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没有科学普及创新便无从谈起
本刊编辑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这句表述,成为当下科技界、科普圈热议的话题。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科研人员科普动力不足、科普图书引进多原创少等,这些都离中央的部署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按照现在国际比较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的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这一水平相当于欧美20多年前的水平。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曾经对其资助的科普场馆项目进行评估,其中有一个调查是询问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将近一半的科学家选择了参观科技馆、水族馆等科普展览。看似不动声色的科普活动带给人的影响却是超乎想象的。
从历史上看,17世纪晚期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间的这个时期,是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关键阶段,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基层的扩散和流动,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
我国目前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但即使到202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只是跨过了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断言:“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位列18,但科学素质排名在30多位。如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肯定会拖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后腿。”
创新的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需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这要求广大消费主体具有消费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才能使创新行为得以持续,进而创新的价值得以实现。而科普正是为创新提供技术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科普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市场保障。所以没有科学普及,创新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