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有米可炊”
——小学三年级“追求高效习作教学”教研活动案例

2016-03-14 20:08山西省运城绛县横水中心校马秋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研习作老师

山西省运城绛县横水中心校 马秋燕

以往的习作教学是费力不讨好,老师备、讲、批、改,其中的辛苦唯有其力亲为者自知其味,可效果却事与愿违。于是我中心校语文教研把“追求高效习作教学”作为研究主题,并且强调,一定要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大家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多人合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

一时间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寻找切入点。我亲自深入新庄小学三年级通过座谈、调查,了解到学生害怕习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一遇到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这个班级孩子,8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这些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低,有些连字也不认识,再加上生活在农村,接触的新生事物又不多,知识面窄,自然会遇到这样的困难。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于是我对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就了然于胸了,那就是:让习作“有米可炊”。

步骤一:学会观察

我每天都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今天观察了什么?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由景物到人物,从大自然到社会生活。总体思路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每位同学在教室、在校园、在家里、在花园、在广场、在街道上、在田野里,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用心去感受。这样他们就会发现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就会聆听到鲜花的盛开,就会嗅到泥土的清新,就会触摸到四季的冷暖温度。

养成积累的习惯。观察过的东西,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如同过眼云烟。学生每天都要观察也要每天写观察笔记,每日一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只有一句,只要是“真实”的,但不可不记。实现由“强迫”到“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养成。

乐于欣赏学生作品。只要老师能每天乐于欣赏学生的笔记,学生就能坚持观察。老师只要有一双慧眼,一颗包容的心,不苛求完美,不拔高要求,面对“残次品”“半成品”,甚至“四不像”,能少指责、少扼杀,多呵护,多鼓励,学生就一定能从稚拙走向娴熟,从残缺走向完美。《丑桔》《冬青球》《二月兰》《小狗豆豆》《我的脚》《他是谁》《弯弯的背》《包饺子》……就可圈可点。没有命题,没有条条框框的要求,观察了什么就写什么,怎样观察就怎样写。

步骤二:加强体验

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体验内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春天到了,满操场都飘着柳絮,我们就组织学生玩“抓柳絮”的游戏,孩子们兴致盎然,奔跑着,喊叫着,猛一伸手,眼看到手的柳絮却随风溜走了,他们就上蹿下跳,再追再抓,简直乐疯了。游戏结束了,每个人还是意犹未尽,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

爱是相互的,要懂得感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下午放学时,我对孩子们说:“平时,你们总是得到父母、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的疼爱,你们想不想回报他们的爱呢?”他们说:“想!”于是我布置了作业:每人认真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并注意留心观察自己和亲人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第二天完成习作时,我在教科书后面又加了一句话:“还可以用一两件事写写自己对亲人的爱。”

这个体验环节的设计,使相当一部分孩子“有米可炊”。只要他们能写真事,能把事写清楚,写具体就值得表扬,而先体验,后写作,使写作离成功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

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的选材是回报爱。《我给妈妈打电话》《水果拼盘》《奶奶,你坐下》《我为爷爷推轮椅》《给奶奶洗脚》……选材之丰富,感情之真实,令人满意。当我把他们的一篇篇习作拍照发到家长圈里时,赢得了家长们的啧啧称赞,他们虽然在异地他乡,也能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变化。有个家长在微信上说:真想不到孩子这么懂事,写得这么好!

步骤三:走出课堂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来说,就是要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今年初春,我带全班学生到离村子三百米远的涑水河玩。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云相册,一张张当时拍摄的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春寒料峭的下午。

当时的三个小插曲我记忆犹新,不知该悲该喜。一是我向校长申请外出时,他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并且又给我配备了两名老师“保驾护航”,而我们班只有16个孩子,我又是一个视安全为天的“负责任”的人。学校离涑水河只有区区三百米远,走的路线就是乡村小公路,过往的车辆并不多。二是当时孩子们听到要去涑水河玩时,李志航说:“我爸爸不让我去河里玩。”涑水河就在村边上,河里早就连一滴水都没有了,孩子们竟然不知。三是在油菜地边欣赏金黄的油菜花时,逯一帆问我:“老师,这就是能炒菜吃的油菜吧?”我当时心里凉飕飕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竟然不知此油菜非彼油菜。哎!孩子体验的缺失,生活的缺失,到底是谁之过呢?难怪他们会“无米可炊”。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有米可炊”,并学会自己“找来”,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能找到优质上乘的米,找到源源不断的米。结果比想象的还要让人惊喜!

成果展示会上,一摞摞“习作本”“日记本”“小练笔”,像刚采摘下来的果子,新新鲜鲜,酸甜爽口,带着稚拙,辛劳,喜悦,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教研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从中懂得认真观察、积极体验、热爱生活将对自己一生有用,且受益无穷。无论老师还是孩子,每天记着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你观察了吗?”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的弥足珍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老师就是要把他们放在主人的位置,唤醒它们的主人意识。

我也深切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羁绊了尝试和探索。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研究的成熟。理论指导实践会更全面、系统、辩证,实践会更自如、果敢、成功。

改进与设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他们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培养学生自动的在广阔空间里自由表达的习惯,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教研习作老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