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摘 要:布依族“斗弹达吟”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也是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传播与发展道路是值得深讨的研究话题。通过走访、资料收集并基于客观实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普安郎寨乡的布依族“斗弹达吟”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概述以及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初步提出几条关于布依族“斗弹达吟”的发展道路的论述。
关键字:布依族;斗弹达吟;小打音乐;发展道路
布依族“斗弹达吟”是流传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少数民族器乐合奏乐种,也俗称小打音乐。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官方的文件以及学者的著作称:“斗弹达吟”是自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民族韵味;据有关学者在著作中提到“斗弹达吟”在历史上是内地的丝竹乐,随着族群的迁徙以及同省际民间文化交流,形成了这种拥有中原文化的丝竹音乐;也有学者根据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客观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推出“斗弹达吟”的源头极可能是两广粤语区的“广州八音”等等,(孙婕,2014年8月,贵州布依族小打音乐源流略论)各学术界学者对“斗弹达吟”的历史各持不同观点。 “斗弹达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艺术发展空间,跟随时代的发展,创造“斗弹达吟”在布依族民族文化历史上的再次创新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学术界对“斗弹达吟”的历史源流、组成结构、文化探究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探究如何为其传承与发展制定一套发展道路这方面至今未能提出比较完善的方法。在缺乏历史文献的条件下,笔者通过对“斗弹达吟”的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学术界对同为布依族艺术瑰宝的八音坐唱的发展道路的探究和笔者所学专业知识积累,尝试对布依族“斗弹达吟”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取得较为客观的答案。
一、“斗弹达吟”的发展现状
由于“斗弹达吟”传入普安布依族聚集的地方郎寨乡后,经历代布依族民间乐师的不断总结、完善、发展,形成今天这种由缺箫(有缺口)、胡琴(由牛、羊加工而成)、月琴、响(瓷)碗、木叶等乐器演奏的民间合奏器乐。“斗弹达吟”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集会等民俗活动,都少不了“斗弹达吟”的现场演奏助兴。然而“斗弹达吟”并不仅是人民闲暇时的娱乐消遣,更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上世纪80年代,布依族“斗弹达吟”被挖掘出来走上舞台,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调研团队不断来到这进行采访研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亲自走访和文献资料收集,初步提出以下两点基本发展现状。
(一)传承现状
由于布衣族人民喜欢水,所以通常会选择居住在深山里,且地理位置相对低洼的地方,因此村寨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与外界接触甚少,由此过着悠闲、宁静、舒适的生活。“斗弹达吟”的传承则主要由5个具有很高造诣的艺人组成的一个11人乐队和11个正在培养为传承人的孩童来传承。乐队的组成其中有1位是小学声乐教师,其余皆为当地农民。农闲时,乐队成员们会组织在一起自娱自乐,为了消除劳累,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正在培养的传承人均为当地农民的小孩,年龄主要集中在3-10岁左右,由于“斗弹达吟”没有文字符号的记载,由老艺人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学习方式是靠听录音,难度系数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孩子们具有极高的器乐天赋并对本民族器乐具有浓烈兴趣,这样才能持之以恒,把本民族器乐发扬光大。
据已退休的村干部说:前年(2013年)有在当地学校开设课程学习,由老艺人负责教授,由民族事务局拨了2万元人民币,但就仅开了一年,其后不再有关于学校开课教授的消息。
(二)乐器组成及演奏
“斗弹达吟”演奏器材的制作材料均选择当地的动、植物材质,如牛角、马尾、兽,皮、竹木等,工艺上则全部是当地老艺人们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乐器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每一种演奏乐器都具有与其相关的传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演出的基本形式是前排坐着,后排站着,是传统的演奏形式,主要缺点就是演奏不灵活。在演奏形式多样的今天,活力甚缺,缺少吸引观众眼球的动态美。对于观众来说,演奏形式在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表演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赋予“斗弹达吟”新的生命力,推陈出新,在老辈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
二、制约“斗弹达吟”发展的因素
由于没有文字,没有乐谱,是纯器乐的演奏形式,所以流传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斗弹达吟”受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由此,布依族“斗弹达吟”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到制约它传承与发展的因素,再尝试对症下药,才能制定出一套关于“斗弹达吟”发展道路的策略。笔者通过学术界已有的论点,再结合田野调查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以下几点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内部因素:
由于制约“斗弹达吟”的因素繁杂多样,系统来说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笔者从“斗弹达吟”的传承与地理环境两方面,来简述制约“斗弹达吟”的内部因素。
1.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缺乏重视,这是导致没有走出去的最根本原因。当笔者调研团队进入到村寨,受到一位青年男子的热情接待,据了解,他是其传承人之一的儿子。询问了一些关于“斗弹达吟”的相关问题,他的回答不出预料,他对“斗弹达吟”不了解,只是看老人们弹奏,而自己不会,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更别提是研究,毕竟要去挣钱养家,整天学习演奏,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他们也是缺乏了解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青少年常年在外求学,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没有解决生存的问题之前,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习这些所谓的民族文化更甚去研究。
2.缺乏创新,没有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导致流行元素将它的魅力覆盖。据了解,“斗弹达吟”还沿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乐曲曲目,没有进行改动和创新,只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加入了少许的布依族语言,更没有创作出任何曲目,然而传承方式主要靠听录音,没有文字符号的记载,导致“斗弹达吟”曲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3.地理位置相对闭塞。 “斗弹达吟”走出去的机会不多,了解的人不多,研究者调研难度系数大。受布依族人民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较大,不懂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宝贵财富。没有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将“斗弹达吟”进行发扬光大。
(二)外部因素:
由于前面已论述了制约“斗弹达吟”发展的内部因素,接下来笔者从外来文化的入侵、典型的社会因素和政府等三方面来简述了制约“斗弹达吟”的外部因素。
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受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民族器乐的魅力在人们心中受到制约。笔者在跟老艺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外来文化对本民族器乐的影响巨大,青少年外出学习,布依青年外出务工,他们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热爱程度和认同感逐渐降低。更啼笑皆非的是他们把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斗弹达吟”乐器分别戏称为“乱弹琴”(月琴)、“要饭的”(响碗)、“胡扯”(胡琴)、“出气筒”(缺萧)、“吹牛皮”(吹木叶),导致这一民间乐种正面临无人继承的危险。再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青少年对流行乐爱不释手,追求日新月异,对于民族器乐存在着无法产生共鸣的状况。
2.社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高。音乐界都在走流行路线,只是偶尔一些作音乐的出来创作,把传统民谣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崇尚“非主流”路线。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甚至受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对这种传统音乐,也只不过是“眼球运动”,存在看不懂,听不懂,不是不喜爱,是根本无法读懂它,无法与它进行对话,并无法将其文化意义深入挖掘以至于更好的传承发展,反而流行音乐更容易懂,表达情感更直接。
3.机遇受限。同属于民间古典而高雅的原生态艺术,八音坐唱被邀请到国外演出,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也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而“斗弹达吟”则没有遇到被邀请到其他多个省甚至是国外演出的机会,如果能被邀请到国际上演出,那知名度及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成为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谈资将是指日可待。
4.政府重视程度低。一个民族文化对当地是否具有影响力,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系到该地区民族文化在外知名度的首要原因。有人曾说:“一个地方的发展,不在于是否有好的资源,更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领导!”“斗弹达吟“至今没有走出去,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浅谈“斗弹达吟”传承发展道路的实际操作策略
通过以上对制约“斗弹达吟”传承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必须赋予“斗弹达吟”新的生命力,推陈出新,在老辈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笔者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累并借鉴学术界对同为布依族瑰宝的八音坐唱制定的发展策略,尝试对“斗弹达吟”的传承与发展制定一套发展策略,以下是笔者结合郎寨布依族村寨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几个策略。
(一)丰富“斗弹达吟”的内容及演奏形式
将“斗弹达吟”与布依族语言、传说相结合,丰富内容及演奏形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层次上的需求不断提高,享受的是“眼球经济”带来的愉悦,如果只是单纯的演奏,对观众没有特别的吸引力。然而,在当今社会上,会乐器的人才大有人在,跟随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演奏技巧远远不及专业乐器爱好者,各类音乐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这雷同率极高的今天,做出些新鲜有意思的音乐很不容易。比如,荷兰的《大河之舞》,能够走向国际,风靡全球,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精炼的舞蹈团队和拥有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加入当地的民族元素,进行不断创新。所以,加入民族元素是“斗弹达吟”走向大众化甚至是国际化必不可缺的方式之一。
(二)将“斗弹达吟”的传承发展符号化
将世代流传的“斗弹达吟”曲目用符号的形式记载下来,由于布依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符号,所以得延用其他民族的文字符号,为了便于本民族人民学习、科研人员的研究等等,采用器乐专业乐谱及其文字符号来记载较为妥善。并通过发掘、整理、出版乐谱书籍,为后人留下学习研究的依据,也供有关民族音乐爱好者学习与研究,同时也为“斗弹达吟”的传承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文字记载。未来的传承人不仅仅只有依靠听录音来学习并传承“斗弹达吟”,也可以通过去学习文字符号的形式来学习并更好的传承它,去学校学习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来发展“斗弹达吟”,为“斗弹达吟”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老师指导创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邀请专业的“斗弹达吟”音乐老师来指导创作,并组建对“斗弹达吟”古乐进行开发研究的团队,让既对古乐热心又懂古乐的人员、专家,有重点的进行探索,并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使“斗弹达吟”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健康的发展。根据人们对音乐的类型喜好,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民族音乐。让“斗弹达吟”与戏曲、京剧以及当今流行元素结合,创作让人眼前一亮的音乐。然而,当今许多音乐人,都在不断创新,把不同种类的音乐进行结合创新,创作另一种新鲜的音乐,获得大众的喜爱。在《中国好声音》和《蒙面歌王》等等有关音乐的节目中,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把不同种类的音乐结合起来,尤其是民俗音乐的融合与杂交,获得音乐导师和听众的喜爱及认可。当然,想要创作,必须有专业的音乐指导老师来指导创作,毕竟在思维和专业上存在一定的前沿性和专业性。
(四)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与人民一起携手迎接机遇
文化艺术,和民族工作部门,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斗弹达吟”进行有效的扶持和发展,并申请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遗产,国家也实行了相对的保护传承措施,正在逐步执行实施。相对同属布依族智慧结晶的八音坐唱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政府和人民一起努力,“斗弹达吟”申请成功也是指日可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完善,下一代的传承人将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迎来更好的机遇,对传承和发展“斗弹达吟”都具有先天独厚的优势。
(五)开设课堂教学,增强民族自信与责任意识
在学校继续开设教学课堂,邀请“斗弹达吟”乐师和当地老艺人“出山”,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由于在学校开设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对于老艺人们也有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对接下来的教学一定会产生较好的成效。为“斗弹达吟” 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帮助本民族人民了解他们的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演奏乐器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把技艺教授给传承人甚至是本民族人民,为 “斗弹达吟”的发扬光大作了基础,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传承的责任意识。
(六)与文化旅游融合,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斗弹达吟”的传承与发展中,其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可以在当地开设乐器作坊,这样一来,不仅把把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传授给后人,而且还能产生经济效应,带动当地以产业化的方式发展。第一,在节庆时节,游客聚集时,可以在制作流程上提供参与亲自体验环节,也可以把制作完工的乐器推出来宣传销售,主要针对游客;再把“斗弹达吟”音乐曲目以书本的形式呈现在作坊里,仅供游客浏览或者赠与购买乐器的游客,买者也可以尝试学着弹奏。第二,也可以把制作完工的乐器推向市场进行出售,把乐器放到乐器行业中,对“斗弹达吟”不免也是一种宣传,对提升知名度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乐器本身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可以买回去当作艺术品来收藏、观赏和把玩。还可以赋予乐器文化内涵,在乐器上写出乐器的历史由来以及传说,有助于提高乐器的文化艺术价值。第三,节庆与万亩茶场旅游景点联动发展。由于在节庆时节,布依族村寨都有相应的活动,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然而万亩茶场也属于旅游的景点之一,所以让节庆与万亩茶场旅游景点联动发展,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也对“斗弹达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影响力,布依族民众也会因它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荣誉感油然而生,对传承和发展“斗弹达吟”提供了自觉性基础,能自主的去传承和发扬它。
(七)打造文化品牌,制定宣传策略,并提高知名度
树立“斗弹达吟”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并制定一套宣传策略。第一,打造声势,确立文化品牌;第二,建立“斗弹达吟”民族古乐村和省、州、县(市)都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斗弹达吟”古乐文艺调演、汇演和评奖活动。第三,在巡演的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跟随演唱团队,便于对演唱团队进行指导、培训、提高演唱队的演唱艺术水平,使之达到规模化、标准化。这不仅可以造就人才,对古乐本身也是具有一种宣传作用,打造品牌为走出去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逐步繁荣富强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国际关系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传承弘扬布依族“斗弹达吟”,不仅可丰富布依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保护传承价值。因此,探索布依族“斗弹达吟”发展道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婕.贵州布依族小打音乐组成及文化探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2]郭超.布依族“小打音乐”文化探析.《戏剧之家》.2015年09(上)期.
[3]毛鹰.八音古乐的发展脉络及艺术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4]孙婕.贵州布依族小打音乐源流略论.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8月第4期.
[5]孙婕.非遗物视域下的布依族小打音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7月第7期.
[6]汪立新.浅谈布依族八音坐唱发展方向及前景.神州艺术论丛.时间不祥.
[7]刘方.黔西南布依族小打音乐试析.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