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亮,迟昨菲,尚云晓,侯阿娜,高阳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霍亮,迟昨菲,尚云晓,侯阿娜,高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
儿科学教学质量是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些年,面对中国社会对儿科医疗资源的巨大需求,儿科医学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儿科教学工作。
微课;微信平台;儿科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统计,在中国,儿童占全部人口的20%,为了适应我国儿童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我们非常有必要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内容繁杂、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重要课程,而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在各高等院校推广应用后,迅速受到在校师生的追捧与青睐。微课是把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颗粒化”视频,将复杂、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微信平台作为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它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微信使用的重要人群,微信的出现也给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和传播,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学习。所以,我们尝试在儿科教学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即时通信与交流,使微信平台成为儿科教学中适合教师开展和推广移动微课程教学活动的平台,也成为学生学习微课、轻松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1.1儿科教学特点
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临床医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儿科学的教学工作中绝不能忽略对儿科学基础和学科总体的研究和关注。儿科学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将复杂晦涩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易懂是摆在很多儿科教师面前的难题。
1.2教学方式的改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在儿科教学中仍以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为主,LBL的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条理清晰,讲解较系统,但课堂信息量大,许多内容有所重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师总是抱怨课时不够,学生抱怨抓不住重难点。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现状,目前儿科学在教学方法及内容上已经有很多突破和创新之处了,比如开展课堂教学、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CBL教学(Case-Based Learning)、慕课、微课、社区基础教学、床旁示教、互动教学、TBL教学(Team-Based Learning)、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双语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进一步建立了新型的儿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移动通信手持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智能化以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微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了,人们的阅读以及学习生活的习惯逐渐在微化,微课就在这种微时代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微课的理念最早是由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而发端,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的真正创始人却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学者”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脉冲。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用户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平台账户或者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共平台,平台管理者可以对公众账户的粉丝分组管理、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此外,微信还开放了部分高级接口和开放者问答系统。
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人群,由于微信拥有庞大的学生用户,且大部分学校都有无线信号,便于学生直接使用手机和移动智能终端登录微信。建立微信平台后可以将相应的儿科教学资源上传至微信平台,所有关注了微信平台的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对儿科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和传播,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学习。
微信订阅公众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与视频,也可以创建一些链接,学生可以在微信平台学习微课、拓展其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随时上传微课程等各种多媒体文件[1]。由于微信平台还提供了语音识别接口,学生在儿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想与教师交流,就可以通过微信语音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对话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很快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方便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学习—交流—再学习”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订阅号后台的管理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掌握,监督学生的移动学习。同时,微信平台可以在后台将学生实现分组教学、分组管理。
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微信作为一个传播载体,两者可相辅相成。微信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信息传送的交互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往往被忽视,利用微信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某名学生和某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把制作的儿科学微课程放在微信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就像是翻电子词典。而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两者如果能在学习当中结合起来,相信学生能更加愉快地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更强烈。
根据儿科学方面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充分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部分儿科学相关的微课资源库,然后利用微信平台将微课资源有效地应用在儿科教学当中,在学期末采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并结合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效果评价。
4.1适合移动学习的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的内容选择儿科学的重点章节,如新生儿、呼吸、消化、神经、肾内、循环及血液,针对儿科学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学生普遍反映的较难理解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手段制作出若干微课小视频。微课程是在视频微信平台上开展微学习的主要资源,但是考虑到图文类的学习资源在网络传输中数据流量消耗低,具有分享复制便捷的特点,应在微课程视频学习过程中搭配图文类学习资源,既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资源,也要便于网络播放与使用[2]。
微课程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因为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是不可预测的,有时候可能是在教室、宿舍或者地铁公交上,学生在移动学习环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微课程设计要短小精悍、简练生动、通俗易懂,而且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内容紧凑、目标明确。
由于微课程的学习是基于微信平台,其展示的平台是手机或者电脑笔记本等手持设备,所以,这类微课程的制作要有别于传统微课,要有充分的视频、音频、图片素材的准备和数字化处理,利用高科技手段使教师在微视频中运用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使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微信平台的基础上推送微课程时,电子交互白板录制的微课、动画制作类微课和幻灯片录制类微课等形式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
4.2适合移动学习的微信平台的设计
根据儿科学教学大纲及儿科学教学特点,参考国内外教学经验,儿科学微课信息平台建设除了推送微课程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相应内容。
4.2.1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库教师可以将儿科教学中所使用的课件、练习题、操作视频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上传到微信平台,构建平台的学习资源库,学生除了通过微课程学习知识点以外,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2.2构建微学习社区可以在各授课班级组建微信管理服务团队,由各班学习委员担任组长,主要负责辅助授课教师进行日常信息的发布和反馈信息的整理,协助教师完成日常微课程学习任务,同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建立微信群,通过群内沟通、交流形成学习圈,将平时休闲娱乐的朋友圈变成大家探索知识的学习圈,进而组建微学习社区[3]。
4.2.3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实时交流功能与学生随时交流互动、研究讨论。对于部分害羞和恐惧交流的学生,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中的私聊功能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利用微信平台编辑模式和自动回复等功能,平台创建者可以在丰富的微信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创建容易记忆的自定义回复机制,将不同方向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组,学生就可以根据系统自动回复的资源文件获取自身所需的学习资源,这样的机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便于课后开展移动微学习[4]。
信息化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5]。在儿科学教学中,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为了不断提高儿科学的教学质量,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实践中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微课学习如何与常规的课程学习相互补充、学习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量的微课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微课信息服务平台的知识产权如何得到保障等。
[1]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66-72.
[2]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3]张景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在线练习系统研究与开发[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2-35.
[4]何北,田恩学.信息化环境下移动学习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113.
[5]徐恺英,陈宇碟,苏翔,等.吉林省外贸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4(2):47-50.
G40-03
A
1671-1246(2016)20-0024-03
中国医科大学“十二五”第五批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YDJK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