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王惠
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陈丽娟,王惠
(菏泽家政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菏泽2743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加上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视,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进入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模式。“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是面向中职、高中毕业生招生,进行全日制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学习,实现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多样化发展的模式,笔者作为一名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者,一直在探索和建立适合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是面向中职、高中毕业生招生,进行全日制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学习,能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为主题的新型课程体系[1]。将此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以有效实现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同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李克强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11月,财政部、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职业教育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各部门协作前所未有,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教育首先从中专教育开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有中专卫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正式批准开展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标志着康复医学规范化教育正式开始,此后,相继有六十多所本科院校、一百多所大中专院校涉足该领域。目前,国内已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专门培养康复医学和康复技术专业人才。2008年,我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的本科、专科、中专学校分别有44所、64所、77所,平均每校年招生人数分别为49人、52人、40人。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11年,全国共有95所院校开设了中专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本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重要培养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用人单位门槛普遍提高,开展本科层次的康复治疗学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结构,这些对于加强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的建设、提高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迫切愿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对此,我们开展了对口贯通“3+2”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对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相关调研,确立了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2.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等品质,部分毕业生因频繁跳槽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从事的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经验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对患者的评估能力、对常见功能障碍的处理能力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综合业务处理能力是在中小康复医疗机构工作时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此类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康复治疗(技术)学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人员仅仅具备康复治疗(技术)学的专业知识已经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人员还应具备与康复工作相关的医学人文、人际沟通、科研写作、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坚持贯通性原则,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强化专业理论的学习,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
2.2创新并实践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专升本”、“专转本”等学历提升方式,而是在专业大类对口的基础上,使专业学习更深入、更全面。在专业衔接上,采用“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前3年和后2年两个阶段所学习的专业和职业领域目标是一致的。前3年主要是实践技能的训练,后2年则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化,形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上升学习过程,符合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相比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而言,理论教学更加系统;相比本科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在“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的原则下,根据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坚持课程适度和可持续性原则,打破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由公共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方向课和拓展课4个部分,逐步构建以典型康复治疗流程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物理、英语等学科知识较弱的状况,合理设置学时和课程难度;同时,继续突出人才培养的职教和应用型特色,强化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指导、人际沟通、创新创业教育等,努力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康复治疗(技术)学专门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实践为主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化教学方法,按照任务完成的顺序组织教学,或者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入行业企业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训教学,使实训更加实用、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加强考核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能力、知识和素质综合考核体系,考核内容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水平,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二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根据科目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作业、技能操作、项目设计与制作等考核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元化评价,我们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参与课程的考核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结合,重视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将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工作纪律以及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是将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融入有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教材的选用按照教育部对有关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及康复行业教材市场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建设中采用选用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选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全国规划教材。为了迎合康复实践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开发和编写了教材及主要教学辅导资料。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实践型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通道,对于缓解社会对高层次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加强调研、加强沟通,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贯通培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1]马金.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S].教发[2014]6号.
G40-03
A
1671-1246(2016)20-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