河清.政治性“当代艺术”往往是泡沫[N].环球时报,2013-10-09(8).
[5]潘鲁生.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1-02-16(12).
[6]桂杰.底层人文:为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存档[N].中国青年报,2007-11-19.
(责任编辑张盛男)
Th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Civilian Subject of Chinese Painting
WEN Jing
(Department of Art Design,Anhu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Hefei,Anhui 230001,China)
Abstract:Painting,as a form of ideology,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 and changes with time.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the artistic concept and form are actively or passively orienting themselves.The awareness of quintessence is becoming weaker and the tendency to secularism is becoming distinct in modern society.Painting is lost in front of secularism and utilitarianism.It is a ques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whether to continue to be highbrow or civilian.The selection of the civilian subject and angle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the self-regul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of modern painting but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towards returning to life as well.
Key words:painting;civilian;subject;popularization;connotation
收稿日期:2015-10-17
作者简介:文静(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
中图分类号:J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6)02-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