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成都市休闲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李娜娜(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浓厚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当地民众体魄的强健、娱乐活动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和完善潜力。本文从现阶段成都市休闲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出发,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给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该市休闲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帮助和支持。
问题对策休闲体育活动成都市
现阶段,我国正在由之前的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转变,这也是我国几代体育人不懈奋斗的共同结果。“要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不断提高和完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休闲体育发展提出的明确目标与指导方向,为休闲体育未来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保障了我国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同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消费意识及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条件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逐渐成熟的休闲体育已变成城市居民日常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成都市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数量成每年递增趋势,导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整体发展实力充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提高,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城市发展的失衡问题。追求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得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空间压力越来越大,对原有的城市体育生态环境也容易造成失衡影响。为维护城市休闲体育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质量和品质,成都市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结合中央指导性政策,先后颁布《成都市体育条例》、《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以及《“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行动方案》和《“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等相关的法规政策,为成都市休闲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可见,政府部门对休闲体育的发展倍加关注。但是,就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而言,成都市休闲体育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尚有些许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成都市休闲体育的发展。
休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在社会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品质生活的集中表现。城市体育空间是城市生活空间的成分之一,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载体,城市体育空间的优劣与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特征体现息息相关。
首先,休闲体育已成为成都市居民选择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受自由支配时间和活动空间的限制,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活动方式和时空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其次,休闲体育需求多元化影响,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活动选择、运动消费以及时空行为方式方面差异显著,随着居民追求休闲体育服务、环境层次的提高,休闲体育空间内的消费行为也会随之提升;第三,休闲体育消费意识逐渐被接纳,但消费行为趋于保守。即体育消费行为落后于消费意识。有体育消费意识,但却受到日益凸显的高物价水平等因素作用,不断抑制中低层收入人群的体育消费行为,转而导致休闲体育的消费需求逐渐降低;第四,活动场所空间与出行距离成正比关系。即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休闲体育场所空间也随之扩展,从城市社区型向城郊广域性渐变。城市体育空间结构城内密集,城外稀疏的不均衡分布,造成舍近求远选择活动空间的情况;最后,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根据空间类型不同,呈现等级化特征。主要表现出以下规律:休息日的休闲体育行为频率较工作日偏高;休闲体育行为持久性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参与人群体育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时间特征上看,空间环境设备越完善,居民参与时长就越多。但居民整体体育消费信心不足,是阻碍居民满足自身休闲体育需求的因素之一。空间特征上看,近距集中性和距离衰减规律性特征明显,但距离制约因素逐渐弱化,活动范围趋于广域化。
2.1、空间差异明显
休闲体育已成为成都市居民选择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受自由支配时间和活动空间的条件限制,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活动方式和时空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
2.2、消费行为提升明显
受休闲体育需求多元化影响,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活动选择、运动消费以及时空行为方式方面差异显著,随着居民追求休闲体育服务、环境层次的提高,休闲体育空间内的消费行为也会随之提升;
2.3、休闲体育消费意识逐渐被接纳,但消费行为表现趋于保守
即体育消费行为落后于消费意识。由于具备体育消费意识,但受物价日益增长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城市居民中的中低层次收入人群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导致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不断降低,阻碍休闲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2.4、活动场所空间与出行距离成正比关系
即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休闲体育场所空间也随之扩展,从城市社区型向城郊广域性渐变。城市体育空间结构城内密集,城外稀疏的不均衡分布,造成舍近求远选择活动空间的情况;
针对成都市居民在不同休闲体育空间参与休闲体育行为现状特征以及目前情况,笔者从该次研究的调查统计结果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些许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成都市休闲体育在今后能够取得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3.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并保障社区配套体育场所建设
距离优势是社区体育广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社区配套体育场所是满足社区休闲体育需求的根基。政府部门在城市社区规划过程中,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考虑建设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和公共绿地。在建设小区过程中,监督监管社区休闲体育场地的建设情况,进一步保障居民在参与城市社区型休闲体育空间下的休闲健身需求。
3.2、增加城市公共型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建设的空间配置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需求不断增加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增长需求。规划中应考虑居住区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的空间差异,做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公平合理的规划空间配置,使不同城区、不同生活时间结构和出行方式结构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体育空间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提高城市居民合理利用体育空间的机会。
3.3、扩大开发城郊休闲体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户外出行环境
城市居住面积的高密度化和居住人口的郊区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在逐渐由市区向郊区倾斜。城郊体育空间建设可以依托丰富的山水自然、住宿、旅游等资源,以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服务项目为基础,大力发展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复合产业。比如充分利用城郊绿地资源,可着重打造素质拓展、高尔夫、山地户外等类型的体闲运动基地;利用城郊地区特有的农家形式的休闲资源,着力打造出城郊特色农家乐的休闲体育旅游行业;也可利用四川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带有浓郁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休闲体育资源。成都周边区域拥有着众多潜在的资源发展优势,不仅有漂流、滑雪、古遗址等一些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包括龙舟、射箭、民族舞蹈等在内的富含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加以利用势必会收益颇多。现阶段我国城郊、城乡、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居民交通出行环境的不断改善,城郊和城区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加之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城郊休闲体育设施建设只有不断加大,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空间潜能,加大自身的吸引力,提升体育服务水平,提高休闲服务效率,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3.4、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加大休闲体育旅游等新型产业开发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现代化世界田园城市进程的不断深入,成都市旅游产业要迎合城市新时期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必须面临改革升级不断转型的新层次要求。以休闲体育旅游、休闲户外旅游为代表的全新旅游业作为领军人物,开辟着旅游行业的新航向,并逐渐发展为成都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主流旅游产品。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在统筹发展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建设中,重视休闲元素的融合,尤其是以休闲体育元素为主的旅游产品建设。同时要平衡现代休闲旅游产品与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建设比例,科学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另外,进一步加大宣传倡导“投资运动,科学健身,回报健康”的健身理念,使群众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以休闲体育产品为导向,以市场化方式来提供休闲体育服务,在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多层次体育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引导社会金融资金对体育服务行业的经济投入,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夯实未来休闲体育的发展基础。
3.5、整合优化休闲空间圈层资源,构建网络化城市休闲体育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要以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做到公平性与差异性结合、区域统筹等原则,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做到休闲体育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现有空间的资源结构和未来城市体育空间的拓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圈层布局,以社区、城区、郊区三圈层整合优化,通过创新组合空间模式,构建新型的网状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符合成都市休闲体育未来发展的可选之策。
社会休闲时代的来临,为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高速崛起,进一步为成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提升空间。成都的休闲特质融入在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成都休闲文化的熏陶下,成都慢生活的休闲生活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积极支持,为成都休闲体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在不断追求着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黄金平衡点,既满足身体机能所需,又可以达到精神境界的满足。然而,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对成都市休闲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为追求不同的体育目的,其休闲体育行为在体育空间选择、体育参与时段和活动方式选择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差异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针对成都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现状,笔者提出了几点发展性建议,希望能为今后成都市休闲体育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限的理论帮助。建议如下: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并保障社区配套体育场所建设;2、增加城市公共型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建设的空间配置;3、扩大开发城郊休闲体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户外出行环境;4、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加大休闲体育旅游等新型产业开发;5、整合优化休闲空间圈层资源,构建网络化城市休闲体育。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64.
[2]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喻坚,孙有智.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G89
A
1006-8902-(2016)-10-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