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路径

2016-03-14 22:32周建标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产业建设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路径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领导和政府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还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开发急需人才、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中国 文化软实力 系统路径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和软实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的崛起,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软实力竞争也风起云涌,不断出现新的竞争内容。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统一领导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表达了人类的信念和信仰,而且可通过文化认同行使“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是国家统治阶级建立和延续“统治权”的重要条件。国家统治阶级的“话语权”正是通过文化扩展到社会,渗透到“民族文化精神”中而形成“文化领导权”,进而引导民族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各民族文化各有特点,异彩纷呈,需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形成牢固的凝聚力。为此,必须改革和完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1]。

(一)党委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政治思想领导

中共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列为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敏锐洞察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局势,高瞻远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党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要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就要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坚持“双百”方针。

1、坚持“二为” 方向。党领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二为” 方向,培育国民的积极向上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建设与现实生活、人民精神需求、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前进。

2、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具有指导和统率作用,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舆论引导,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努力,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3、坚持“双百” 方针。党领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提倡不同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平等竞争,提倡不同文化学派、不同文化观点相互争鸣。

(二)政府要改革文化软实力建设管理体制

文化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主体。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已经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甚至还掌控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和行业标准。而我国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是政府包揽过多,管得太死,导致文化单位过于依赖政府而失去竞争活力。因此,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策引导,实施依法管理,加强分类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力。

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要依据文化发展规律来引导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保证文化单位充分享有创作自由的权利。

1、建立工作责任制。政府要通过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实现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依法管理文化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列入工作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文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文化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担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使命,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实行绩效管理,奖优罚劣,保障文化工作者享有充分的文化创作权利。

2、实施政策引导加强分类管理。政府管理文化产业,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文化发展。通过制定文化产业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文化法规,引导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又要发展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能够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

3、发展社会文化组织,服务文化软实力建设。成熟的社会文化组织体系,包括政府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组织、社会文化组织三类组织形态。政府文化机构是以社会主体文化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动者,文化市场组织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动者,社会文化组织是致力于增进社会文化福利且以自身赢利为目的的团体行动者。

随着政府文化机构改革、文化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社会文化团体要发挥沟通市场主体与政府的桥梁作用,以及文化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发展各类文化中介组织,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文化中介组织要在政府文化机构监督指导和文化行业协会监管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美国政府不设管理文化的事务专门机构,而设立“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代表政府行使一部分职能。

(三)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宣传中央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创意活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增加文化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文化领域的领导者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文化工作者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表彰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发挥文化工作者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无形精神力量,需要借助核心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各种文化产品才能表现出来。

(一)文化产业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品承载着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麦当劳、肯德基的饮食文化,到迪斯尼、好莱坞的精神文化,都是美国意识形态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它们在占领经济市场和文化市场的同时,占领思想文化空间,正逐渐侵蚀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重要国家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依靠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我国在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文化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提并论。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界定。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竞争力较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须继续努力。

(三)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4](P150)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优势,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占领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并通过“全球服务外包”形式把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我国目前是国际文化产业制造大国和文化产业内容原创小国,处在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只有借助“文化创新”提升原创能力,才能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中“突围”,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文化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美国学者迈克·波特曾经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5](P253)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急需培养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急需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传播人才。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得益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创意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发展动力。美国创意文化产品既体现了美国文化软实力,又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据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统计,截至2012年初,全国已有97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而且高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招生数量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6]。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新兴学科,尚未形成独立的一级学科,存在“专业归属不清、培养目标模糊”等现象。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文化产业管理”被列在“管理学”中,各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归属院系不同,出现了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毕业后,有的拿到管理学学士学位,有的拿到艺术学学士学位。学科归属不明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目标模糊。很多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还懂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在4年时间里,既要学经济又要学管理,还要学习文化学及相关学科,结果泛而不精,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当务之急是明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归属,再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具体分类,开设相应的课程。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细化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课程,呼应文化产业就业市场需求。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建立我国文化建设多元投资体系,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商业信贷

发达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支持的商业信贷,其主要形式是政府贷款和金融机构低息贷款(享受政府贴息)。如日本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了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彻底打通了中小文化企业信用贷款通道,有效解决融资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二)财团融资

财团融资是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如日本三井财团的SONY公司、美国迪斯尼集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在财团雄厚资金支持下,不断并购扩张,形成跨国公司。

(三)企业赞助

企业赞助是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在赞助文化活动中,获得广告效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法国企业欧莱雅公司是上海世博会和法国馆的双重赞助商。

(四)公益性捐助

制订法律和政策鼓励公益性捐助。美国公益性文化机构所获得的社会捐助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

(五)产业基金融资

通过政府(或民间)出资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融资,用于支持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六)资本市场融资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繁荣,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平台。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信托融资、证券基金融资。

(七)风险投资

文化产业是高收益产业,同时也是高风险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文化强国纷纷把“风险投资”引入文化产业,解决小型文化企业初创时期的融资困难。

(八)彩票基金投入

通过彩票公益基金赞助公益文化事业方式,为艺术、体育、公益文化机构提供资金。

五、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软实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平台,没有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软实力就难以体现、传播和发展。因此,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文化基础设施”先行,夯实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建设国家级文化设施,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级文化设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等)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载体。通过建设国家的文化设施,可以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丰富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内容。

(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群众基础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好比建造“金字塔”,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是打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塔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塔基”。只有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扎根民间,根深叶茂。

(三)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是传承民族文化、联结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建设海外文化设施

海外文化设施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海外文化设施,开设“孔子学院”,展示中国文化优秀成果,增强与所在地人民的文化交流,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五)建设国家信息工程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新阵地,成为传播文化价值观的强大舆论媒介,也是凝聚民心、服务大众的重要公共文化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既要加强互联网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还要开发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实施“国家数字博物馆”工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 (22).

[3]周建标.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4][美]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许亚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N].中国文化报,2012-11-22(004).

责任编辑:梁世峰

2016-05-16

周建标(1964— ),男,福建平潭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教授。

G122

A

1671-2803(2016)05-0088-05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产业建设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