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禅

2016-03-14 20:08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中心学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9期
关键词:禅意禅宗哲理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中心学校 李 燕

一、禅与当前的语文教学

禅什么是禅?袁行霈先生认为:禅是天竺语Dhyana一词的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是一修养的方法。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其目的在于证明人生的解脱之道。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就在士大夫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趣味。同时,禅便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习禅的诗人及诗歌。诸如《鹿柴》(唐 王维)、《滁州西涧》(唐韦应物)、《水调歌头》(宋 苏轼)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没有描述分析,只有结论的教学不是理想的教学。诸如对上述诗歌的分析,离不开了诗禅关系。

二、禅宗影响下的诗歌艺术

中学课本中的主要的“入禅”诗作,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觉它们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色。

1.选材上几乎全部面向自然

诗中所绘的环境多元一例外是清幽静谧的。诗人们在明月松间,古寺禅房,春山野渡中观照沉思与冥想,以期顿悟自性。诗歌构造了一个个远离尘嚣的纯净空寂的充满诗意的世界。

2.诗歌在构思上均重视直觉、重感性

由于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要求摒弃文字表达,逻辑推理,通过直觉观察和感性认识来领悟佛我同一,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神秘的精神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禅意”。但“禅容最忙,念念是道”反而得不了“道”,而在大量的日常生活或荒山明月的偶然中,却可以随时启悟而接触“道”。如《冷斋夜话》卷六所引无可上人诗句“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落日如同天边的野火在燃烧,这里似乎带着一种悠远开豁的情思。

3.诗人情感的消亡

诗人在创作时心境空澄,“无我”,“无心”。禅家“对境无心”,物我之闻并无生命的交感或情趣的回流。禅家的境界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我们看来王维的《辛夷坞》:“木开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诗中以芙蓉借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主干,那么作为历代文人精神支柱之一的禅对诗的浸润,主要表现在以禅入诗方面,也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那些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的作品,它们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

三、以禅入诗意义所在

以禅入诗导致中国诗歌意向的哲理化与诗歌趣味的平淡化。

先看意向的哲理化。禅宗兴起后,特别是禅偈和诗歌长期碰撞,双向交流,说理诗才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中国特有的哲学(理)和诗(趣)相结合的新诗歌传统。这种情况在两宋诗坛尤有重要地位。“洋溢于宋代文化载体之中的知性精神,和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普被士林有关。”慧能开宗立派之后,提倡“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主张用象征的、比喻的、暗示的语言来表现禅机。这就使得禅宗常常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阐明禅机。这种意向的哲理化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从形象中引发哲理或借形象来说明哲理。如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再来看看以禅入诗所导致的诗歌趣味的平淡化。很多时候,禅宗文字的审美趣味是趋向平淡的,而这种倾向显然是和禅宗宁静淡泊的清净之心分不开的。具体说来,诗中充满禅意的“平淡”,大致表现在这么三个方面:其一,色彩的清淡。诗多幽谷、寒泉、明月、白云、翠竹、远山野火、荒村古树,很难看到鲜艳的色彩字。即使有色彩之字,也多青、白等冷色调,少引起冲动,刺激感官的暖色调。宋诗中更显现出一种清丽枯淡的水墨味。其二,感情的恬淡。诗人不露喜怒哀乐之情,将自身的情感化解为恬淡超然的心灵妙境。有的只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淡淡的愉悦或“落叶空满山,何处寻行迹”那种淡淡的惆怅。其三,语言的平淡。禅家主张“不立文字”,实际上是指不要执著于、粘滞于文字。以禅入诗不能落于文字的窠臼。要求遣词造句淡然无痕,不露斤斧之迹。惟有淡才能显出真的本色。

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中国诗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文明辉煌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诗歌呈现的自己独有的艺术风貌。

水有源,木有本,文化也有根,源远才能流长,固木才能根深,没有根或断了根了文化未免枯萎。数千年来儒释道象三根巨大的柱子支撑、同构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禅的现世性所决定的。禅宗影响着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盛唐时期的山水诗,水墨画及士人园林中无不充盈着禅的气息。而“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禅宗有关”。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如何将“都市庭院中的禅”搬进我们教室,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诗禅关系”,进而从“入禅诗歌的艺术特色”“以禅入诗意义所在”等方面论述了禅与诗歌艺术。希冀学生初步了解禅与古代诗歌的关系,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力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的一面。这样做绝非空穴来风,查阅中学语文课本,像《诗经》《离骚》,明清小品、琴棋书画、园林建筑等纯文化形态以及作为泛文化形态而存在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占有相当比重。如《人琴俱亡》中对王子猷怪异性格的分析,回避了“魏晋风度”;《胡同文化》中对“四合院”的讲解,离开了中国庭院建筑文化,都未免肤浅。中华民族曾创造出各色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有责任将它们带到我们的教室里来。

猜你喜欢
禅意禅宗哲理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