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
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
刘会平1,2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外在身体形态发育有较大改善,但体能素质发育明显缓慢,出现“体质堕距”现象。即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外部形态的各项指标与心肺功能、力量及耐力素质等各项指标呈非均衡发展状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角度探析“体质堕距”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质;体质堕距;身体素质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19-22岁的大学生群体,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呈持续下滑趋势,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一项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12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若干意见》,《意见》表明中国高校水平不仅要看其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指标,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将影响对高校的整体评价。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
美国教育实践家雷夫·艾斯奎斯说过 “只要使用得当,操场也可以像教室一样有效。”将学生体质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升学等评价指标,同时,从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营造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生才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运动之趣和生活之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才能得到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下去积极生活、享受生活,为社会、民族和国家建设做出更有成效的贡献。所以说,如何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关系到国家教育、国民健康、民族竞争力的大事。本文拟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身体素质中部分改善、部分降低的“体质堕距”现象角度探析成因,提出对策。
1.1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文化堕距”概念,用以说明在社会变迁中由于社会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奥格本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这就产生了一种迟延现象,有的迟延现象可延续较长的时间。这种文化变迁过程中迟延产生的差距即“文化堕距”。
2.1完善各项制度和评价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组织和制度能够向群体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引导成员行为”。完善的国家学校体育政策是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法律依据,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应积极落实贯彻国家相关体育政策。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关系到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涉及学校、社区、家庭等多个领域,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等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对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为了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设置统一的必测项目,中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测长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须测引体向上。可以看出,国家对锻炼耐力的长跑项目和锻炼力量的引体向上项目特别重视,这正是解决“体质堕距”现象的根本所在。
2.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体育课程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文化内涵核心所在,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营造良好运动氛围的重要保障。营造浓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设施等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善和创建优越的体育教学场所和环境,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其次,学校应广泛开展各项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育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学生体质提升也非常有利。再次,校园体育文化应创造新型的体育活动环境,体育场馆等文化环境布置也很重要,经过精心设计的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环境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势必会充实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切实帮助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效改善“体质堕距”现象。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和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提升锻炼意识和体育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每周一次的体育课难以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必须重视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努力,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方式。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的同时,还要将耐力、爆发力等素质纳入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通过科学引导或课程考试来促进学生在课外参与体育锻炼。
2.3改善体育场馆、体育师资等短板
体育场馆等物质基础的改善是高校校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大体育场馆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造功能齐全、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所,提高体育器材及设备的质量与数量,使体育场馆设施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需要前提下,还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在先进齐备的体育场馆设施环境中还能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锻炼,能在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的意识的同时,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强烈欲望,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性的养成。
另外,师资短缺和教师教学能力也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影响,对“体质堕距”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切实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重视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培养,加大培训的机制和力度,让体育教师切实掌握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最终实现改善学生体质的目的。开展各式各类课外辅导体育活动,进行不定期的课外辅导,真正做到体育课堂向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实现课内外课堂的有机结合。
2.4多管齐下,培育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的现实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来自家庭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家长的体育行为和体育观念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家庭作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场所。所以需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教育思想。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体育健康教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深入社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大力宣传家庭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家庭健康教育理念,营造健康家庭氛围。理性认识“体质堕距”现象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危害,多管齐下,切实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
从青年学生审美价值角度看,身体审美观的外化让体质外形与体质内质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身体是人类审美的重要对象,审美价值观的偏向于外在体型忽略内在体质健康,使得近年来大学生更热衷于外貌的美丽与帅气而忽视了健壮的体魄。当今社会流行语中的“高富帅”与“白富美”既是这种价值观的很好注释,这种价值观只会加剧“体质堕距”现象的程度。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分析发现,“体质堕距”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形象的描述和解释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体质变化趋势发展的特殊规律。“体质堕距”现象是家庭培养、学校教育与社会审美观念等各种因素出现偏颇所造成的。只有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评价体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体育课程、改善体育场馆、体育师资等短板;多管齐下,培育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价值观等措施,才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
[1]徐政权.发现与跟随:约翰·洛克健康教育思想解读——针对青少年体质下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2).
[2]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
[3]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4]金萍.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5]张建新.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6]张新萍,杨茜.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7]董海军,史昱锋.“体质堕距”: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实证分析[J].青年探索,2014(2).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Physique Lag”Phenomenon
LIU Huiping1,2
The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circles.Along with the social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students'external body forming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considerably,but obvious physical quality development is slow,appear“constitution”lag phenomenon.Namely the external body shape,such as height,weight,chest circumference of the indicators and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strength and endurance,and quality indicators,such as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us.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family,school and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the lag“constitution”phenomenon,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chool sports;college students'physique;physical lag;physical quality
G804.23
A
1003-983X(2016)07-0636-04
2016-04-04
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SJZZ15-0086)
刘会平(1976-),男,安徽望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教学.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与体育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00;2.Department of Economic Trade and Sports Manage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21316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据《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显示,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2015年8月,《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正式发布。《报告》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进展。作为其中一大看点,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例如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与中学生相比,被“改变”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报告》显示,近10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中反应速度素质的50m跑成绩、反应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成绩和反应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成绩,除速度素质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他素质均有明显下降。从小学到大学,随年级的增高,优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学生更缺乏锻炼。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外在身体形态发育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锻炼,体能素质发育明显降低。本文借鉴“文化堕距”的概念,将描述大学生群体身高、体重、胸围等外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称之为外在素质,将描述身体机能、心肺功能、力量及耐力素质等各项指标称之为内在素质,将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的外质与内质非均衡发展状态的现象称作“体质堕距”。
1.2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成因探析
1.2.1缺乏有执行力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诸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等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虽然这些都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具有指导性和强制约束性的制度性文件,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各种原因导致在体育课教学时数、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难以保障。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出“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在相关制度方面,大学生部分体能素质的严重下降,应试教育体制的国家政策导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智轻体的学业评价标准削弱了学校体育的地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把文化课成绩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学生被繁重的学业任务所束缚,缺乏必要的游戏和体育锻炼时间,这必然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正是基于缺乏有执行力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体艺〔2014〕4号文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该《标准》分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5部分。其中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部分提到,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只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严格、长期执行科学的评价体系,必然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另外,学生体育锻炼事故的发生及责任认定也缺乏合理科学的法律制度规范,造成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耐力训练、力量训练有所放松,长期以来,学生的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比如造成身体机能、心肺功能、力量及耐力素质等各项指标等内在素质难以提升,从而导致非均衡发展状态的“体质堕距”现象加剧。
1.2.2缺失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合理的体育课程
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形式相对开放的文化系统,该系统包括外在的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和丰富的体育人文资源及校园体育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是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方面和展现方式;2)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特指全校师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必备体育场馆与设施,包括体育场馆等建筑设施的水平,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的配备,以及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等;3)是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各类竞赛、表演活动等。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校园建设都有很大的投入和改观,教学实训实验条件、场馆、设备都能为教学服务提供支持,但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升的健身文化需求,必然造成学生锻炼意识和兴趣的低落,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帮助不多。
另外,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院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而且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体育锻炼时间无法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的单调,以及部分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低落。如果学生不能从丰富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不能从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得到快乐,自身必然对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不足,主动锻炼的人群就会寥寥无几。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采取选修进行教学,缺乏硬性的达标规定,这也让大学生逃避了比如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从而导致学生的耐力和力量等身体素质会持续下降,也必然对“体质堕距”现象有害无益。
1.2.3匮乏的体育教学资源
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对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 “体质堕距”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招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现象已成趋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进程迈进。与此同时,高校教学资源就变得相对匮乏,其中,体育教学资源的匮乏现象也很严重,包括体育场馆设施的落后和体育器材的更新缓慢,包括优秀体育师资的匮乏。为了满足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大部分高校都会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在缺乏充足的健身条件和理想的健身环境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自然也就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体质也就随之下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良好的师资配备也是当前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表现,良好的师资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可以通过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良好的师资素质较高,懂得改良各种锻炼方法和有着合理的专业知识,能够给学生更好的体育教学指导。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以及自身的良好示范,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形成良性发展。所以说,良好的师资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是有很大影响。当前的高校师资状况导致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体质堕距”现象认识不够,即使有所认知,但是真正寻找方法予以解决的就少之又少。
1.2.4失范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诸多因素造成中国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自立能力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传统文化的“重智轻体”的传统思想也成为影响中国人观念强大主导因素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家长、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倾向,被误解甚至扭曲的审美价值观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充斥。无论是家长的期待,还是面临社会的压力,多数大学生为今后找工作,宁愿牺牲体育锻炼时间,压制自己对体育的激情和欲望,去参加各类学习,各种考试。
大学生“体质堕距”现象存在多种原因,首先是观念上,人为地把体育和学习对立。教育只在乎学生考试成绩,而不是侧重于健康的人的培养。因为担心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限制占用学生的运动时间,他们传递的价值观是一种“负能量”。
事实上,体育运动不仅不影响学习,还能促进学习。美国曾做过名为“零时体育计划”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体育无法直接灌输各学科知识,却能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同时,脑细胞更加活跃,非智力性因素有所提升,对智力因素起动力作用,从而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