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下)

2016-03-14 04:1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化工管理 2016年16期

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关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下)

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科学合理布局、量水而行、清洁高效转化、技术装备自主化、示范先行的原则,稳步开展升级示范。

科学合理布局。结合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坚持“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化工园区”的原则,按照“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环境承载能力而行”的布局要求,采用“产业园区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柔性化、产品多元化”的方式,完善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区域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产业基础等因素,使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在总量上得到合理控制,在布局上更加合理,在技术特色上更加突出。在蒙东伊敏、蒙西大路、新疆准东、新疆伊犁、陕北、宁东-上海庙、云贵、安徽两淮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与东部石化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预计到2020年,全国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1300~15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600万吨,煤制油产能1000~120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150~200亿立方米,煤制芳烃100万吨。

推进升级示范。重点围绕提高项目能效、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终端产品性能和附加值、加强体系优化集成、降低投资成本等内容,稳步开展升级示范。

煤(甲醇)制烯烃重点开发产品差异化、高端化技术,优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在升级示范基础上,适度扩大产能。

煤制乙二醇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在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推广。煤制天然气,完成自主化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工程放大,优化和完善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开展组合气化工艺研究,开发高效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通过示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煤直接制油在持续完善技术装备水平,保证装置在高负荷下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开发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新品种。

煤间接制油开展高温F-T合成工程化研究,针对费托合成油品组成特点和市场情况,在生产柴油的同时,生产高碳ɑ-烯烃、超硬蜡、高碳醇、橡胶填充料、聚-α烯烃(PAO)、润滑基础油等石化行业难以获得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化学品,提高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推进百万吨级煤制芳烃工程化示范,积极开展百万吨级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百万吨级沸腾床加氢“煤油共炼”技术示范,推进CO2捕集、封存、驱油工程示范。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的方式,大力推动煤化工与煤炭开采融合发展,利用褐煤热解、褐煤和高硫煤气化技术,建设以半焦和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煤化工项目,延长现役褐煤、高硫煤矿井服务年限。

推动与传统焦炭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有焦化装置,采用环保碳基燃料共焦化、化工焦低成本纯氧气化、新型费托(F-T)合成技术,生产LNG、苯、乙烯裂解料、高档溶剂油、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推动盐湖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利用煤制烯烃,发展氯化工产品,做好盐湖资源开发氯的平衡。

推动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煤制芳烃、乙二醇产业化,推动聚酯向西部转移,优化调整化纤产业布局。

推动与冶金建材产业融合发展,集中转化高铝煤炭资源,推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业化,大力发展粉煤灰制建材产品,探索利用合成气直接生产还原铁。

推动与石油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发电、制热、制氢于一体的整体气化联合装置,推动原油加工由脱碳向加氢转变,发挥煤炭液化与原油加工中间产品互为供需的优势,开展煤炭与原油联合加工示范。

(三)促进生物化工及生物质燃料规模化应用

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生物化工与生命科学结合,推动生物基材料向现代医疗材料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人造器官、高分子材料基医疗器械等。利用已有生物化工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生物化工产品的竞争优势,重点推进生物乙醇、生物乙烯、葡萄糖酸、有机酸、有机醇等若干重大品种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对石油原料的部分替代。进一步推动林产化学品的规模化发展,开发化学改性制备木质素衍生物的关键技术和腰果酚、木质素、糠醛共缩聚技术。加快开发生物基聚合物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碳酸亚丙酯(PPC)、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生物基多元醇、生物基尼龙、生物基聚乙烯、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生物基聚氨酯、非粮淀粉基塑料、秸秆纤维热塑成型加工、多取代纤维素材料、生物基增塑剂、催化剂等生物基塑料和功能材料及木质复合材料,推进生物基塑料在3D打印、汽车用品、日用塑料、纤维与纺织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加大对非粮作物种植扶持力度,加快制定生物化工和生物质燃料标准体系,形成非粮生物乙醇等生物质燃料的规模化发展。抓好纤维素乙醇、生物航空燃料、生物质制气等生物质能源的示范工程建设,做好技术储备,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乙醇规模达500万吨,生物柴油200万吨。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工程承包、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开展工程项目、工业设计、产品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工艺诊断、技能培训等服务外包,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紧密结合,提高从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生产控制、污染治理、安全环保监测、市场营销、经营核算、项目决策等全过程管理效率。

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完善行业创新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和高端专用化工产品,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突破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极地等新领域勘探开发技术,开发低品位原油资源勘探开发和提高常规及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研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加工性能优良的含氟聚合物、高端硅橡胶和高强高模特种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技术,促进产业化。

突破高效定向催化、先进聚合工艺、材料新型加工和应用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进高性能专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阻燃材料、合成纤维原料的生产示范。

电子化学品重点开发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等的制备技术。

优化现代煤化工关键工艺和流程设计,提高已建示范工程的稳定性,开展低阶煤分质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进一步提升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水煤浆水冷壁气化、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等大型煤气化技术,积极开展催化气化、加氢气化等定向气化和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开发新牌号高性能聚烯烃树脂制备、军用及航空特种燃料生产等延伸产业链技术。

推进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如塑料、纤维、橡胶等)产业链衔接发展,重点突破具有重要下游衍生物应用基础的化工产品。

研发符合我国炼厂特点的国Ⅵ汽柴油完整技术、满足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高端润滑油制备和低碳烯烃生产技术工艺,形成材料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应用配套体系、检测评价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二)研发推广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技术与工艺

围绕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着力发展化工过程强化、催化材料及工程、高端石化产品、原料多元化、绿色制造工艺等成套关键技术。

无机盐行业加快功能化、系列化、精细化、环保化等产品和技术研发。

氯碱行业加强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国产化离子膜、低汞触媒的推广,加快开发无汞触媒和其他无汞工艺,推动烧碱氧阴极技术、催化氧化制氯工艺等先进技术。

纯碱行业加强全流程节能降耗系列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突破重碱湿分解直接制取重质纯碱技术。

硫酸行业加快制酸新技术、硫资源回收新技术、新型催化剂等开发与应用。

农用化学品行业重点发展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高工效省力化农药绿色剂型、关键助剂与应用技术。

橡胶加工行业重点发展乘用子午胎、巨型工程胎、摩托车胎等产品全自动生产装备和技术,绿色轮胎和智能轮胎关键制备技术、高端橡胶制品加工工艺以及废橡胶高效综合利用的绿色环保工艺。

涂(染)料重点开发水性化、高固体份、粉末化以及建筑、汽车、船舶等领域高性能、高附加值和特种功能产品。

胶粘剂重点开发改性型、水基型、热熔型、光固化型、高固含量等新型胶粘剂产品制备技术。

造纸化学品重点研发绿色化制造技术、造纸纤维节约技术、功能性造纸化学品、特种纸专用化学品、现代大型高速纸机化学品应用技术等。

(三)提升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

围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及国计民生重大需求,着力突破高端石化产品成套关键技术。

以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端石化装备为突破口,开发页岩气勘探、气体钻井等技术和装备,极寒地区、沼泽地区使用的特种钻机及小井眼钻机等特种钻机。围绕勘探、生产、加工、储运、服务等环节,发展大型高端化、智能化的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水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系统,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以及海底矿产资源装备的开发。

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大型煤气化、大型费托合成反应器、大型等温变换及浆态床等温甲烷化反应器、低阶煤提质(热解)等成套装备,以及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空分设备、关键泵阀等为重点,推进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

开发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设备、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装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设备。

(四)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行业转型升级和重大工程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着力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重点研制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工程、生物农业、现代煤化工等标准,统筹推进重大专项标准综合体建设;合理制定能耗、排放、健康、质量等限额标准,提高标准水平和行业准入条件,推动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以及资源能源消耗多的落后产品,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研制危险化学品管理、化学品生产、废弃化学品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标准,制定食品添加剂和涂料、胶粘剂、染料等涉及消费品安全领域的标准,推进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与实施,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碳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标准研制,提升油品标准水平,完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体系。强化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研制,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推进绿色化工产业标准体系研究。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团体标准”建设,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适用性强、基本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体系。

(五)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示范建设若干家国家及行业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20年,建成70-80家行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1-2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和一批检测研发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九、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行业。

(一)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行机制,以炼油、石化、化肥、氯碱、纯碱、无机盐、农药、染料、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制修订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

炼油行业加快推广应用催化加氢、低氮燃烧、催化烟气脱硫脱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基础化工大力推进电石渣、碱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电石尾气、黄磷尾气、焦炉气等资源性尾气生产乙二醇、甲醇等化学品的综合利用。加快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甘油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己二腈等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工艺。

农药、染料及中间体等精细化工行业加快推进先进催化技术、溶剂替代技术和定向转化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和工艺技术。

建立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先进技术交流推广,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推广环保、安全替代产品。

到2020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50%。创建50家绿色工业园区,200家绿色示范工厂,500项绿色生产示范工程。

(二)强化污染治理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提升燃油品质。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限时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在原油成品油码头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贯彻落实《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大幅减少石化行业VOCs排放,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基本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监测监控体系。

加大高难度废水治理力度。全面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对氮肥、农药、染料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大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力度,加快解决煤化工、农药、树脂等行业含盐废水的治理及再利用,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含盐废水的治理难题。

加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针对磷石膏、电石渣、碱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以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固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目标,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处理量大、运行稳定、经济可行的综合利用技术,拓宽市场,走多元化综合利用的道路。针对危险废物,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积极采用焚烧、氧化等先进技术进行处理处置,杜绝非法转移。

到2020年,石化行业VOCs排放总量较2014年削减30%以上,低汞触媒替代率达到100%,无汞触媒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

(三)促进节约低碳发展

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完善行业节能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标准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基准作用,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提升企业能效水平。

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煤气化、乙烯裂解炉耐高温辐射涂料、水溶液全循环尿素、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等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以及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高能效等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高效换热器、螺杆膨胀机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等通用节能技术装备。

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进炼油、乙烯、化肥、氯碱等行业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开展石化和化工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统计,对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加强CO2捕集和利用,推广CO2驱油、煤基多联产、CO2合成有机化学品等技术,在陕甘宁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展CO2捕集、驱油与埋存示范项目。

(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和HSE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源头监管,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技术水平。

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技术装备安全保障能力、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及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杜绝违章操作事故发生。

加强仓储物流等危险化学品储运企业的安全监管,认真履行危化品安全监管职责,落实运输资质认可、剧毒化学品准运、运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研发推广危化品运输用GIS、GPS和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危化品运输实时、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全面安全管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五)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深入实施质量兴业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建设先进质量文化。进一步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和方法。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高企业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树立行业质量标杆。强化企业品牌建设,制定和实施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企业内在素质,打造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建立健全行业品牌建设评价机制,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行业整体形象。

(六)规范化工园区建设

按照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原则,加强化工园区建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区域产业布局规划要求,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优化化工园区区域布局。严禁在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建设园区。新设立园区应当符合国家、区域和省市产业布局规划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隔离带,与周边居民区保持足够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强化园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制定颁布化工园区设立、建设和管理条例,规范准入制度,强化安全环保标准。

建立入园项目评估制度,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支持鼓励类项目进入园区,禁止新增限制类项目产能(搬迁改造升级项目除外),落后工艺或落后产品应予以淘汰。建立企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对园区内的企业,督促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规定的项目开展技术改造,限期完成整改,实现产业升级。对无法通过整改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项目或企业依法实施退出。支持园区承接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入园,鼓励当地政府将搬迁企业的环境容量进行等量或减量转移。新建化工企业全部入园,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原则上逐步搬迁入园,早期建成的大型石化基地,应结合历史现状妥善处理,确有搬迁难度的企业应通过周边居民搬迁或环保、安全改造等方式逐步提高安全水平。

控制园区投资强度,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应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要求。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及安全和环保风险防控要求,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及监控、应急系统等配套保障,实现园区物流信息传输一体化、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安全环保应急一体化和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加快园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与应用,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

到2020年,化工园区布局更加合理,集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显著增强,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化工园区。

十、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信息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

(一)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重点研究推广基于生产企业设计、装备设计与改进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的行业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优化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安全、健康、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耗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全行业的质量检测、能源消耗、环保监测等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传统化工产品、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的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促进“数字化企业”建设及智能制造

推动企业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数据信息集成共享,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向智能制造迈进。提升企业过程控制系统效率,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和生产执行系统(MES)的应用与普及,促进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能源平衡、质量管理、物料平衡等方面的平稳运行,实现精细化管理。

深入研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应用进程,实现生产设备与虚拟信息网络的融合,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进一步增强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石油和化工行业现货交易平台等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行业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石油和化工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油气、石化、农化、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行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十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出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开拓一批新兴市场,培育一批“走出去”优势企业,全面提升行业对外开放水平。

(一)加快“走出去”步伐

加强海外油气供应能力建设。深化与俄罗斯油气合作,构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油气合作带。加强南图尔盖盆地、阿克纠宾地区现有项目周边的滚动勘探开发,在哈萨克斯坦建成多个千万吨级油气区。巩固阿姆河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在土库曼斯坦建成海外天然气生产合作基地。以国内市场优势换取中东上游资源权益,扩大合作规模,提高权益产量。积极推动艾哈代布、鲁迈拉、哈法亚等项目快速上产。加大与非洲合作力度,力争获取优质陆上及海洋合作区块和项目,形成风险勘探主力区。平稳推进西非地区油田建设,加快赤道几内亚、加蓬、阿尔及利亚、刚果等项目勘探,加大安哥拉宽扎盆地、西南非海岸盆地的区域研究。稳步推进委内瑞拉重油、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油气等低成本高效开发,加快安哥拉安第斯项目滚动开发进度,积极推动墨西哥湾盆地、巴西Campos、Santos盆地深水盐下构造带研究,加快油田勘探评价及项目实施。坚持资产动态管理和价值管理,不断优化资产组合,形成有序的进出机制,确保海外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海陆能源安全通道。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油气战略运输通道,加强我国与中亚、西亚能源通道建设合作,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扩大中亚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提升中俄油气管道输送能力。确保中亚等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营,加快建立跨国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行机制,确保油气运输安全。

推进“一带一路”石化全产业链合作。发挥中国在炼油领域的比较优势,做实东盟、扩展中东、推动中亚/俄罗斯的炼油产能合作布局。充分利用境外轻烃资源,发展境外烯烃业务。在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发挥其资源优势生产甲醇及下游产品。有序推进煤制气、煤制油等煤炭加工转化领域合作,推动我国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走出去。推进橡胶、磷、钾、硼、化肥、农药、染料、氯碱等传统优势产业与具有资源优势或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产能合作。围绕龙头项目,结合纺织、建材等下游产业转移配套需求,重点规划建设若干海外石化/化工产业园区,推动上下游一体化的链条式转移、集约式发展。

深化工程、技术和装备合作。巩固拓展中东、中亚、非洲等传统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市场。积极参与沙特、印度、俄罗斯、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伊拉克、伊朗和越南等国的炼化产能扩建和油品升级改造项目。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储运、港口、电力、路桥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市场。建立示范工程,树立中国品牌,打造EPC总承包的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我国标准国际化,带动装备出口。

(二)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

稳定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进口,提高市场保障能力。引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大规模天然气运输、特种材料和特种纤维生产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巩固扩大氮肥、磷肥、无机盐、纯碱、农药、染料、橡胶、轮胎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建立境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把出口产品价值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实现从资源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向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出口转变。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东南亚、印度、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主动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安排,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系统,维护产业安全。有序推进油气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与发展,加快油气现货、期货贸易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促进能源资源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影响力。

(三)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引进外商投资和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继续发挥外资在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鼓励外资投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与医药、高端化工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中外企业合资合作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合资合作。

(四)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发挥骨干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推进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和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炼化装置、现代煤化工建设等业务。

十二、营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积极推进油气行业监管体制、危险化学品监管体制、油气价格机制以及行业准入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行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建立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以建立完善开放的现代油气市场体系为目标,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前提,深化石油和天然气体制改革,放宽准入,促进油气市场主体多元化,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和天然气管道、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赋予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进口原油资质和使用权,放宽对出口产品品种的限制,进一步深化国内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提高政府油气行业监管水平。

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统一与协调,整合行政、社会、科研以及企业等资源,设立统一、高效、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和专家队伍,搭建统一的危险化学品信息申报、统计、评估、监测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体系,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使用等环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克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痼疾,提高危险化学品管理水平和效能。

(二)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政策

围绕提高国家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油气勘探开发政策,建立勘探开发风险基金,支持企业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通过财税扶持政策,支持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边际油气田有效开发,鼓励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以及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推进成品油消费税等税收改革并加强征管,制定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外贸政策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修订完善天然气利用政策,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技、节能环保、税收、金融等领域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企业科技研发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行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全面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使创新组织和创新人才都能获得成果收益。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薄弱环节,建立由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共同组成的产业化基金和孵化基金,对已经进入中试的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成“最后一公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银行,推进产权交易,切实保护发明创造。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国内石油和化工产品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环保技术研发给予支持。参照重大装备“首台套”政策,制定化工新材料应用扶持政策,对化工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给予重点支持。

(三)加强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进一步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守法意识和行为自律,建立规范有序、稳定透明的市场秩序,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推动修订《矿产资源法》及其相关条例,制定《石油和天然气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国家工商管理条例要求,合法合规经营,诚实守信经营,有序开展竞争,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牢固树立安全环保的红线意识、底线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和HSE等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内部制度体系,确保能耗和污染物排放100%达标,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环保事故。

健全行业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企业能耗、排污情况和安全生产的抽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节能环保政策、标准的行为给予严惩。通过严格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企业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使技术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实现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石化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和地方协会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有效沟通与协调的桥梁,在反映企业诉求、参与行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行业协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快自身改革,着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服务、组织、协调、引导等作用。一是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石油数据中心和化工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发现行业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诉求。二是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业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政策建议与意见,助推行业转型发展和重大改革。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协调、管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组织企业构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行业科技奖励,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信息咨询服务。四是加强质量标准化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开展质量信誉承诺和QC小组活动,开展品牌建设活动,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咨询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五是加强国际交流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搭建桥梁。

(五)提升全员综合素质

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强化监督约束,强化职业操守,建立企业资信、企业竞争力、社会满意度等评价机制,促进行业安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组织制定、修订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标准,宣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编写培训教材,做好职业健康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职业技能。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标准,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现代专业、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企业家队伍,为推动我国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