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探讨

2016-03-14 02:11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文化

□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探讨

□范子哲(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研究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成果,发现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理念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的误区,期望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在学校实施体育课程,但自1985年我国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制度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各项身体素质令人堪忧。社会各方对此尤为关注。为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水平,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针对体育健康课程、体育设施建设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改革。时至今日,学校体育工作更加规范,体育设施更加齐全,公共体育课形式更加多样合理。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在逐年下降,值得我国教育相关部门与学者反思。我国各高校是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国家人才战略的发展方向。高校课程的传授是培养高校学生的最主要手段,此阶段是学生人格与终身体育方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否改善学生健康水平并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将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产生重大的影响。

1、在高校中逐步建立“健康第一”思想

1.1、健康的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而身体健康是获得开朗的性格、良好社会适应、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良好途径。运动是获得身体健康的最直接最科学的方式。在高校中推进运动健康的文化氛围建设是当代大学生获得运动健康的有力手段。

1.2、运动对健康的效应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骨骼肌肉的机能,同时可促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泌尿、生殖、淋巴系统的健康。运动可以发展智力、改善情绪、完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又可以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而高校建立“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运动应用于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1.3、“健康第一”思想缺失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将“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尽管十几年来公共体育课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学生体质连年不断地下降仍让我们费解。“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否符合当代公共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值得深思。

尽管大学生体质连续多年的下降存在诸多因素,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过于宽泛的概念导致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对于正值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健康显然还未能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亦会弱化。因此,“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概括性太强,但针对性不足,无法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给予明确的指导方向。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课程质量无规范要求,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对学生体质的考核只注重短期的效益,而缺乏长期的效果评定。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宽泛空洞的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强、操作性佳的措施性指导思想。这既是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2、教学实施应以兴趣教学思想为主

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于1972年发布《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一文,在学校体育发展,社会体育的推进,体育相关制度的完善,体育经费的来源与利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运用等多方面提出了发展国民健康体质水平的各项实施方案。自此,日本全国上下体育项目俱乐部百花齐放,职业体育与大众健身的发展不断深入。相关职能部门对举办赛事和活动的俱乐部和协会组织加以奖励,大力推动体育指导培训机构与学校体育的建设。风靡日本全国的兴趣体育观念亦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根据自身条件,任何人在其人生的每个时期都应当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兴趣入手对学生的引导将起到较好作用。任何一项事物,只有主体产生兴趣,对其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味地被动接受与主动的了解学习效果亦会相差甚远。作为高校,原则上应该成为各项教学的高级阶段,但由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本应该在中小学完成的体育基本技能学习、增强体质的任务、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的培养,不得不来到大学才开始进行。但是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使大部分同学上体育课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这样的教学远离了体育本身的核心价值。兴趣在教学中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途径。体育教学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就会使每一个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渴望探索的火花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体育兴趣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对体育习惯和态度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体育习惯和体育态度,稳定性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接触一项运动时情绪高涨,而后如果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会感觉乏味而失去兴趣,最终不在参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强调兴趣而使运动项目本身过于娱乐化,忽视学生体育技能、体育习惯、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将使的其改革事倍功半。

3、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

1972年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提出了“生涯体育”的概念,指出,体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人的青少年时代,而应该把体育运动贯穿人的一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终身体育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自然体育观念和博爱主义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在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的巴切尔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相关思想。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终身体育逐渐被各国体育教育界接受和应用。而是否能在高校甚至整个教育系统中真正实施“终身体育”的思想,对21世纪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获得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并把这种获得性运动体验带入今后的生活,成为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和方式,即所谓的终身体育。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修完体育课以后就不再参与体育活动。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体育认识存在的误区使得很多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而解决的方法首先是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其次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再次是课堂与课外的融合。

4、引导正确体育文化的传播

4.1、体育文化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关于体育的起源:劳动说、军事说、宗教说等理论的争辩和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体育文化的理论框架。不同学者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苏联学者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全面发展人民身体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运动技能与创造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视为身体文化或体育文化。日本学者认为:以身体作为媒介体或者以身体活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总称叫做体育文化。同时还将体育文化分类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教育、健康科学、运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具体现状对体育文化做出以下总结: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综合以上学者观点,体育文化应包括体育物质条件、体育理想、体育制度、体育道德、体育价值、体育情感、体育认知。而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必须以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导向,健全建立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方能使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对当代大学生起到积极地作用。

4.2、中西体育文化区别

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各国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机构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反映出的体育行为亦有所不同。体育行为反映出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因此体育文化有民族性的特点;而因历史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的影响,体育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同时由于以上特点衍生出体育文化社会性、差异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当今较为认同的体育文化划分为以中国、印度为主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体育文化。而当今因众多国际流行的西方体育项目的盛行,致使我国重理性人文教养、重伦理道德至上、重和谐天人合一的体育文化被遏制。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能确定七自身的优劣,应取长补短,应用于当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4.3、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校园文化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学风校风,以及学校的整体面貌。更能影响一所学校未来的发展。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落脚点。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体育意识的、体育精神的形成,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同时在运动和比赛中不断地加强了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当今高校校园体育形式多样,但公共体育课质量不佳。应配合体育社团、课余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等形式传播体育文化,建立通畅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单一的体育课已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文化传播的要求。

5、小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级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而高校体育发展的思想是否正确,理念是否符合实际决定着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新的时期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对我国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兴趣教学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以及体育文化传播议题的产生和讨论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见证,虽未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亦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

[1]张铁雄.体育群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互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额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3]教育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卫[2005]3号)[EB/OL].http://baike.baidu.co m,2005(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EB/OL].http://www.moe.edu.cn,2007(0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象的质疑与求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7]赖天德.试论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1993 (2).

[8]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上)[J].中国学校体育,1998(1).

[9]周登高,尹钊.试析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 1998(3).

[10]武博文.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新疆大学学报,2000(3).

G807

A

1006-8902-(2016)-11-HX

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状况动态分析与体育实验教学干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项目编号:FS-2013-3,项目负责人:范子哲。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