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重点分析
——以西双版纳为例

2016-03-14 09:26王兰新郭贤明赵建伟
环境科学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王兰新,郭贤明,赵建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云南 景洪 666100)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重点分析

——以西双版纳为例

王兰新,郭贤明,赵建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云南 景洪 666100)

摘要:根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主要保护对象,结合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明确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关键物种、重点植物群落、外来入侵植物和人为干扰等5个方面为重点监测内容。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西双版纳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截至2014年,我国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个,如何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成效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关键[1]。进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监测数据是其主要依据,监测是进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评价的最有效途径[2],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或决策者提供决策服务[3]。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都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4],尤其是欧美的一些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用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5]。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个15~25hm2的大型样地用来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平台[2-6],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4],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监测提供了条件。

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7],如何做好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保护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保护区也开展了相应的监测工作。保护区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管理服务,有别于其他科研部门以研究为主的监测,因此监测工作应根据各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及管理工作需要明确重点监测内容。

1保护区概况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198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对保护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面积为242510hm2,由5片互不相连的子保护区组成,是以保护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植物类型的综合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物种极其丰富,珍稀、濒危和特有种多,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重要类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区[8]。1993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列为全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使之成为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2002年,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的试点,保护区尝试开展了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工作。2014年,根据云南省林业厅办公室 《云南省林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巡护办法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办法的通知》要求,依据云南省地方标准《DB 53/T 391-2012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在前期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保护区监测计划。

2野生动植物资源

2.1野生植物资源

根据《云南植被》的划分,保护区内共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苔蘚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丛、草丛等8个天然植被类型,12个亚型,37个群系。有高等植物214科,1012属,2779种(包括亚科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91属,261种,种子植物173科,921属,2518种。

根据1999年8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6种[9]。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Parashoreachinensis)、藤枣(Eleutharrhenamacrocarpa)等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

2.2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718种:其中哺乳类130种、鸟类456种、两栖类53种、爬行类79种[9],约占云南省已知陆生野生动物1,836种的39.1%,约占全国已知陆生野生动物总数3,317种的21.6%。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4种,约占云南省重点保护动物的58.76%,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28.64%,亚洲象(Elephasmaximus)、绿孔雀(Pavomuticus)、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威氏小鼷鹿(Traguluswilliamsoni)、印支虎(Pantheratigriscorbetti)等,都是云南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重点监测内容

3.1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

野生动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栖息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1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与其生存环境。栖息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在保护区的承载量及生存。保护区内实行严格的禁火、禁伐,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的下降,减少了食物量[11-12],栖息地质量的下降,又会产生大量的人与野生动物矛盾冲突[13-14],尤其是人象冲突,在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显得尤为突出。栖息地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如何有效缓解栖息地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为更好地开展栖息地的改造、恢复提供依据,就需要对栖息地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长期的监测。

3.2关键物种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着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为了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应在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中选择部分物种作为关键物种进行重点监测。关键物种应首先选择极小种群保护物种,根据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科技厅共同制定的《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中确定的极小种群物种,在保护区内选择植物5种,分别是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tetratepala)、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藤枣、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版纳青梅(Vaticaxishuangbannaensis);选择动物17种,分别是亚洲象、印支虎、白颊长臂猿、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phayrei)、蜂猴(Nycticebusbengalensis)、豚尾猴(Macacaleonina)、马来熊(Helarctosmalayanus)、熊狸(Arctictisbinturong)、云豹(Neofelisnebulosa)、野牛(Bosgaurus)、绿孔雀、灰孔雀雉(Polyplectronbicalcaratum)、巨蜥(Varanusirrawadicus)、威氏小鼷鹿、双角犀鸟(Bucerosbicornis)、白喉犀鸟(Ptilolaemustickelli)、棕颈犀鸟(Acerosnipalensis)、凹甲陆龟(Manouriaimpressa)。

3.3重点植物群落

西双版纳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因此,在保护区内所有8个天然植被类型中,应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监测重点。龙脑香科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并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15]。热带雨林主要监测以望天树为代表的望天树林,其次是以绒毛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千果榄仁(Terminaliamyriocarpa)为代表的沟谷雨林,以合果木(Paramicheliabaillonii)、藤黄科植物等为代表的山地雨林;季雨林主要监测以四数木(Tetramelesnudiflora)、油朴(Celtiswightii)为代表的石灰山季雨林,以羊蹄甲属(Bauhinia)植物为代表的落叶季雨林。

3.4外来入侵物种

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物种称为外来物种,部分外来物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甚至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物种的灭绝[16],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17]。目前,西双版纳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有75种[18],外来入侵物种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生长状况,以及是否会对保护区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内容均需要通过调查和监测才能得出依据。

3.5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人为干扰内容较多,如砍伐森林使其变成农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修路、修水坝、建水电站等。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孤岛化”现象日益明显,各种经济林地、农地对保护区形成了合围。国道213线和214线、昆曼高速公路,以及准备修建的泛亚铁路均从保护区内穿过,这些道路的修建,对野生动物的通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澜沧江景洪水电站直接修建在勐养子保护区边沿地带,与保护区相连。这些人为活动及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的野生动物或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有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小,而有的影响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影响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也必需通过监测才能说明。

4讨论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各个保护区的类型及主要保护对象均不一样,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管理目标及主要保护对象制定相应的监测措施和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使监测与保护管理紧密结合,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晏玉莹,杨道德,邓娇,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陆生脊椎动物(除候鸟外)类型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5):1571-1578.

[2]马克平.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J].生物多样性,2011,19(2):125-126.

[3]曹志平,钟晓东.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及其进展[J].生物多样性,1997,5(2):157-159.

[4]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从CForBio到Sino BON[J].生物多样性,2015,23(1):1-2.

[5]徐海根,丁晖,吴军,等.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解读及其评估指标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1): 1-9.

[6]马克平.大型固定样地:森林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的平台[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2):237.

[7]郭贤明,王兰新,杨正斌,等.大型野生动物迁徙廊道设计案例分析—以勐腊-勐养保护区间廊道设计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5,45(1):1-7.

[8]郭贤明,张培松,付双福,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破坏后的恢复状况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66-70.

[9]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395-495.

[10]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11]刘林云,杨仕剑,陈明勇,等.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增刊):33-34.

[12]郭贤明,杨正斌,王兰新,等. 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103-108,126.

[13]靳莉.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研究[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4):220-223.

[14]蔡静,蒋志刚. 人与大型兽类的冲突: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J].兽类学报,2006,26(2):183-190.

[15]朱华.不同地区望天树种群形态特征的比较[J].广西植物,1992,12(3):269-271.

[16]陈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生物多样性,2001,9(4):465-470.

[17]黎国强.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监测重点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5,34(3):20-25.

[18]管志斌,邓文华,黄志玲,等.西双版纳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35-38.

Key Points of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Nature Reserve——XishuangbannaNature Reserve as an Example

WANG Lan-xin, GUO Xian-ming, ZHAO Jian-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nghong Yunnan 6661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the main protected objects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bitat changes of wildlife, key species, key plant communities, invasive plants and human disturbanc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key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 nature reserve in terms of the needs of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Nature Reserve; biodiversity; monitoring;Xishuangbanna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示范保护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王兰新(1968-),彝族,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保护区资源利用及生态学研究。

通信作者:郭贤明(1965-),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保护区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16)04-0009-03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