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陈玉熙 濮雪峰
教育改革以来,英语语法不在是英语课堂上的主角,教师们多从真实情景的创设和实际交流互动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但事实证明,仍有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语言运用问题。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一个原因,练习和内化的程度不够是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们不了解语言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今小学英语课堂上我们不讲语法,但我们必须讲讲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界的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是两种差异鲜明的文化体系。西方文明来源于狩猎文明,对大自然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关系,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两个分开的个体,形成了相对自由和民主的文化基础,因此西方文明更强调个体,认为整体因个体而存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富有逻辑性。这些文化和思维特点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的“形合”,即强调语言外在形式的结构一致,因此英语语言才显得相对严谨而较富有逻辑性。另一方面,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我们起源于农耕文化,农事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对大自然怀抱着崇敬和依赖的情结,因此东方文明更强调天人相合,注重和谐统一。我们的思维导向也更倾向于由整体到个体,我们长于整合,擅长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文化和思维形成了汉语的“意合”,即汉语语言主要靠语义关联而不是句式形态的体现,因此汉语语言特点表现为形态多样、充满灵活性。正因为存在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有必要对西方分化进行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只有深刻理解了两个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才能更有效地使用和运用英语语言。
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话题都在中西方文化中扮演了截然相反的角色,例如——颜色。白色“white”一词,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高贵”“纯洁”,多用于婚礼,而在中国它则代表“疾病”甚至“死亡”,常用于葬礼;相反,红色“red”一词,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喜庆”“欢乐”,是传统中式婚礼和节日的主要颜色,但在西方,它却代表“警告”和“愤怒”,在交通标志上常常见到。我们不妨在讲解颜色话题的时候,展示代表白色的西方婚礼和医院场景的图片,以及代表红色的中式节日和消防车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掘同样的颜色代表的不同含义。
小学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就是食物和就餐。教师们通过创设西方就餐环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场景感受西方文化。而学生们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西方就餐礼仪和就餐方式,学会运用英文进行点餐。
教师可将教室内的桌椅拼凑成西餐中常会使用的长桌。学生可以按照英式座位的排序就座: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男女客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侧。学生们将一次性餐具带到课堂上来,并按照餐具的正确摆放位置放好:餐盘放在最中间,左叉右刀,餐盘的上方横放圆形的汤匙和较小的甜品匙,酒杯放在餐盘的右上方。然后学生学习如何用英文进行点餐,此时,教师顺势提问学生西餐上菜的正确顺序,并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例如:西餐上菜的程序通常是面包、前菜(通常为开胃沙拉和开胃酒)、汤、主菜、甜点。之后,学生学习使用刀叉,他们可以选择法式用法: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以选择美式用法:左手叉右手刀,切完后用左手拿叉食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果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在餐盘上摆放成“八”型,且刀刃向里;如果用餐完毕,则将刀叉并排摆放在餐盘上,叉子背面向上。教师应提醒学生,在用餐过程中,请勿手拿刀叉在空中挥舞,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除此之外,在就餐氛围方面,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注重就餐礼仪。与中国的“食不言,寝不语”。相似的是,西方也倾向于安静地就餐,咀嚼时应闭嘴不能咂嘴,喝汤时不允许发出响声,如果菜肴过热不能用嘴吹,吃面条时不能发出吸食的响声。西餐就餐时虽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音量要保持在仅双方能听到的程度,且咀嚼时不能说话,应待食物咽下后再说。明确这些西餐就餐礼仪和基本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国外就餐时的良好素养,避免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交流障碍。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大环境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英语语言环境,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多种运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标注法,将教室里的物品用英文标注上名称,例如,窗户贴上“window”、黑板贴上“blackboard”、电脑贴上“computer”等。黑板上的课表,可以采用英文的方式书写,每个学生可以负责一个课程的名称标签,发挥自己的创意画上代表这个学科的图案,每天早上按照课表顺序贴在黑板上。而每学习完一个英语主题,可以完成一张海报,将这个主题涉及到的内容在海报上呈现,贴在墙上,不仅方便学生随时复习,更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英语文化的渗透不仅在课上,在课下教师也应该抓住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文化的渗透。在学校里,我们应该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打招呼、挥手致意,对英语老师用英文问好;在社会上,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发现身边的英语文化,从生活中学习。在国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真实的语言运用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不仅有益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利于接受多种文化的不同观念,有利于培养国际意识。文化是语言的丰富内涵,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仅教授学生英语知识,而是用英语传播知识、传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