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飞翔张永斌(.大港油田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 天津 30080;.青海油田公司采气一厂, 青海 格尔木 86000)
涩北气田水平井防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秦飞翔1张永斌2
(1.大港油田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 天津 300280;2.青海油田公司采气一厂, 青海 格尔木 816000)
涩北气田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出水出砂严重,为了解决涩北气田出水出砂等影响生产的技术难题,指导气田的高产、稳产和高效开发,研发了适用于涩北气田的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工艺技术,并在台H1-9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该井生产过程中不出砂,防砂有效期超过2年,防砂效果显著。解决了涩北气田筛管完井水平井出砂严重,甚至停产的问题。
涩北气田;砾石充填;防砂有效期
由于涩北气田生产过程中的出水出砂严重,为了解决涩北气田出水出砂等影响生产的技术难题,指导气田的高产、稳产和高效开发,结合涩北气田油藏地质特征,研发了适用于涩北气田的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工艺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应用,解决了涩北气田筛管完井水平井出砂严重,甚至停产的问题。
随着水平井应用规模的不断加大,应用油气藏类型不断增多,以及开发阶段的变化,水平井开发采用单一的滤砂管防砂出现的新矛盾,需要开展水平井管内循环充填防砂工艺技术研究,解决筛管完井水平井后期出砂严重的问题。针对涩北气田开发后期水平井出砂严重的情况,研发了水平井管内充填防砂工艺技术,解决筛管完井的水平井后期出砂严重的问题。
(1)固井射孔完井方式 针对固井射孔完井,采用挤压充填防砂,对近井带地层进行挤压用砾石有效填充,比循环充填更能达到较好的防砂效果。
管柱结构自下而上:引鞋+油管短节+充填平衡器+底部充填工具+密封工作筒+油管短节+精密复合筛管+油管+水平井封隔器+油管至井口。
(2)防砂筛管完井方式 筛管完井水平井:采用循环砾石充填防砂,在水平井原完井套管(或井筒)与防砂管柱的环空充填砾石,不能改变近井带地层的渗流物性。
管柱结构自下而上:引鞋+油管短节+底部充填工具+密封工作筒+油管短节+精密复合筛管+油管+水平井封隔器+油管至井口。
(1)水平井砾石充填工艺管柱优化设计 防砂完井施工过程:①下防砂管柱:由悬挂封隔器+筛网式滤砂管+底部充填装置+扶正器等组成;②打压座封-丢手,丢下留井管柱,起出作业管柱;③下入充填服务器,打开充填通道;④完成储层挤压和滤砂管与套管之间高压循环充填防砂施工。
(1)防砂工艺方式的合理优选 需根据区块防砂井实际情况进行选用防砂工艺的分析,出砂情况,泥质含量情况、产能、边底水等。推荐采用水平井管内挤压砾石充填防砂施工。
(2)充填砾石粒径选择 依据区块出砂井的粒度中值进行合理分析,地层砂粒径主要在0.04~0.07mm之间,利用Saucier公式D50=(5~6)d50优选0.3~0.6mm的充填石英砂进行防砂施工。
(3)防砂筛管的选择 需根据实施井的情况结合粒度分析报告及与充填砂相匹配的原则(最小充填砾石尺寸的1/2~2 /3)。推荐选用挡砂精度0.12或0.15mm的精密复合滤砂管。
(4)携砂液优化 选用清洁携砂液,该清洁携砂液配方由清水+瓜尔胶+KCL+防膨剂+助排剂组成。
技术特点:①低残渣、低伤害,降低防砂带来油层的二次污染;②粘度可调,携砂性能好,易于充填密实;③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易返排。
(5)充填砂量及液量优化 根据选用实施井的实际情况,需考虑地层亏空、边水、底水距离影响多种因素来确定充填砂量和液量。
台H1-9井于2012年7月15日完钻,完钻井深1180m,采用筛管完井,水平段长200m。该井于2012年10月投产,投产以来持续出砂,产气量较平稳。2013年4月,出砂逐渐严重致使井口保护器频繁砂堵且堵死,拆卸后发现积砂较粗,且掺杂部分大颗粒水泥块儿,导致该井停产。2013年5月13日,对台H1-9井进行连续油管冲砂作业后放喷出砂严重,仍无法进站生产。依据该井地质设计,对该井进行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试验,从而达到恢复气井产能的目的。该井本次作业,累计注入液量:328.80m3,总砂量:52.00m3。
防砂作业施工结束后,于2013年10月3日投产,最高产量达到4.22万方/每天,平均日产气3.55万方,超过投产初期生产水平(3.2万方/每天),达到恢复气井产能的目的。目前该井持续稳产,累计稳产600多天,目前平均日产气3.1万方。生产过程中不出砂,防砂有效期超过2年,防砂效果显著。
①研发了适应于涩北气田的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工艺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筛管完井水平井出砂严重的问题。②通过台H1-9井的成功实施和作业后生产情况,表明研发的水平井管内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涩北气田水平井的出砂难题。
[1]张敏琴,谢政等译.砾石充填防砂工艺中的砾石尺寸选择方法,青海石油.2006,24(4):76-79.
[2]何生厚,张琪.油气井防砂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69-70.
[3]万仁溥,罗英俊等.采油技术手册(第七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