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绩效评价*

2016-03-13 01:25周景博裴莹莹李宝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2期
关键词:重点环境保护区域

薛 婕 周景博 曹 宝 裴莹莹 罗 宏 李宝娟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3.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 100037)

环境保护产业被确立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并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引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展更加备受瞩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产业的分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呈现较高的吻合度,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3]。这些重点发展区域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环境保护项目设计和咨询、环境保护产业投融资服务等高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引领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虽然处于外部发展环境较良好的黄金期,产业规模扩张明显,但是环境保护产业总量高不代表效率高,在环境保护产业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并存在着中小企业偏多、难以形成大规模企业、环境保护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十三五”即将开局之时,总结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空间分布特点,从绩效角度深入剖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环境保护产业区域发展特征明显,但国内学者多从行政区域或地理分区的角度讨论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尚未有结合经济发展布局的区域分析。何凌云等[4]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1991—2010年区域范围内环境保护投资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影响,发现东部地区环境保护投资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投资效率与投资结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尚杰等[5-6]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内,各种要素投入对环境保护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产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要素禀赋对环境保护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许力飞等[7]基于指标体系分析了2010—2012年中国各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情况,结果显示,东部省市的环境保护产业综合水平高于中西部省市,西部省市的环境保护产业综合水平最低,中部省市的环境保护产业综合水平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王姝婷[8]选取环渤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渤海区域各省份在环境保护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优劣势,认为环渤海区域在技术开发转化、人力资源方面优势明显。

经济绩效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但已有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研究多针对上市公司,尚未有从绩效角度分析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研究。

1 研究范围与分类

环境保护产业涵盖领域较广,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要,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9]。依据《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方案》对环境保护产业的调查范围界定和分类,环境保护产业可分为核心环境保护产业和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两大类。其中,核心环境保护产业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和环境保护服务产业;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包括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经营产业。核心环境保护产业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务于环境污染治理,是中国现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也是现阶段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重点。环境保护产业的范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研究重点讨论核心环境保护产业,但不可否认,末端治理解决不了全部的环境问题,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对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映了经济整体绿化转型的趋势。下一步希望在这两个细分行业领域完善环境保护产业的研究边界。

环境保护产业的绩效是指环境保护企业在经营活动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运行和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效率与效果[10]。环境保护产业的环境绩效是毋庸置疑的,而其经济绩效则直接决定环境保护产业能否立足于市场、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绩效是环境保护产业环境绩效的基础,缺少经济绩效的环境保护产业无法维系自身的正常发展,更谈不上为全社会提供外部环境效益。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本研究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中部沿江发展轴定义为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各重点发展区域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差异明显(见表1):环渤海区域技术开发转化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结合天津循环经济和制造业基地等优势,形成北方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转化中心和北方环境保护科技产业基地;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宜兴、常州、苏州、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产业集群;珠三角区域技术、资金和人才密集优势明显,环境保护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广州和深圳两大核心地区成为环境保护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地区;中部沿江发展轴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和要素限制等,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滞后且速度较慢,发展基本停留在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领域,环境保护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庆、陕西、安徽、湖南等地区[11-12]。

表1 重点发展区域主要涵盖地区及环境保护产业特色

本研究以上述重点发展区域的核心环境保护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环境保护产业经济运行上取得的效率与效果,即分析重点发展区域核心环境保护产业的经济绩效。

2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2.1 指标体系

结合文献[13],环境保护产业绩效分析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准则层分为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产业规模是对环境保护产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评估,经济效益是对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可支配资源开展经营活动获得利润的能力,发展潜力是对环境保护产业后续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层在准则层3个维度下设若干评价指标。

产业规模下设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3个指标。从业人数作为企业的划型指标,简单明了、可比性强;营业收入可以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资产总计可以从资源占用和生产要素的层面上反映企业规模。

经济效益选取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3个指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利用全部经济资源的总体获利能力,用来衡量企业管理部门运用全部资产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

发展潜力选取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两个指标。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产业的研发投入的资金和人员强度,从侧面反映产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潜力,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强度越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潜力越强,市场竞争力越强。

因此,采用上述指标对环境保护产业3个维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指标体系见图1。

2.2 权重确定

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是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层次分析(AHP)法是由SAATY[14]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在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应用方面已有了大量的实践[15-18]。本研究通过对27位专家(分别来自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到各指标权重。由表2可以看出,各领域专家均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关注,发展潜力占0.6以上的权重。

图1 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指标体系Fig.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常态化的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调查统计制度,获取数据主要靠间歇式的调查,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有关部门以1993、2000、2004年为数据样本,分别开展过3次全国环境保护产业调查。为掌握现阶段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发展状况,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了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的基准年为2011年。本研究基于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样本量为13 291个,其中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企业4 471个,环境保护服务企业8 820个。

数据的处理包括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指数合成。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化采用归一化方法处理,计算见式(1)。然后,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准则层指数值,计算见式(2)。最后,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指数(EIEP)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计算见式(3)。

(1)

Bi=∑xj×Wj

(2)

EIEP=∑Bi×Wi

(3)

式中:xj为指标层指标j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xj*为指标层指标j的原始值;xjmax、xjmin分别为指标层指标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Bi为准则层指标i的指数值;Wj为指标层指标j的权重;Wi为准则层指标i的权重。

3 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绩效评价与分析

3.1 总体评价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绩效评价结果见表3和表4。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绩效差异较大,长三角区域产业规模得分最高,但是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得分最低,导致EIEP最低,相比EIEP最高的珠三角区域低了83.92%;在环境保护服务领域,各区域差异性较小,环渤海区域EIEP最高,其次是中部沿江发展轴和长三角区域,EIEP最低的是珠三角区域。EIEP一定程度反映了各重点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以下将逐层评价各重点发展区域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情况。

表4 总体评价结果

图2 重点发展区域产业规模占比Fig.2 The scale propor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of key development areas

图3 重点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对比Fig.3 The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scale among key development areas

3.2 产业规模评价

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适度规模,规模经济可以带来规模效应。由图2(a)可见,重点发展区域的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规模占比区域差异化显著。长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在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全国的39%、43%和64%;环渤海区域和中部沿江发展轴规模其次;珠三角区域产业规模最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的3%、2%和1%。由图2(b)可见,珠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服务产业规模占比最小,与其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规模占比一致;中部沿江发展轴的资产总计占比较高,约占全国的50%;环渤海区域由于技术和人才优势,营业收入的占比高于其他重点发展区域;长三角区域在环境保护服务产业规模占比优势不如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明显。

重点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对比见图3。由图3(a)可见,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领域,中部沿江发展轴的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最高;长三角区域的资产总计最高,接近2.5亿元;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图3(b)可见,在环境保护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区域的从业人数和营业收入除中部沿江发展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沿江发展轴的资产总计远高于其余区域和全国平均水平。

3.3 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指标是决定环境保护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环境保护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要条件。将重点发展区域经济效益和文献[13]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见表5)相比较,可分析环境保护产业在全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由图4(a)可见,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长三角区域主营业务利润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域经济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部沿江发展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接近15%,高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中全行业的良好值(14.1%);环渤海区域的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分别为6.2%和8.0%,也分别达到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中全行业的良好值(6.2%、8.0%)。由图4(b)可见,在环境保护服务产业,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的经济效益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区域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为12.1%,远超过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中服务行业的良好值(8.6%);长三角区域主营业务利润率最低,仅为6.6%,也超过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中服务行业的平均值(3.5%)。可知,重点发展区域经济效益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规模最大的长三角区域规模效益并不明显,经济效益低于其他重点发展区域。

表5 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标准

图4 重点发展区域经济效益对比Fig.4 The comparison of economic benefits among key development areas

图5 重点发展区域发展潜力对比Fig.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 & D investment index among key development areas

3.4 发展潜力评价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研发投入可以侧面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由图5(a)可见,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珠三角区域和中部沿江发展轴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区域的研发人员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发展区域的研发投入优势不是很显著,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重点发展区域。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产品的发源地和集聚地的位置是无可置疑的,但也可能因为长期的优势地位,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够,需要注意保持未来发展的潜力。由图5(b)可见,在环境保护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区域的研发投入优势并不显著,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区域的研发人员投入强度最高,为8.88%,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仅为1.95%,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不匹配。

3.5 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作用机制也较复杂,中国学者或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分析[19],或通过定性[20-21]和定量研究[22]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初步探索。笔者认为,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状况和地方政府3大因素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技术水平有着基础性影响,是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也越高,对环境市场的需求也越大。目前,中国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4个重点发展区域均位于中国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

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当地环境保护态势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解决环境问题的压力转变为发展环境产业的需求,成为影响环境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特别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发达,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为治理污染而上马的大量环境保护工程对该区域环境保护产业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

环境保护产业是政府扶持和引导的政策驱动型产业,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受当地政府和地方政策的影响较大。地方政府对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的影响有3个方面:(1)地方政府重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出台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直接推动当地环境保护产业发展;(2)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举措有力,监管到位,间接拉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市场需求;(3)环境保护产业具有区域垄断性,尤其是环境保护工程性任务,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行为或市场的开放性,如果政府过于偏向本地企业,宏观上就会出现环境保护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研发投入较低等问题。

4 结 语

4个重点发展区域的产业特征较明显,经济绩效水平差异显著,经济效益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绩效水平、区域发展优势和区域绩效的影响因素,各重点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应注重以下方面:

(1)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最聚集的地区,发展起步早、产业规模大,其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规模远高于其他区域。但是产业规模大,不代表产业质量好,长三角环境保护产业经济效益较低,发展潜力不足,环境保护服务产业相对于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发展较滞后。因此,该区域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不仅要规模扩张,更要保证产业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

(2) 环渤海区域技术开发转化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在环境保护服务领域,产业规模中营业收入高于其他区域,经济效益中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领域,产业规模占比仅次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效益中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环渤海区域内,北京是中国北方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转化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循环经济城,山东、辽宁在环境保护技术和装备方面具备优势,该区域环境保护产业整体发展较均衡,未来应保持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综合环境保护服务产业。

(3) 中部沿江发展轴环境保护产业规模和环渤海区域相近,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经济效益中主营业务利润率最高,接近15%,研发资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较于环渤海区域,中部沿江发展轴在人力资源和技术转化上不占优势,在保持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服务产业,促进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

(4) 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在重点发展区域中规模占比最小,但经济效益较高,发展潜力也较强,未来在继续保持现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的优势上可适当扩大产业规模。

(5) 中国可形成以各重点发展区域核心城市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产业跨区域联盟,搭建环境保护产业的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发挥各重点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优势,推动重点发展区域周边地区环境保护产业发展,通过技术、资本的对接活动,促进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协同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产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A].北京:国务院,2012.

[2] 国务院.“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A].北京:国务院,2012.

[3] 吴舜泽,逯元堂,赵云皓,等.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8):4-17.

[4] 何凌云,祝婧然,边丹册.我国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和区域样本数据的经验分析[J].软科学,2013,27(1):37-41.

[5] 尚杰,刘溟源.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要素禀赋角度[J].中国林业经济,2013(1):1-5.

[6] 尚杰,姜睿.要素禀赋对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Kim-Marion模型和Moreno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166-173.

[7] 许力飞,覃佳莉,江晓晗.基于指标体系的我国环保产业区域发展比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27-30.

[8] 王姝婷.环渤海区域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重点选择[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8):36-39.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

[10] 薛婕,周景博,丁凯,等.论环保产业绩效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35(11):88-92.

[11]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常杪,杨亮,王世汶.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区域性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保护,2013(21):26-28.

[13]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4] SAATY T.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 Hill,1980.

[15] 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99.

[16] 胡伟,龙庆华,钱茂,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污水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36(2):88-95.

[17] 李艳萍,乔琦,柴发合,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3):334-340.

[18] 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80-85.

[19] 曹凤中,周国梅.国外环保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J].世界环境,1999(4):22-24.

[20] 张世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障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1):4-7.

[21] 尚杰,李大全.环保产业市场化驱动力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7(4):147-149.

[22] 连志东.环保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5):628-630.

猜你喜欢
重点环境保护区域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分割区域
重点推荐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区域发展篇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