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IDG资本
你必须知道的股权激励矛盾点
文丨IDG资本
股权激励所带来的“好处”很难被衡量,而它一旦产生“副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件花了钱还不讨好的事了。
股权激励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九项。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留住核心人才,推出的长期激励机制。事实上现在的股权激励不仅是对员工的激励,还包括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投资者等。
不要从公司目前情况去看觉得太少了,一点激励效果也没有。将来5%变成几千万人民币,甚至上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当时给多了。
股权激励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种,持有股权。即把公司在工商局注册的部分给出去。持有股权又有两种方式,直接给到激励的对象,或是间接持股,放在一个壳里面。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在工商局查到,这是完整意义上的股权。
第二种,虚拟股权。虚拟股权实际上不是股权,而是股权的某一种权利,比如在年底时享有分红权。基本上虚拟股权只享有分红权,而且工商局也不认可股东身份。
第三种,期权。期权又叫“认股权”,当你拥有这个权利的时候并未拥有任何股份,只是在某些条件达成情况下,有权以某一价格购买某一上限的股份。
期权激励可以是目标对人,也可以是目标对全员的激励。
——目标对人的股权激励:激励对象需要年度界定、考核结果均达到合格以上。比如总共将10个人列为股权激励的对象,纳入这个计划。只要任何一个人达到考核的要求,就可以获得股权激励行权的机会。
——目标对全员的股权激励:比如目标是营业额达到1亿人民币,激励对象是全员。要么目标达成,大家都有行权的机会,要不然大家都没有。
期权里还涉及认股时确定价格的问题。在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价格的区别特别大。
第四种,“虚拟股权+期权”的组合。因为纯期权的话,高管都不相信将来会给他们实现,没有信心。所以这样的组合是通过虚拟股权的分红权,在经济利益上有保障,同时加一点期权进去,这样有对未来“面包”的期望。
第一种是直接出资。既然你要取得股权,无论是持有股权也好,或者是将来的期权也好,都必须要花钱。
第二种,借款人。这种创业公司会经常碰到,作为激励对象来说,想要股权,但手头钱不充裕,所以就有一种借款的形式,比如去银行用股权做质押,融资担保。
注意!如果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明确,不得为股权激励对象提供贷款或者任何财务资助。但如果是普通公司,无论是公司借款、原有股东借款,或者是银行融资,都可以。现在有专门的机构,给你做股权激励配套计划。
第三种,无需出资。其实就是老股东送,不用本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股权激励的比例降低,比如本来给1%的,现在减半为0.5%。
一种是直接持股。公司把工商局登记的股份,分给股权激励对象。这些股东是享有完整的10项权利的。如果这些持有股份的员工要走,就会发生股权变化。
如果正好赶上公司要上市的时候,就需要重新修改申报材料上报,公司会受到影响。上市以后,二级市场上过于频繁的减持,对整个公司的形象也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引起股价下跌。直接持股对员工来说比较好,但对公司来说还是要慎重。
除了直接持股,还有间接持股的方式。
间接持股是把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拿出来,装到一个壳里面,基本上用的是有限合伙。老板和高管担任股东,其他作为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的控制权还是在老板手里。但有限合伙有50人的上限,而且会产生两个税费。
现在间接持股除了有限合伙、股东合伙和有限公司以外,又衍化出了其他三种形式,信托、资管和基金。在市场上,间接持股比较多。
上市的情况很容易退出,到二级市场减持就可以了。但非上市的情况下,退出就有好几种方式。
首先,设定退出的条件和比例。公司可以设定目标条件和比例。在目标达成情况下,允许3%或者4%的退出。
非上市公司一般是原股东回购,自己交易比较难。公司也可以设定在目标达不到的情况下,按照每年10%的回报率,股东无条件回购。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制退出。股权激励对象如果违反公司纪律,比如泄露商业秘密,可以强制让其退出。
注意!回赎权是针对持有股的。如果持有期限不满,或者出现了重大违反法律、公司纪律的行为,虚拟股将被没收。如果虚拟股份没有进行任何登记,就直接没收的,可以去法院通过司法途径确认应该拥有这些权利。
三类企业是比较适合的。
身处竞争性行业有必要做,如果企业本身处于垄断地位,那就没有必要做股权激励了,效果也不明显。
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如果企业成立时间比较久,处于稳定期,没有大的改变,也没有必要做激励。
产权明晰的企业。如果产权不清晰,会导致股权结构变化以后出现很多纠纷。一般来说,计划挂牌或者股改的公司,股权结构是清楚的,比较适合做股权激励项目。
第一种,定岗。按照岗位来,高管或者技术人员,甚至全员。但全员的坏处也比较多,因为普通员工的变化比较大,激励作用不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公司人员不是特别多,基本上都是技术人员,就要好好考虑。
第二种,定员。比如设定只要工作三年以上的,或者三年以上考核合格的,就属于定员的范围。
第三种,投资者。比如,达到某些条件的话,投资人占的股份可以再增加、价格可以降低,可以有行权的机会。这种方式也可以用来“激励”行业合作者,实际上还是拿股权置换。
注意!一般非上市公司可以随便定激励对象,但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当中就有对象的要求,一般是董事、监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公司认为应该激励的其他员工,除了两类人员:独立董事和有污点记录的人员。
宣讲。怎么样让股权激励能够最大化、让员工相信,少不了宣讲。
宣讲之后做调查。首先要让员工了解,这个尽职调整是针对企业本身。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看有没有做股权激励的必要,以及如果要做,多少比例合适,哪些人员合适。
访谈调研,对可能要成为股权激励对象的人员,了解他的想法。激励了小部分人,打击了大部分人,这样的股权激励计划是不可取的。
制定完善的制度。股权激励在很多情况下是要考核的,前提是要有制度,所以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做完之后,如果发现公司确实不需要做股权激励,那就不做了,或者今年不适合,过两年再做。
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只能是根据经验来。
一般认为不要超过总股本的10%~15%,毕竟很多公司要引进风投,合伙团队也要占股。将来如果不够,还可以定增,再增加股本。并且每个激励对象最好不要超过总股本的1%,以避免个人持有过多股份。上市公司有严格的上限规定,总的不能超过10%,个人超过1%要获得股东大会的特别批准。
在收益方面,激励带来的收益增加部分,最好不要超过员工个人年收益的30%。因为如果这部分红利比他原来的薪水高很多倍,等激励计划一结束,这个人还有什么动力去做事情呢?
事实上股权激励是一个体系,从一开始调查到完善制度,期间可能还要做调整和修改。有的计划从始至终员工都没有受益,这种就是失败案例。关于股权激励计划的终点,至少要有一个机制,在过程中去考核员工是否能达到,或者能否强制退出。另外,还要考虑突发状况、上市准备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