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 钟雄方
目前现状,高考无疑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主”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新模式。
“三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活动场”的教学新理念。阅读能力的提高其实就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能力不容忽视。阅读过程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我都努力培养学生真正成为阅读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让他们接受“工厂—车间—流水线”式的教育,不把自己的理解或教材的解释强行灌输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毕业班的气氛往往是紧张而显得过分凝重的。为了达到良好的阅读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改变这种气氛。只有在轻松、活泼、快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培养阅读兴趣,才能酝酿阅读情境,最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潜能,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气氛,除了要讲究教学艺术外,还要注意不搞“一言堂”,使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等。
由学生设计问题,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创见而富于“主人翁”精神和成就感。设计问题是建立理解分析问题基础上的,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题的过程中已充分融入阅读情境里,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表现形式等在这个过程已被学生自然地掌握了。如阅读《威尼斯》时,有的学生就设计出“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水乡和秦淮河?”类似这样较好的思考题,说明学生的思维一经解放就变得活跃而富于创意。
文章的内涵是丰富的,作者思想和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而读者思考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类似的道理可以应用到此。当然这不是说所有问题都给出唯一答案,这里强调的是只提供学生一个解题思路和方向,不要局限和固定学生思维,给他们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如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给阿Q定名为“阿Q”时,就可以让学生尽情合理的解释,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一篇文章讲到最后,如果学生觉得什么都懂得了,那反而不好,要真正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积极自主的阅读习惯,就要在最后留点“悬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比较题:比较陈寿《三国志》和课文中有关内容的特色。这就可以留给学生。学生会在这种自由、宽松信任的教学环境里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前面已有所论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放到主和从的地位上。只有平等地看待学生,不居高临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情感,才能扮演好新时代条件下“为人师”的角色。
阅读训练中,教师如何起到“引导”的作用呢?阅读最强调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的着眼点应建立在此。学生学习阅读一篇文章,老师的讲是必要的,但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讲的是分析思路,讲的是理解层面、大致结构,以及由浅到深的延伸跨越,详细具体的把握由学生完成。
我在讲授《威尼斯》这篇课文时,第一个引导的“点”是抓住体裁——游记,本文是游记散文,它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第二个“点”是抓住文章的“文眼”——明媚和华妙庄严。第三个“点”是圣马克方场周围建筑的方位轮廓,作者的重点详略。第四个“点”是作者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词语移用叠用、文言词汇的融合等。
抓住四个“引导点”或说是“切入点”犹如把一个整体分成四大块让学生阅读理解,再引导学生按作者思路把它们“缝合”起来,构成整体把握。这样老师导,学生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活动场”。在40分钟课堂里,谁利用得好,完成的教学效果就好。无疑,因为不论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在课堂里完成的。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阅读效率,可以尝试如下几点。
老师的导向要正确,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双边活动开展得越好,课堂效率就越高。很明显,一篇课文如果只是老师讲,面面俱到,可能五六个课时讲不完,教与学一互动,学生积极配合,教学过程最少能缩短一半,而效果更好。
阅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它由各个能力环节组成,只有坚持分步推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分步如词语理解—句子分析—段意概括—中心归纳—作者思路—思想观点表达鉴赏。通过每节课的科学分工,实现分期训练的目标。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还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可能会一蹶不振,而当他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句鼓励(不是安慰)赏识的语言可能会使这个学生急流勇进,成为其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三主”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思路,不仅在阅读方面,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肯定会对深化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