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人居环境

2016-03-13 22:26:21张晓丽路国彬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张晓丽 白 煜 贾 蕾 路国彬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12;

3.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人居环境

张晓丽1白煜2贾蕾3路国彬1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

3.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的构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现和基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构建面临的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滞后、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与之相关的四方面具体规划任务,为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构建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1引言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此外,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加快的历史趋势,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才能具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住有所居”的目标,为构建生态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

2城乡一体化与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2.1城乡一体化释义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2.2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2]。此外,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还指出,人居环境由五大结构组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3]。

2.3城乡一体化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2.3.1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在人类劳动工作、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内,针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等方面的适宜程度,来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洁净优美的住宅环境、富裕的生活条件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2.3.2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决定了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城乡一体化是改革实践的结果,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城市化的兴起有着很深的联系[4]。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结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苏南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成都模式等五种典型代表模式,决定了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如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助农的苏南模式,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批小城镇兴起,但也因此形成了产业链短、污染严重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充分保障基层老百姓的利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的成都模式,形成的是目标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良好人居环境。

3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构建面临的问题

3.1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但城乡建设依然向城市倾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向乡镇延伸和拓展不够,倾斜和反哺不够,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3.2城乡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强

3.2.1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排水、农村污水难以收集等污染问题的加剧。在城市,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生活污水的处理需求,且大多数城市的老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未实行雨污分流,导致收集的污水量较大,尤其是在雨季,污水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和污水进水浓度较低并存,给污水处理带来一定压力。在农村,污水收集、输送系统不健全,污水收集管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

3.2.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建成,农村垃圾治理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尚未建立。在城镇,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淡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畅;或垃圾在收集时,全部混装在垃圾车中,全部被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在乡村,生活垃圾基本没有进行分类收集,垃圾乱丢乱弃现象普遍存在。

3.2.3城乡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基本建成,但城乡综合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城市内公路网络和城乡货运体系不够完善,道路连接系统需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建设等绿色交通系统亟需加强。

3.3农村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滞后

农村各类资金投入力度与环保工作开展进度并不协调,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各地环保队伍、监测设备、管理制度、技术水平、教育能力等各方面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的需求。同时,由于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识不清,因而热情不高,参与不够。这从另一方面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4公众低碳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乡体系中,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自行车体系均未建立,公众绿色出行水平有待提升。环保部门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公众购买节能、节水器意识相对薄弱,节能、节水器具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信息公布不畅,使公众或负责采购人员对绿色采购概念定义模糊,政府绿色采购占比有待进一步加强。

4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规划任务

4.1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1.1科学构建城镇化体系

科学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城乡科学发展规划,把影响和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按照城乡等级划分,形成适宜的城乡空间体系,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4.1.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破除城乡制度障碍,建立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人口自由迁徙、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衡覆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4.2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水平

4.2.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水厂的数量、规模和厂址,合理布局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市主城区污水排水系统的完全分流制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已建及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和运营负荷率要求、配套管网现状等因素,科学确定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规模,加强与污水厂处理能力相衔接。切实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的指导,按照“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生活污水管网建设。

4.2.2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污泥处理处置集中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并在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与土地利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有关专业规划相协调的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同时纳入城镇排水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4.2.3建设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和提高分类收运能力。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广泛宣传培训,普及分类知识,购置湿垃圾收运车,投放分类垃圾桶,初步实现干湿初分、资源利用、分类处置。逐步推广建立与垃圾分类投放相适应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体系。

4.3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以奖促治”重大政策措施,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使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庄基本得到治理,农村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升,有效推动农村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污染减排、环保宣教等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截至2015年底,中央累计投入315亿元资金,支持约9.5万多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4.3.1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宜居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扩大“连片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以前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有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设施,优化项目规划设计,抓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储备,积极申请中央农村节能减排资金。

建立农村环保设施运行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模式,并引入专业化、市场化运管机制,完善治污设施权属划分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治污设施运管,保障长效治理效应。

4.3.2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编制村镇生态示范建设规划。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环发[2010]75号)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等有关要求,组织编制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工作,明确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具体实施计划。同时,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充分衔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

规范农村生态示范建设管理。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分类分区指导。积极引导各县(区、市)积极参与村镇生态示范建设。对创建成果实施动态管理,已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建设质量。

规范申报、审核、公示程序。加强申报、初审的组织工作,加大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的引导力度,制定完善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标准及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引导公众参与,提高生态示范建设工作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水平。通过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下一步开展生态县(市)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完善奖励措施。参照国家“以奖代补”政策,建立完善市级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奖励机制,对达到建设标准并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给予鼓励性奖励,鼓励村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4.4提升城镇绿色化建设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4.4.1优化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城区”建设、公路绿道建设。城乡园林绿地的发展,必须以市域范围内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为基础,提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和更新能力,构建生态网络大格局。结合城市绿化建设,使街道两侧绿化与人行道美化相结合,通过街道两侧绿色廊道建设串联城区各绿化广场、沿湖林荫道、生态园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绿化系统。建设公路防护林体系,在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50m宽的防护绿带;在国道、省道两侧各控制30米宽的防护绿带。城乡主干道路红线两侧各控制20~30m宽的防护绿带。

实施新老升级改造结合、增加社区绿化面积的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工程。老城区绿色升级改造与新社区生态化相结合。老城区以更换节能门窗、增设外遮阳、改善通风条件、改造用能系统等技术措施为主。新建社区住房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住宅的部分生活用水;应用沼气及秸秆气化,解决部分住宅的生活用能;设计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和住宅空气循环系统,并利用室外绿化等自然条件,减少城市居民的能耗;推行节水型器具,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社区绿地率较低的绿地面积,开展维护与建设结合策略加强绿化建设,在绿地率较低的社区应大力提倡种树种草、养花以及围墙绿化等立体绿化活动;开展绿地维护工作,将现有绿地维护好。对于绿地率较低的老社区,维护与建设相结合,加强绿化建设,在大力提倡种树种草、养花以及围墙绿化等立体绿化活动的同时,加强现有绿地维护工作。

4.4.2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交通系统、绿色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提倡公交优先。完善市内公路网络和城乡货运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建设,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建立公交优先通行权,设立快速公交专用道;改善公交系统,覆盖公交盲区,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一卡通”进程,结合城乡公共交通网建设,加强城乡“绿道”系统规划和建设。加强市域内公交化客运运营服务,提高对农村居民客运服务水平;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调整汽车尾气排污税,鼓励公交车采用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绿色燃料,淘汰污染排放量大的公交车,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型公交汽车。

强化非机动车道路建设,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提倡和发展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体系可以疏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城市活力、增加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同时,规划建设慢行交通专用道,为慢行出行创造良好和安全的环境,并通过相关管理措施确保出行时的安全和便捷。

4.4.3大力推进绿色采购模式

定期公布绿色采购信息,组织绿色培训。在政府官方网站定期公布绿色采购常识、绿色采购相关管理办法、绿色采购清单等,增加公众,尤其是政府采购人员对政府绿色采购概念的认知。定期组织政府采购相关人员开展以网络视频互动形式开展的绿色采购研习班、讲习会、演讲等活动,以增加采购人员对政府绿色采购知识、法律法规等的熟识,也可促进采购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打造“绿色办公室”,开展“厉行节约”行动。加大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比例、办公区内部照明系统使用“人走即灭”及运动感应装置的设计、优先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或经过生态设计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建立环境安全应急机制,提高事故应急能力。此外,政府机关率先减少一次性纸杯、烘手机、电梯、饮水机的使用,营造节能办公环境,提倡无纸化办公。加强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4.4.4引导市民低碳消费

加大中水处理设备和管道铺设建设的力度,积极研究并推进阶梯水价、阶梯电价的实施,通过电视、网络、水费缴费通知等渠道开展节水行动宣传,鼓励单位和家庭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家电器具。

继续巩固“限塑令”实施成果,提高对相关行业使用、弃置一次性用具的行政收费,并用于垃圾无害化处理,规范并逐步提高一次性用品的生产标准。引导市民形成环境友好的餐饮习惯,杜绝浪费行为。扶持净菜市场的发展,引导垃圾干湿分离,减少厨余垃圾与一般生活垃圾的混杂丢弃。

4.4.5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全面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设能源消耗低的节能型绿色建筑。从节能的角度,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或者新型能源使用率,推广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等新型能源。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节能设计标准,降低采暖、空调负荷: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加强自然通风、遮阳节能设计;降低照明负荷: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公共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宜优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现行值设计;降低生活热水负荷:生活热水设计需合理考虑定额指标及供应时间段,并考虑热回收或太阳能热水系统。

5结论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滞后、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四方面具体规划任务,主要包括:科学构建城镇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垃圾分类回收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优化景观生态系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采购模式、引导低碳消费、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宜居城镇等。

参考文献:

[1]丛聪.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J].规划师,2001,06:5-8.

[4]袁成浩.城乡一体化下城市近郊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学,2011:8.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Tasks

ZHANG Xiaoli1BAI Yu2JIA Lei3LU Guobin1

(1.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MEP,Beijing 100012,China;2.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Beijing 100012,China;3.Policy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y,MEP,Beijing 100029)

Abstra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facing the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gulatory lag,lack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public,etc. Develop four aspects of specific planning tasks,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Key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ecologic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planning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2-0086-04

通讯作者:白煜,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统计与污染源监测

作者简介:张晓丽,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

引用文献格式:张晓丽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人居环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86-89.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规划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中国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 17:48:41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41:58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1:03:50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十三五规划
华东科技(2016年10期)2016-11-11 06: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