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概念英译浅析*
——以理雅各、韦利英译《论语》为例

2016-03-14 21:40韩秋宇
外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雅各韦利绅士

韩 星 韩秋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儒家“君子”概念英译浅析*
——以理雅各、韦利英译《论语》为例

韩 星 韩秋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君子一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英译过程中译介为多种形式。本文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选取学界普遍流行的理雅各和韦利的翻译版本,结合儒家文化中君子概念本身包含的道德和政治双重意蕴,分析对比英译君子概念的异同。笔者认为,无论从词源、翻译还是从文化角度考察,理雅各的翻译the superior更能够体现儒家君子文化的内涵。

君子;翻译研究;文化概念

君子一词从古至今在中国文化中都具有极强的民族身份代表性,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自我修养的标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君子一词寄予和承载儒家文化对于个体发展的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与标签。据统计,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出现182次,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在《孟子》中出现82次,仅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君子就已经是一个高频词汇。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汉语词汇在英译过程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转换词汇,像君子这样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语更是如此。虽然文化交流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使翻译形式的多样性增大,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要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与统一性的问题。以君子一词为例,从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而翻译儒家经典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产生许多翻译版本,如the superior man,a man of superior virtue,a man of complete virtue,a man of virtue,the man of high rank,the man of high station,the man in authority,a scholar,gentleman等,但却一直没有固定的内涵。

在以往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大多都采取两种翻译路向:一是简单的音译,如将君子译为Junzi,the chun-tsze等,这虽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中文词汇,但却无法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有效地传递君子一词的内涵,即翻译仅仅起到指代作用;二是对词汇本身的意译。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按照此标准,如何准确地翻译词汇的内在意义非常重要。像君子这一类词汇,它们脱胎于底蕴深厚的儒家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要求译者对于儒家文化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

目前,我们看到的对于君子一词的翻译,或是侧重于君子一词的伦理道德层面,指代具有高度美德的人,如a man of superior virtu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man of virtue等;或是侧重君子一词的社会地位层面,强调具有高于普通人的地位和声望的人,如the man of high rank, the man of high station等;也有译者将君子译为一种社会身份,着重表现文人博学、智慧的学者特征,如a scholar,a man of wisdom,the profound man等,很明显这无法全面涵盖君子一词所包含的内在意蕴。所以究其根本,我们应该首先在儒家语境中还原君子的概念,对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1 儒家语境中的“君子”概念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是对中国男士的泛称。《诗经·周南·关雎》中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后,《易经》、《尚书》等典籍都广泛地使用君子这一概念,因而君子一词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的阶级地位指向性的词汇,指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贵族阶层,如士大夫、卿相、甚至是王侯天子,与平民概念相对。直到《论语》问世,孔子对君子赋予道德意蕴,君子一词才逐渐丰富成有德行的儒士的通称,并在后世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

由于孔子毕生的理想是希望在春秋征伐的乱世中恢复上古三代的圣王之治,因此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不单单只是一个道德概念,同时它也延续《尚书》、《周易》等文献中对君子的政治期许。因此,中国儒家的君子概念内含两个维度:一是伦理道德性;二是社会政治性。

一方面,儒家文化对君子的道德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君子能够以伦理道德约束自身,从内在层面做一个仁爱、诚信、识礼、明义的人,因此孔子对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进行诸多的阐述。例如:

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②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另一方面,儒家的君子概念也要求君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君子不单单是道德上的完人,更应该以积极的出世态度参与社会政治,将内在的道德品质、仁爱精神和外在的社会规范结合起来,将自身的优秀品质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为政者、为学者的身份,担负起匡扶社会的责任,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有许多与各诸侯国在位者的对话,希望在位的君子能够通过个人的道德涵养教化民众,实行仁政,使君子的德行惠及于民。例如:

⑤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⑥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⑦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⑧ 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在《论语》中,我们有迹可循的被孔子直接称为“君子”的人有:鲁国孟僖子之子南宫适、卫国大夫蘧伯玉、卫国执政大夫子产,还有治理鲁国的子贱,他们都是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修养品德的贤达人士,可见在孔子的语境中,君子一词既强调道德规范性,也暗含对于有德与有位者得兼的期待。

2 经典英译中对“君子”一词的翻译

综上所述,君子的英文翻译不能只是简单地表达其中的一个维度,它必须具有双向的包容性。笔者认为,the superior man和gentleman就是较好的翻译。

2.1 理雅各:the superior man

理雅各(James Legge)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也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和翻译中国经典的人。1843年,理雅各到中国香港传教,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他利用在华的25年时间译介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包括儒家《四书》、《五经》的翻译共计28卷,其多卷本的《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译本都被认为是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段怀清 2006:180)。

在翻译过程中,理雅各使用多个译本,但出现次数最多的是the superior man,共出现32次。例如:

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 conversant with gain. (理雅各 1992:78)

②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t partisan.The mean man is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 (理雅各 1992:91)

在牛津高阶词典中,superior指“better in quality than somebody/something else, greater than somebody/something else”,或者“higher in rank,importance or position showing by your behaviour that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than others”.表示位置在上的,或者品质优秀和卓越的。在这里,理雅各用the superior man 指代君子,显然是想用superior表示君子在道德上的优越性,而从词源意义上来看,superior本身也兼具“有德者”和“有位者”两种特点,因此,the supe-rior man一词比较适合中国君子一词的内涵(Legge 1893:102)。

美中不足的是superior一词虽然表示better in quality,但quality一词并不特指道德,相比于virtue,君子以道德性为首的内在含义没有得到最充分的显示。因此,在后续的翻译中,理雅各还使用a man of superior virtu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等翻译方法,用以指君子的道德特征。且在《论语》中,君子作为有位者的概念有时也特指君王,因而他也曾用a great prince, prince, the true ruler, a sovereign sage, a governor等译法来翻译君子一词(王辉 2001:33)。

虽然理雅各对君子一词在翻译上没能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则,但从整体来看,作为第一位系统译介中国经典的先驱,理雅各已经充分展现其较好的中国文化修养,准确地把握君子一词的内涵。曾作为理雅各翻译助手的王韬说,“先生独不惮其难,注全力于十三经,贯穿考覆,讨流溯源,别具见解,不随凡俗。其言经也,不主一家,不专一说,博采旁涉,务履器通,大抵取材于孔郑而折中于程朱,于汉宋之学,两无偏袒”(王韬 2002:181)。

2.2 亚瑟·韦利:gentleman

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是英国知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日古代典籍研究,翻译了《诗经》、《道德经》和《一百七十首中国诗》等多部中国经典,翻译内容涉及文、史、哲等多个领域。西方翻译界认为,韦利的译文通畅,忠实原著,《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本世纪前半个世纪中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化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1916年韦利出版《论语》全译本,这是继理雅各之后英译经典的又一卓越之作。

在韦利的译本中,他用简单而又广为人知的gentleman来翻译君子一词,对后世产生极深刻的影响。1947年美国诗人庞德所译的《论语》(Cheadle 1997)和林语堂编著的《孔子的智慧》都多次使用gentleman.

从词源意义上来讲,gentleman来源于法语的复合词gentilehomme. 在法语中,homme是后缀,代表人的意思;gentile表示有身份的、出身良好的,后来衍生出举止得体的、富有魅力的含义。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gentleman出现在英语中,指有爵位的贵族,如国王、公侯等,是显赫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变迁,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新兴知识分子、商人的出现,绅士阶层逐渐放宽,新的绅士观念因此形成。绅士一词逐渐发展为泛指接受过高等教育、举止有礼、文明高贵的男士,更加侧重教养、礼貌、道德等特性。

无疑这与中国的君子概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绅士和君子作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符号,在现实中有相对应的真实群体,因此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其次,二者都代表社会认可的理想人格形式,也都经历“在位”和“在德”这两种明显特征的转换。中国的君子概念强调仁爱、诚信、恭敬、谨慎等传统美德,而西方绅士概念强调慈爱、自由、谦让、勇气等品质。两者都侧重人的修养品德和礼仪规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建立起联想,以绅士形象解读中国的君子形象,以便西方人能有更直观和形象的认识。韦利用gentleman来指称君子,一方面词汇简单,翻译简洁;另一方面也易于大众的理解和认知。如韦利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为: 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can see a question from all sides without bias. The small man is biased and can see a question only from one side.(Waley 1997:67)

韦利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为:The Master said, Where gentlemen set their hearts upon moral force, the commoners set theirs upon the soil. Where gentlemen think only of punishments, the commoners think only of exemptions. (Waley 1997:78)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毕竟有不同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背景,所以绅士与君子在深层的文化内涵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区别决定两个词不可能完全对等的使用。

英国的绅士概念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地位,至少是一定的经济地位基础上。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功利主义的影响使绅士阶层格外强调对私有财产的尊重,虽然在身份、财富的基础上,绅士的概念增加对于教育、礼仪的要求,但它仍然具有浓厚的阶级身份的标志,仍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而中国的君子概念是建立在道德文化基础上,注重道德的修养。论语中常见:“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谋食”的感叹,至于孔门圣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精神,更是为儒家精神所推崇(杨伯峻 1980:220)。

此外,英国的绅士多半保守传统,不热衷于政治,这与儒家君子哲学积极的出世态度也不吻合。孔子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孟子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都是希望儒家的儒士能够在修己的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家国担当。而西方绅士受自由主义天赋人权的影响,更加崇尚人格独立,个人优先,在人生的最高追求上,与中国的君子家国为己任的态度相去甚远(李玉良 罗公利 2009:187)。因此,gentleman一词对君子的翻译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十分贴切。相对于the superior man,韦利gentleman的译法还是略逊一筹。

3 结束语

除了比较流行的理雅各、韦利的《论语》译本之外,公认有影响力的是刘殿爵、庞德的《论语》译本,二者分别主要沿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法。其后虽然出现各种翻译版本,但对于“君子”这一概念没有达成共识,反而呈现出更加多样性的趋势,如a man of established virtue, a man of true virtue, a noble character, a man of true learning and talent, a virtuous man, a man with lofty ideas等(Ku 1898:98),它们都更加侧重君子全德全智的特征。然而,君子概念在英语译介中究竟应该如何翻译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很多人曾主张,结合不同的语境、按照不同的含义进行翻译,但这种翻译方式会破坏概念的统一性。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中国经典中许多核心的概念应该在译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专属翻译形式,这既有助于对中国特色文化概念进行科学的解读,又能更好地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也有助于规范和促进中文典籍的翻译。

关于君子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在诸多翻译版本中理雅各的the superior man更合理。一方面,the superior man在英译版本中出现频率较高,已经具有广泛的传播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从文本翻译的角度看,理雅各对于君子概念的把握也较为准确,兼顾德性和身份地位的双重内涵。The superior man虽然不能完全诠释儒家君子在各个语境中侧重的不同特征,如特指的君主、学者身份,但它本身蕴含优秀、卓越的意义,不算太过牵强。且the superior man 的翻译简单凝练,在句子或长篇翻译中,不会显得过于冗长。同时,理雅各在英译《论语》时采用大量的注释,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当the superior man无法完全显示句意的时候,译者通过注释的形式对特殊语境进行标注,以补充the superior man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

段怀清. 理雅各与儒家经典[J].孔子研究, 2006(6).

理雅各. 四书[M].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2.

李玉良 罗公利.儒家思想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王 辉. 论语中基本概念的英译[J]. 深圳大学学报, 2001(5).

王 韬. 送西儒理雅各回国序,彼园文录外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Cheadle, M.P.EzraPound’sConfuicianTranslations[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Christiane, N.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Ku, H.-M.TheDiscourseandSayingsofConfucius[M].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td., 1898.

Legge, J.ChineseClassics[M]. London: The Clarendon Press,1893.

Waley, A.TheAnalect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TheEnglishTranslationofJunziConceptinConfucianCulture— A Case Study of 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s ofTheAnalects

Han Xing Han Qiu-y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word Junz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It has wide variety of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opular translated versions by 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 takingTheAnalects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unzi concept. Combining the implication of Confucian moral with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Junzi,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by James Legge is better from the etymolog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Junzi; translation studies; cultural concept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博士项目“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YJSCX2014-009HLJU)的阶段性成果。

H315.9

A

1000-0100(2016)01-0094-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18

定稿日期:2015-08-19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雅各韦利绅士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爱心圆
爱心圆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绅士那些年
亚瑟·韦利版《西游记》翻译策略的跨文化归因
少年十五二十时
像绅士一样等4则
A Gentleman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