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研究

2016-03-13 16:26刘书芳张献梅刘银萍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宝丰郏县平顶山

刘书芳, 张献梅, 刘银萍

(1.河南城建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河南 济源 459000;3.平顶山市林木种苗管理站,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平顶山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研究

刘书芳1, 张献梅2, 刘银萍3

(1.河南城建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河南 济源 459000;3.平顶山市林木种苗管理站,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以平顶山市国家与省两级保护名录内的传统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及历史文化特征,对平顶山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地理与人文特征的类型分析。平顶山地区的山区村落多依冲沟,散点分布;丘陵地带的传统村落取山形之胜,因地制宜;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地面宽敞,交通发达,村落密度、规模都较大。平顶山传统村落人文特征丰富多样,但其中的汉文化与明初移民文化是普遍的民间文化。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中,应根据特征类型有侧重点地进行。

类型;传统村落;平顶山地区;地域特色;人文特征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此定义引自《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下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该名单的传统村落,称为中国传统村落。相比原来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要保护的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加全面,除了物质遗产外,还强调了非物质遗产。体现了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不断扩充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上述保护理念,对平顶山地区的地理与人文特征进行研究。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很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的传统村落。目前为止,从国家和河南省公布的关于传统村落的两级名录中,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平顶山有19座;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平顶山有93座。在河南省内是传统村落较多的地区,在平顶山的五县(市)四区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宝丰与郏县两个县区。

1 平顶山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地理特征

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从北往南看,大体有三列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的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的落凫山等低山,南部则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北部夹北汝河冲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积平原,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

在地图上查找这些传统村落,可以看出,列入名录的村落如繁星点点分布在平顶山北部的北汝河两岸,而在南部的鲁山、叶县、舞钢三县(市)被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却寥寥几座。北汝河在宝丰与郏县境内属于中游,由山地型的河涧转为平原型的河川,平均有2km的宽阔河床,泄洪能力强,对两岸肥沃广袤的平原地区是水利大于水害。所以,该区域人口繁密,经济富庶,交通便利,平顶山市价值较高的村落和民居多集中于此。

基于平顶山的地形地貌特点,平顶山的传统村落的地理特征有以下三种类型。

1.1山区地带的村落

平顶山西部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地貌相对零散破碎,交通困难,村落多依着山脉走势,选在山脚或溪谷地带,村落的名称也多以某某沟命名。沿着河沟谷地,有狭仄的槽形平地,可筑房垦地,有溪水灌溉。但适合建设和耕作的平缓用地有限,村落用地能够因地制宜分布于山坳之中的平缓坡地上。自然村落规模小且分散,往往隐于谷内的三户、五户就组成了一个小聚落,星星点点散处成不连续的带形或指形的不规则布局。这种村落形态,被地理学者称为散漫型村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近耕地,就山林的原初居住倾向。如鲁山县瓦屋乡李老庄村,就是由10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

山区地带在大的河谷地带与多条河谷交汇处,有一定的冲积台地,并且也是交通的汇聚处,也能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村落。如鲁山的上、中、下汤三镇,都位于沙河流域,三镇所处位置都有其他溪谷汇入沙河。其中的下汤作为山区地带与缓坡的丘陵地带的节点,属于交通要道,是山地与丘陵平原物资、信息的交汇处,其规模是三镇中较大的。

山区地带难有大片开敞用地,村落规模受到限制,物质形态上的建筑善于就近选材,较为简朴。与地形地势的紧密结合,错落有致,隐于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式的布局,是山地传统村落的特色。

1.2丘陵地带的村落

丘陵地带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地区地形条件差异较大,可在山坳、梁峁、坡面选址建村,村落在规模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丘陵地带的村落依托于山体、水体、坡地、农田、植被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布局上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风貌。受复杂地形的影响,丘陵地带的村落布局不限于面南背北的格式,而是因地制宜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些村落选在背有靠山,面向平原理想的风水格局的位置,往往可发展成大的村落。

如郏县李口乡的张店村,位于平顶山市区北边的南北走势马鞍山北麓,且马鞍山向下有五道东西走向的山岭与山沟,人称五龙山;远远望去村东、西都有由南到北缓慢降低的山脉,村西还有从南边山上流淌而来的溪流,形态上非常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理念。为与这样的山水格局一致,村落内的主要建筑正面朝北,面向开敞的平原,背面朝南,有靠山可依。该村据传是汉代谋圣张良故里,明代由张良后裔回迁重建,是一座自然与人文互动耦合的传统村落。

1.3平原地带的村落

平原地带有宽广肥沃的缓坡地,适于农耕,水陆交通便利,在广阔的方格网农田中镶嵌着密集的团块状的村落,村落的规模与密度要远远大于前两种地带,也是平顶山市列入国家与省两级名录的传统村落的密集区,80%的传统村落位于此地带。这些村落由于地势平缓,基本不受地势的影响,布局集中规整。一些原本相邻的村落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连为一体,称为村落聚集体。如郏县冢头镇的西寨村、东街村、北街村三个村落今天已经连绵一体形成大型村落聚集体,也由于交通发达成了汇聚四方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商业集镇;类似的村落还有宝丰的大营镇。

由于农业与商业的发达,财富也多在此地带汇聚,该处的传统村落的物质遗产丰富,建筑质量好、价值高。很多传统村落内,矗立着百年以上的二到三层的楼房。建筑布局也是纵深方向展开的多进式深宅大院。如郏县王集乡候店村、堂街镇的临沣寨;平顶山卫东区的门楼张村、湛河区的西铁炉村;宝丰李庄乡的程庄、石桥镇的高铁村等都有老楼房。显示了平原地区地理条件的宜居性,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盛。

通过以上对平顶山地区三种形态地域内传统村落分布与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在平顶山西部山区地带,由于地形陡峻,地貌复杂,村落呈散点状分布,且人口密度小。传统村落内的人工构筑物,如建筑的质量没有平原地区好,但非物质遗产较为丰富。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特征,进行有差异地保护与发展。

2 平顶山传统村落的人文特征

平顶山地区传统村镇历史悠久,有些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并有着丰富的根植于村落和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把历史典故、人文景观和乡土中的自然景观结合,赋予自然以人文化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平顶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蕴含着百姓朴素的期待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如新华区滍阳镇的应国传说、鲁山墨子与鲁班的传说、叶县叶公的传说、宝丰观音得道正果的传说、郏县汉名相张良的传说等,是基于一定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李白、苏东坡、元结、刘希夷、牛皋、李绿园等众多的历代文人名士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与丰富有趣的传说。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尤以东、西两汉的“汉文化”和明初的“移民文化”在平顶山地区最为广泛、普遍。

2.1汉文化的人文特征

其中汉文化为本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根源文化,中间虽经历了魏晋至元这些朝代,有些村落也有这些历史时期的一些传说,但朝代含混不清,好像都被一笔带过一样,也由此可以看出,汉文化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也说明了平顶山一直位于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并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风土人情。

平顶山有三个高皇庙村,卫东区的东高皇、新华区的西高皇,宝丰石桥镇的高皇庙村,据市著名历史学家潘民中先生的考证,这三处村落都因供奉汉刘邦的庙宇而得名,是根植于乡土的汉文化。郏县王集乡侯店村流传有“楚河汉界”划定之人候公故乡传说;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张良故里的传说;郏县冢头镇也因有汉文帝之母薄太后的墓冢而得名。

东、西汉之交的昆阳大战的地域核心在平顶山地区,很多乡间地名都附有“王莽撵刘秀”的民间传说。叶县的刘贵冢、卸甲店、哑蛙坑、鸡鸣店;宝丰净肠河、马跑泉、交马岭;郏县的雨霖头、柴堂村等等。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反映了动荡中的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望,也是对为民带来福祉的领袖人物的纪念。

众多的民间传说,分散于乡间,根植于乡土,为我们研究当地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是历史研究的佐证材料。在今天的城市化大潮中,这些民间传说,急需规范有序地整理,否则会随着农耕文明象征的村落消失而被遗忘。

2.2明初移民文化的人文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北宋末年、元末等这些朝代更替时期,特别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持续动荡,人口大幅减少,原有村落几乎受到毁灭性破坏,井邑萧条,地旷人稀。故明初从山西等地大量移民建立新村,或在原来剩余的规模大幅萎缩的村落基础上渐趋发展。这些村落既有明初官方的置营屯田的军屯村,如鲁山张官营,宝丰大营等,以某某营命名的村落;也有分散的移民建立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立与重新兴起,反映先辈们历经磨难,艰苦创业的历史“移民文化”,是平顶山很多传统村落的另一文化特征。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大多起源于明清时期,与先秦汉唐宋元时期的村落无直接关联性与连续性,有的只是一些遗迹与遗址。如,郏县茨芭镇的齐村,先祖随迁移大军从山西来到崇庆寨(后改为齐村)定居;宝丰大营村落始于隋唐,毁于元初,明洪武年间,村镇恢复;宝丰李庄乡的程庄,虽有商代应国王的擂鼓台山遗址,但其村名是明代中期因程姓兴旺而得;郏县王集乡侯店村虽源自汉,但村落的重新振兴于明代。

当然,除以上两个主流文化之外,还有其他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如观音文化、三苏文化、曲艺文化、茶食文化,这些众多的文化是在以上两大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在安居乐业以后发展的独特地域文化。

另外,平顶山在近代抗日与解放战争中也有其一抹光辉历史,有些传统村落因有革命遗迹与遗址而显得更加厚重,如中原野战军在宝丰的大营、商酒务、宝丰老县城等地的革命遗址。

3 平顶山传统村落的特色类型

虽然,很多传统村镇都起源于农耕文明,并有历史大环境下共同的区域文化特征,但针对每个不同的村落,因其发展历程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特色类型也比较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3.1仕文化特色的村落

比较典型的如郏县李口乡张店村,作为张良故里,历史上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兼济天下”的品级较高的官员;留有多处规模大、档次高,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装饰繁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被村人称为明代隆庆年间的提督府,有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架前檐廊的木构架建筑巍然坐落高大的月台与台基上,其规模与构架都超出了一般民宅的规制,《明史》卷六八《舆服志》中关于府邸住宅规定:“……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据此推断,张店村的这座五间七架厅堂的主人的官阶是相当高的。所以张店村的选址和布局、传统民居构架与装饰都反映了封建礼制文化与儒仕文化的特点。

3.2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村落

这些村落都位于交通要道,水陆交通发达,带动当地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形成较大规模的村落。如郏县冢头镇的西寨村与东街村是许(许昌)洛(洛阳)与宛(南阳)禹(禹县)两条古道的交汇处,是古商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明清及民国时期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是平顶山地区典型的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村落。类似的村落还有冢头镇的李渡口村、宝丰大营等;这些村镇商业发达,有商业街市,建筑布局采用前店铺,后宅院,布局紧凑。建筑类型除了商业、居住之外,还有山陕会馆,为过往客商、车马歇脚。

3.3具有特色产业的村落

有些传统村落,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工艺与技术的其他产业,并代代相传,形成传统村落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如宝丰李庄乡翟集村的米醋、鲁山李老庄的丝绸工艺、郏县冢头西寨村的茶食产业、宝丰魔术发源地赵庄乡周营村、宝丰商酒务镇北张村的提线木偶戏、宝丰大营镇白石坡村汝瓷烧制技艺等。这些产业,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有些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日渐式微,所以急需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档案式的记录、整理;有些还散发着活力,继续为传统村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3.4有重要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景观的村落

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在此均有考古发现。西周时期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应国以鹰为图腾,因此平顶山市又称鹰城。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曾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之策,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治国名言。在其他历史时期也有大量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景观,散布在平顶山各地,并与传统村落相联系。如新华区滍阳镇春秋时期的古应国遗址、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的汝瓷遗址,鲁山段店瓷窑遗址、鲁山县城西南望城岗村望城岗冶铁遗址、郏县苏坟村的三苏墓与祠等。宝丰杨庄镇的马街村的马街书会,历经几百年,代代相传,从没间断,是中国一奇特的文化景观。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与景观,向人们展示了平顶山传统村落具有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

当然,有些村落会具有多种特色,特别是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村落,由于经济比较发达,会供养优秀学子进入仕阶层,达到一定社会地位后,反哺家乡,修建宅院。如宝丰大营镇大营村的明代进士王之晋、清代太子傅吴垣;冢头镇西寨村的明代学士解保祥、清代都司秦可都等都是传统村落的历史名人,他们的宅邸也是保留下来的高价值传统民居,和其他遗迹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景观。

4 结语

平顶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等各种地理环境中,但在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多,规模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平顶山地区根植于乡土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汉文化因与地名、遗迹耦合紧密,具有明晰、生动、传奇的特征。移民文化,由于是村民的代代相传,是模糊、单纯的;传统村落具有文化的差异性,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价值特色各异,依此笔者把平顶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归纳为四种特色类型,以便在今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依类保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势必会有较多村落因各种原因而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人们要做的是在变化中积极应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也一样,应在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历史潮流,做好记载、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不可拘泥于保护而限制发展。

[1]鲁西奇.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113-130.

[2]朱叔文,刘正广,郭晓东,等.基于村落尺度的丘陵山区人口分布特征与规律——以甘肃天水为例[J].山地学报,2006,24(6):684-690.

[3]姚瀛艇,张向阳.张良故里城父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2(3):28-31.

[4]刘继增. 郏县冢头镇会馆:万里茶道东路的地标[N].平顶山日报,2015-8-5(A-6).

[5]温书功.清风明韵冢头镇[N].平顶山日报,2011-2-15:(A-6).

[6]刘世超.宝丰翟集:明清古宅 米醋之村[N].平顶山晚报,2013-07-29(A-06).

[7]丁进阳.宝丰大营:青砖灰瓦,古韵“双城”[N].平顶山晚报,2013-08-12(A-06).

[8]刘世超.宝丰程庄:曾经坚不可摧的同协寨[N].平顶山晚报,2013-08-12(A-06).

[9]张永超. 织补理论在河南郏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规划中的应用探析[D].郑州大学,2013.

[10]刘书芳.两处老门楼的比较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 20(1):5-8.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Pingdingshan

LIU Shu-fang1,ZHANG Xian-mei2, LIU Yin-ping3

(1.HenanUniversityofUrbanConstruction,Pingdingshan,467036,China;2.Jiy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yuan,459000,China;3.SeedlingsManagementStationofPingdingshan,Pingdingshan,467000,China)

The main subject investigated i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on the protection lists of the two ranks of China and Henna province.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Pingdingshan.The villages in mountains are located in the banks of gullies.The villages in hilly areas back to the hills and face to the river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There are great scale and densely populated villages in plain areas.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rich.The Han Dynasty culture is complex and the immigrant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is universal.

types;traditional village;Pingdingshan;regional characteristics;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2015-10-06

河南城建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JYB017)

刘书芳(1970—),女,河南宝丰人,硕士,副教授。

1674-7046(2016)03-0042-05

10.14140/j.cnki.hncjxb.2016.03.008

TU-87

A

猜你喜欢
宝丰郏县平顶山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宝丰酒的1989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郏县
平顶山诗群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