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及其防治
潘新环
近来年,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成为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露地黄瓜7—8月多雨季节发病较重,温室大棚栽培黄瓜以春末夏初发病重。同时,由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类似黄瓜霜霉病,所以防治上易混淆,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应注意识别与防治。
一是症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瓜条和茎蔓。幼苗期发病,在子叶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凹陷病斑,微带黄褐色,后变褐干枯;真叶被害,初为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发展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粘液,即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膜,或白色粉末状。病斑后期易开裂穿孔(霜霉病后期一般不会穿孔)。瓜条、叶柄及茎蔓上的病斑也为水浸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潮湿时瓜条上的病斑可产生菌脓,病斑可向瓜条内部扩展到种子。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霜霉病一般无臭味)。
二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出苗后子叶发病,在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是湿度,露地黄瓜5—6月份雨后发病重,保护地黄瓜在低温、高湿、重茬地温室、大棚发生严重,尤其是黄瓜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病害发生也严重。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浇水量过大、保护地通风不良、湿度大也有利于发病。
三是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1号、津研4号等。2、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2—4小时,再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或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2小时洗净晾干后播种。3、栽培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年以上;用无病土育苗;保护地加强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低湿度。每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圈肥5000—7500千克,磷钾肥25—30千克作基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施一些鸡粪、大粪干、草木灰等。结瓜期分3—4次追施速效氮肥和追施叶面肥。温室大棚栽培黄瓜还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栽培方式应采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保护根系;及时绑蔓或吊秧,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带出田外或温室大棚外集中处理;适当控制浇水,露地黄瓜应及时中耕,搞好雨后排水,减少田间相对湿度。3、生态防治大棚黄瓜围绕以控制温度、降低湿度为中心进行生态防治。要求黄瓜叶面不结露或结露时间缩短。所以大棚应选无滴膜扣棚。上午日出后拉开草苫,使棚室温度尽快升至25—30℃,最高不超过33℃,然后,通风降温散湿。使相对湿度降到75%左右。如果早晨棚室温度不太低、相对湿度又较大,可先行短时间通风降湿,再封闭棚室升温。下午温度降至25—20℃,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傍晚20℃左右封闭棚室。盖草苫之前根据温度、相对湿度情况,亦可再次适当通风散湿。夜间最低温度可降至15—12℃(上半夜20—15℃,下半夜15—12℃)。如夜间棚室外最低气温达12℃以上,可整夜通风,以降低棚室内湿度。如果遇到连阴天气,也要抓住机会,在中午温度稍高时进行通风。浇水和喷洒农药(喷雾)都应选择晴天上午封闭棚室进行,并使温度尽快升至35—40℃,闷棚1小时后缓慢放风散湿,如果达不到这一温度,也要在温度高点时通风散湿,晚上也要适当放风降湿。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和喷洒药液。浇水应采用膜下浇暗水技术,浇小水,降低湿度,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以控制病害。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用药防治可减轻危害。常用药剂有3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DTM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200ppm喷施等。7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喷药前,对中心病株要先摘除病叶病瓜后再喷。
另外,如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混合发生,或两种病害确实无法区别,采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丰护安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施药间隔5—7天,喷洒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厅机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