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丹(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163312)
高职高专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程丹丹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163312)
摘要: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从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医学遗传学是将遗传学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各所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但教学内容较为分散,知识量大,范围广,而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医学遗传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1]。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基础医学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各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这就要求医学遗传学教师不仅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教研室要求每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其他医学高校进修,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另外,要求青年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从而对一些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根据医学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应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医学遗传学涉及很多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门基础学科,这些课程均与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学基础相关,是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学科。另外,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人类临床疾病与遗传的关系,涉及医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2]。因此,我教研室把医学遗传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多门相关基础医学课程,同时也开始接触临床课程,此时开设医学遗传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丰富临床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3]。选择教材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选用的是由本教研室王洪波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第五版),这本教材属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用教材,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我校医学遗传学课程的理论课时为26课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在精选教材的同时,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内容不再重复或简单叙述,例如基因与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的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这三大遗传病上。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教师讲学生听,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第一章绪论时,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的遗传病有哪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对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授、自学、讨论、启发、案例和情景教学法等。比如对学习的难点和新的名词术语可以用讲授的方式;讲解遗传病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针对医学遗传学教学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验证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调整实验内容。比如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形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在分析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基础上,增加其与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遗传病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图片与临床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的考核方法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采用闭卷或开卷的笔试形式[4]。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情况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实验技能,分别占2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课堂积极性以及课后作业。终结性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理论考试的方式,在考核内容方面,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内容。
综上所述,医学遗传学是当今发展较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机制等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改革的难点,需要全体师生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伟,李新伟,许世敏.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131-133.
[2]张金波,朱金玲,侯霞,等.构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6):3106-3108.
[3]周凤娟.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遗传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7):143-144.
[4]孙凯,邓代千,韩彦龙.医学院校本科考试改革的思考——以医学遗传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4,28(5):296-30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