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措施

2016-03-14 01:18:36虎尊鹏张选碧
环境科学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昭通生态环境问题

钟 龙,虎尊鹏,张选碧

(1.昭通市环境监测站,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市环境保护局,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措施

钟龙1,虎尊鹏2,张选碧2

(1.昭通市环境监测站,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市环境保护局,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阐述了昭通市生态环境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昭通市完成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规划与考核,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现状;完成工作;问题;对策;昭通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按照“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的发展原则,深入实施了“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着力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草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通过努力,环境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环境质量有了一定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1昭通生态环境现状

1.1生态植被

昭通森林植被经历了破坏、恢复和发展三个阶段,2000—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来,昭通市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累计造林达26.02万hm2(390.3万亩),实施森林资源管护达75.39万hm2(113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6%,有林地覆盖率达27.55%,活立木蓄积量达3593万m3。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20.93万hm2(181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0.44%。

1.2水资源环境

昭通境内有大小河流393条,1998—2012年,全市降水量总体上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河川年径流量为111亿m3,比1998年之前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13.2%,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403m3。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受高原季风气候、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水富、昭阳、鲁甸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442m3、648m3、1020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2000m3的缺水警戒线。

1.3地表水和饮用水

据监测[1],近10年全市地表水以Ⅱ类水质为主,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良好状态;饮用水源的总体水质变化趋势不明显,水质状况总体为良好。2012年,全市1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Ⅱ类水体占60.5%,Ⅲ类水体占20.9%,Ⅳ类水体占14%,Ⅴ类水体占4.6%。金沙江昭通段水质监测,巧家蒙姑省控入境断面水质为良好,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水富三块石国控出境断面水质为优,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1.4生物多样性

昭通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个、市级8个、县级1个。保护区面积1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7%。6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5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达到“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要求。

1.5土地资源

全市有耕地面积61.69万hm2(925.41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27.49%,人均耕地面积0.107hm2(1.6亩),其中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4.51%;25°以上的坡地、梯地、“望天田”21.93万hm2(32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以上。总体上看,昭通市97%是高山、二半山地,坝区面积仅占2.67%。山地多,坝区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开发整理难度大,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

2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完成工作

2.1加强生态环保基础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先后争取国家12924万元资金,建成6个县垃圾处理场、3个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以及昭通市医疗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争取各级环保专项资金800多万元,实施昭通渔洞水库库区集镇垃圾填埋场等11个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项目资金加强渔洞水库径流区污染治理,建成5个年平均处理627t的集镇垃圾简易填埋场。截至2012年末,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5%左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70%。同时,全面推进各行业减排,大力削减化学耗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管理,顺利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2.2加强生态环保治理工作

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十一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3km2。其中,“长治”工程和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完成治理面积531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积极抓好林业发展工作。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开展生态治理和保护,完成人工造林20.67万hm2(310.08万亩),封山育林15.70万hm2(235.51万亩),重点森林管护112.73万hm2(1691万亩),义务植树1100万株,退耕还林9.22万hm2(138.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涉林项目1.02万hm2(15.29万亩)。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全市23个乡镇被省政府表彰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15个行政村被市政府表彰命名为“昭通市市级生态村”。努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以来,争取环保专项资金1134万元,对13个村庄环境实施综合整治,较好地解决了村庄的突出环境问题。

2.3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治理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组织实施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测土配方工程、草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农村沼气建设和保护性耕作示范等工程,强化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保护濒危生物资源,防治面源污染、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大力开发和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清洁示范村,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在11个县区建立监测点,建立高效、快速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产地污染事故处理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组织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强化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控制外来入侵生物扩散和蔓延。

2.4加强生态环保其他工作

完成区域主体功能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昭通市环境总体规划》、《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10余个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省级技术审查;11县区特殊生态功能区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昭通横江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建设两个项目进入了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目录。《昭通市省级生态市建设规划》、《昭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昭通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已编制完成,着手实施。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区域内投资项目实行全程监管。对已建成项目,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跟踪检查,凡排放不达标的,限期改正;对擅自突破规划、更改建设内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严肃处理并限期整改;对新报项目,突出环境影响评价,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规划条件。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执法监察通报制度,强化环境监管职能,严格环境执法程序,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建立环境执法责任制,全面开展环境执法检查,依法处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格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2007年以来,全市认真实施以“七彩云南·秀美昭通”为主题的专项行动,较好完成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3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大

昭通自然生态植被质量低、生态功能弱,境内山高坡陡、群众生存环境恶劣,在一些县区陡坡耕作和过度垦殖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退耕还林等相对难度大,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而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还十分滞后,加快发展、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大。

3.2各项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建立

全市境内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3座巨型水电站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长江下游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屏障。为支持电站建设,昭通市无论从土地、移民还是生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及支持库区发展方面未得到下游受益地区的补偿和上级明确的政策支持。尽管昭通市多年来向上级部门进行了呼吁,但迄今为止,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建立。

3.3全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47.1%和15.1%,人均耕地面积仅0.107hm2(1.6亩),且90%以上是山坡地,土壤瘠薄,干旱、冰雪、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3.4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指标。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活动范围减小,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发生了变化。部分纯本地树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3.5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忽视

传统生态农业被现代化农业逐步打破,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未完全建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施用、畜禽和水产养殖、秸杆焚烧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养殖业为例,绝大多数养殖场排出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

3.6资源过度开发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矿藏资源的开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在汛期强降雨时段形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一些企业在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污染了周边环境,占用了土地,影响了自然景观,成为污染源。造成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认为GDP高低是他们的责任,而COD指标是环保部门的事。因此,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市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三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功能的退化。四是在城市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仍是薄弱环节。在农村80%的小城镇及乡村缺乏总体规划,相当一部分村镇工业、居住、文教区混杂。有的规划没有考虑环保内容,缺乏环保工作机构和相应的环保基础设施,没有人员和法规保障,致使农村集镇垃圾、污水随处倾倒,环境污染严重。五是环保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4.1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媒体宣传和在公共场所增加宣传设施等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深入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市情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的环境忧患意识,提高教育效果。宣传一批环保先进典型,表彰奖励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揭露和曝光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4.2抓紧落实生态市建设整体规划

要把生态理念融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过程,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人口数量、资源存量、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为依据,统筹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的近期与长远目标,找准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确定生态发展的步骤、速度等,编制好城乡一体的生态市建设的整体规划,绘就生态城市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生态产业和小城镇生态建设规划,通过生态市规划引领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3切实加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由各级政府管理、不同级别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饮水水源地、涵养林、湿地、鸟类等生态保护功能区,使受保护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逐步达到省级生态市的考核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管理、保护与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队伍与当地群众共管互利的长效管理机制;抓紧落实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功能区划、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等保护措施和要求,逐步规范和加强昭通生态保护工作;在生态功能区内,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组织重建与恢复,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4.4重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管理资源的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规划,加大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防止开采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土地资源开发要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

4.5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下大力气解决危害全市人民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要把水污染治理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重点污染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二是城市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污水管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向河道排污的问题。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大对大中型沼气池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和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同时制订畜牧养殖小区排污处理办法,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使用量。

4.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认真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提高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水平,工业园区应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同时要制定昭通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目标、政策和措施,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对环保骨干企业,在立项、征用土地、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4.7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确定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责任追究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三是要完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村及乡(镇)的创建工作要改变“多头创建”,要整合创建指标,资金统一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四是要完善并落实奖惩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绿色考核体制,把政绩考核与生态考核、奖惩制度有效结合起来,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昭通市环境监测站.昭通市环境监测年鉴[R].2012.

[2]昭通市年鉴编辑委员会.昭通年鉴[R].2014:261.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Zhaotong

ZHONG Long1, MAO Zun-peng2, ZHANG Xuan-bi2

(1.Zhaoto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Zhaotong Yunnan 657000 ,China)

Abstract:Zhaotong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north gate of Yunnan and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Zhaotong.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put forward ab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protecting in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Zhaotong

收稿日期:2015-09-08

作者简介:钟龙(1976-),昭通市环境监测站工作,工程师,学科领域:环境监测、环境宣教。所获主要科技奖励:《昭通市型煤固硫脱硫研究》获昭通市生态经济学会论文评选三等奖;连续4年被昭通市科学技术协会表彰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社会兼职: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昭通片区负责人,昭通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昭通市候鸟研究会副会长,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兼项目干事,昭通市资源环境保护学会副会长。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16)02-0012-04

猜你喜欢
昭通生态环境问题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9:59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6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