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翻译时代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素养*
——从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的术语翻译谈起

2016-03-14 21:40魏向清
外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诺贝尔奖术语

魏向清

(南京大学,南京 210023)

●术语学·语料库

论大众翻译时代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素养*
——从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的术语翻译谈起

魏向清

(南京大学,南京 210023)

本文从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hallucinatory realism这一文学术语的汉译及相关问题入手,探讨大众翻译时代术语翻译的特殊性以及译者应有的术语意识与素养。笔者认为,译者术语意识与素养的形成需要译者培训中术语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与译者个人的术语自觉相结合。

hallucinatory realism;大众翻译;译者;术语意识与素养

莫言因为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人物。同时,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评语“魔幻现实主义”作为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标签而为人们所熟悉。颁奖评语(汉语版)这样评价莫言,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梁爽 唐子湉 2012)。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同上)。看到这段评语,人们都会将莫言与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文学术语标签“魔幻现实主义”。而且,在莫言的创作风格形成过程中也确实受到过这两位国外文学大师的影响。然而,自莫言获奖以来,对于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这一评语,国内学界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文学专家指出,“‘魔幻现实主义’,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说法……他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主义,写的都是中国乡村非常残酷的经验。他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实”(同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有各种翻译,这个魔幻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一个词汇。这里面有各种理解,‘梦幻、迷幻、神话’都可以。事实上莫言的小说中是有外来和本土两种元素的。他的确受到拉美小说的影响……”(新华每日电讯)。显然,中国研究莫言作品的专家对于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评语颇有微词:“魔幻现实主义”标签贴得“太粗糙”。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评奖专家们对莫言的误读吗?如果是,那么莫言作品的翻译难辞其咎。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

1 “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梦幻现实主义”

为弄清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标签的来龙去脉,有必要追根求源。事实上,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给莫言的评语用英文表述如下:“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2/#)。对照上文中的汉语版本不难看出,它与英文评语语句的汉译基本对应。那么,根据翻译的逻辑推理,hallucinatory realism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对应英文吗?

在权威的牛津版《文学术语词典》中,笔者并没有查到hallucinatory realism这个文学术语。困惑之余,笔者联想到表示“魔幻”之意的英文对应词magic,猜测是否会有magic realism这个词或术语。在请教英语文学教授之后,得知确有这个术语,通常译为“魔幻现实主义”。再翻看这本《文学术语词典》,笔者果然查到这个术语条目,摘录如下:magic realism(magical realism), A kind of modern fiction in which fabulous and fantastical events are included in a narrative that otherwise maintains the ‘reliable’ tone of objective realistic report. The term was once applied to a trend in German fiction of the early 1950s, but is now associated chiefly with certain leading novelists of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notably Miguel Angel Asturias, AlejoCarpentier, and Gabriel Garcia. The latter’s Cienanos de soledad (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 1967) is often cited as a leading example, celebrated for the moment at which one character unexpectedly ascends to heaven while hanging her washing on a line...(Baldick 2008:194)

显然,这里的magic realism就是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杰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评奖专家们没有采用这个术语,而是用了hallucinatory realism这个词?既然这本权威的《文学术语词典》中未收录,则有可能该词不是文学术语,或者至少是不常用的文学术语。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为何如此措辞,这一定有其特别的考虑。笔者查看维基百科上的相关英文资料,发现如下的定义与引证:

Hallucinatory realism is a vaguely defined term that has been used since at least the 1970s by critics in describing works of art. It may have some connection to the concept of magical realism although hallucinatory realism is usually more specific to a dream-state.

In 1981,TheOxfordCompaniontoTwentiethCenturyArtdefined hallucinatory realism as “a careful and precise deli-neation of detail, yet a realism which does not depict an external reality since the subjects realistically depicted belong to the realm of dream or fantasy.”

In 1983, in his paperHalluzinatorischerRealismus,Burkhardt Lindner defined hallucinatory realism as the attempt to make the bygone present with a documentary factua-lity and at an Esthetic enhancement of the realne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llucinatory_realism)

可见,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措辞不仅不“太粗糙”,而且很贴切。我国的文学专家之所以对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所用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非常不满,其责任不在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评奖专家,而在我们自己,是我们的译者在处理这个术语翻译的时候“太粗糙”。按照hallucinatory realism这个术语的内涵意义,应该对译为“梦幻现实主义”更为妥帖,也更符合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定位。正如那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所言,莫言的小说反映的是他自己记忆中的中国经验。他或许借鉴一些西方作家的写作技术,但不能把这作为他获奖的理由”。毫无疑问,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正是看到莫言作品与拉美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差别才没有简单地套用magic realism这个术语,而是选择不太常用但很恰当的另一个文学术语hallucinatory realism,应该说后者更符合莫言作品的文学气质,幻梦与真实的有机融合,它与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所表现出的魔幻或疯魔风格还是有区别。

2 “魔幻现实主义”:一次术语翻译引起的跨文化误读

由于对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给莫言的评语中相关文学术语的误译,引起我国研究莫言作品的文学专家的不满。有学者认为,“可能西方的这些人对中国的现实状况和文学状况还不是很了解,他们的知识谱系还是西方文学的,不太了解该如何评价一个中国当代作家。不知道除了魔幻现实主义那些西方的概念之外,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概念。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文化要传播,要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了解,可能会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概念。一说到福克纳、马尔克斯,大家都懂了:‘哦,他像他。’在传播的过程中,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梁爽 唐子湉 2012)。

对于上述评论,我们只能说,这个术语翻译失误已经造成一次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读。它使我们这位汉语文学专家彻底误解国外同行,认为他们“不太了解该如何评价一个中国当代作家”,“不知道除了魔幻现实主义那些西方的观念之外,还有没有准确的概念。”但事实正相反,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莫言的作品纳入西方文学的“知识谱系”中去评判,他们在认真研读莫言作品译本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中国作家的独特个性。他们特意为莫言这种不同于马尔克斯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的、很接中国地气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选择一个较为贴切的术语hallucinatory realism(梦幻现实主义)。而这个术语恰恰是西方文学知识谱系中较少用到,或者很不典型的概念。无疑,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评语措辞是审慎的,而且尊重事实。遗憾的是,我们的翻译将这种事实遮蔽,误导我们的中国文学专家,引起他们的误读。

此外,抛开这次术语翻译的失误来看,这位教授的见解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所谈的正是术语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的一种方法,即所谓的“格义”之法。“格义”这种译名法源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实践,是一种“义翻”的译名处理,即“……若有一物,西土即存,此土全无。然有一类之物,微似彼物,即将此者用译彼言”(林煌天 1997:737)。我国术语翻译的格义传统,在佛经翻译实践中确实起到跨文化传播的辅助作用,但究其本质,仍属不得以的权宜之策。

然而,“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翻译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并非不得以而为之。我们比较hallucinatory rea-lism和magic realism的字面义解释便可以发现,这两个词有词汇学意义上的上下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下义词,强调的是一种梦幻与现实的融合,而后者则更具魔幻的色彩或特点。而且,就汉语词汇的相关语义概念表现力而言,我们有现成的对应表达可以区分,即“梦幻”与“魔幻”。显然,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正翻”的策略,即“若东西两土俱有,徒呼唤不同,即将此言翻彼语”(同上)。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翻译成“梦幻现实主义”,不仅能准确地体现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评委的文学价值判断,而且也更符合汉语文学专家对莫言创作风格的基本定位,即“他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实”。应该说,“梦幻现实主义”的译名要比“魔幻现实主义”更符合术语翻译的要求,即翻译要注重术语的概念内涵,而非简单字面含义的转译。

3 大众翻译时代术语翻译的特殊性

中国翻译的实践历史悠久,历经4次翻译高潮期,而每次翻译高潮期总是伴随着丰富的术语翻译实践。如果按照历时划分,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中国翻译实践的历史分为4个时期:第一,古代翻译实践时期,包括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实践,其中佛教术语以及科技术语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第二,近代翻译实践时期,包括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运动之前的西学翻译,期间译介大量社会科学学科的术语;第三,现代翻译实践时期,包括五四运动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翻译实践,涉及众多学科术语的译名及术语规范化的工作;第四,当代翻译实践时期,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翻译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学科门类和数量上术语翻译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各有特点。从翻译群体的特点来看,前3个时期都可以归为以精英实践为主的“小众”翻译时期。而当代从事翻译实践的主体发生很大变化,开始进入“大众”翻译时代,译者队伍的规模空前庞杂。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十年翻译作品出版的数量以及实用翻译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得到很好的佐证。相比传统的精英小众翻译时期,当今大众翻译时代有鲜明的特殊性,即译者队伍规模巨大,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标准多元,翻译实践量大。就术语翻译而言,大众翻译时代的术语翻译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术语翻译实践的丰富性

在大众翻译时代,由于术语跨语传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术语翻译实践呈现出丰富性。一是术语翻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以往狭义的自然科学术语类别已经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术语在内的更广泛的学科类别所替代。相比于自然科学术语翻译的专业水平要求与应用需求,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实用技术类别的术语翻译活动和译者群体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二是术语翻译涉及的层次更加丰富。以往的术语翻译更多局限于学术领域的跨语言交流,而今术语翻译的层次不再单一,非学术领域内的术语跨语交流或传播活动也非常活跃和频繁,如产业化发展的实用翻译等。

3.2 术语翻译实践的时效性

在大众翻译时代,新词语的爆炸效应也辐射到术语领域,新术语层出不穷。而且,由于跨文化交流中术语传播的效率要求,“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术语翻译实践模式已经行不通,无法满足术语跨语传播的时效性。很多新术语一出现就有跨语传播的需要,译者翻译术语时不仅要准确,而且也要即时,术语翻译实践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术语翻译现象远比文学文本翻译过程中的更加突显,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语的翻译就是一个时效性很明显的例子。

3.3 术语翻译实践的传播性

在大众翻译时代,也是大众传媒时代,术语传播的途径也更加广泛。其中,互联网技术更是为术语的传播推波助澜。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术语翻译都具有更广泛、更迅捷的传播特性。就“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文学术语的传播而言,伴随着莫言获奖消息的发布,可谓顷刻间大家耳熟能详。而此前,这个文学术语只是文学领域内流传的一个专业概念,即便在文学界也不具有普遍性。为此,笔者查询NUTERM汉英术语数据库,发现在这个基于国内学术期刊关键词语料的术语数据库中,术语“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率非常低。这说明与“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相关的文学研究并非业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传播性有限。相比之下,笔者仅在百度上搜索“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关键词,所得到的数字却非常庞大,相关结果约1,990,000个,而且大多跟莫言获奖事件关联。

4 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素养

与莫言获奖相关的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评语的翻译个案,让我们切实体察到术语翻译“小中见大”的重要价值、意义与影响,更让我们认识到大众翻译时代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素养非同小可。

译者的术语意识与素养既需要思想上的高度自觉,也需要知识方面的积极储备。思想上的高度自觉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对待术语翻译的认真负责态度。具体而言,要了解该术语是属于已译介术语还是新术语,要不厌其烦地查找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对于已经译介过来的术语,要遵从约定俗成或者统一的专业规范,不能随意翻译或标新立异,否则不符合术语命名的基本规律与要求。而对于新术语的翻译,由于没有现成的译名可以参照,这就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该术语进行概念溯源,在充分掌握其概念内涵的同时,还要兼顾所属术语系统中其他相关的概念,然后考虑准确对译的译名。当然,由于新术语的跨语定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历时的过程。通常译者可以将自己的译名与原术语名一起列出,作为过渡阶段的权宜之策,这样便于研究者或非专业人士全面了解相关信息,避免因翻译造成的术语跨语误读和误用。

对于特定领域的专业译者,相关的术语意识和素养更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译者应对自己本领域的相关术语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它包括对专业领域术语数据库的了解和使用,这可以通过自建小型术语数据库的方式进行不断地积累。目前,国内外知名的翻译公司都会在译员入职前安排术语教育和培训,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在我国MTI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给学员开设相关的术语教育课程,提供术语翻译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译者术语意识与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5 结束语

2012年12月7日,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演讲。他说,“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显然,在这次获奖后的演讲中,莫言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而深刻地阐述其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莫氏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这也许是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误译结果的有效纠正。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用Mo’s realism来命名,或者我们能够用“莫氏现实主义”来对译术语hallucinatory realism,就更能体现莫言的独特创作风格,也更能突显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发展多样性的贡献。因此,对于中国译者而言,要在国际跨文化交流实践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就应该有良好的术语意识和素养。

梁 爽 唐子湉. 专家称莫言评语太粗糙:他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实[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15/4248808.shtml, 2012.

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新华每日电讯. 从鲁迅到莫言,这是一个谱系[OL].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2/c_131946297.htm, 2012.

魏向清 赵连振. 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Baldick, C.TheOxford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OL].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 2012.

Hallucinatory Realism[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llucinatory_realism, 2012.

OnTranslators’TerminologicalConsciousnessandCompetence— 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ng the English Term“Hallucinatory Realism” into Chinese

Wei Xiang-q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term“hallucinatory realism” into Chinese and the related issues about term translation, explain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erm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rmin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mpetence for modern translators. 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mass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training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Meanwhile, individual translator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purposefully their own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hallucinatory realism; mas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termin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mpetence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的构建研究”(11AYY002)的阶段性成果。

H315.9

A

1000-0100(2016)01-0150-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30

定稿日期:2015-08-17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诺贝尔奖术语
诺贝尔奖知多少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相信不可能
概述当代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