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燕新中学 李晓玲
只要有人类存在,教育就注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个人才的造就,单靠知识是不够的;知识的获得,单靠书本是不够的;书本的了解,单靠数量的灌注是不够的;数量收入脑海中的程度,单靠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一连串大小轻重的关系上,不但会考的一件事,只等于一个不足轻重的陪臣;就是读书的本身,也不过等于一个爵爷罢了。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叫做‘人生’的呢!”教育家陈衡哲如是说。是啊,思维能力的高低,又怎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所能评价的了?
由此看,评价对于我们,对于我们的学生是一件多么纠结的事情!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诘问:“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扪心自问:‘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我也在想,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呢?如果是,我怎能不明白:衡量学生岂能一个评价标准;如果不是,我又有什么资格伸出食指去指责别人呢?!
评价学生要突出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思维素养。如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考试来划分的话,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们又怎样去辨别呢?又如何去评价呢?现在好多人相信“第十名现象”,可我们又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如此?我们评价下的前几名呢?我们的文理科状元呢?他们在哪里,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还记得王瑞刚《我们的想象力哪里去了》一文吗?
“一天,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我突然感到:一棵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人无情地扼杀了!
我一面惊讶着孩子们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可怕的大人!’”
而在这些可怕的大人里,有没有我们教师的身影呢?我们是否也在充当此种角色,也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扼杀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呢?
有人说:如果想让孩子越来越愚蠢,就让他们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如果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就让他们多读书!原因何在?很简单:电视连续剧是固定的演员表现,他们表演出来的是既定的形式与场面;而读书能激发你无限的联想,能带给你无穷的想象力!再加上我们的电视连续剧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肥皂剧、泡沫剧;不符合事实的历史剧……这——能让你的孩子充满想象力吗?这也许就是我们新课标提倡阅读的精妙所在,也就给我们提供了评价的多重空间。
既然这样,我们如何评价学生,又怎么能公正公平地对他们进行评价?!第十名现象就给我们敲了记警钟: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是分数重要,还是思维能力重要?是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要?现在这把评价的尺子握在我们手里,我不敢说孩子将来的命运要靠我们衡量,但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全面一点,尽量用发展的眼光,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相信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也相信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一点!
收起我们的食指吧,竖起我们的大拇指,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
最后用王瑞刚先生的话结束:当我抱着我那两岁的儿子哄他睡觉时,儿子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我问:“妈妈睡觉了?娃娃睡觉了?电视睡觉了?被子睡觉了?”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肯定着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捧着一点稚嫩脆弱的想象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被熄灭了。谁知道以后上了幼儿园,上了学,儿子会不会也像其他孩子一样,被鞠萍们用一次次无情的教育将他内心的想象力扼杀了呢?
希望新课标下的我们不是丧失想象力的“他们”,应该能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