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提高阅读能力

2016-03-13 14:03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一中程志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语句整体题目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一中 程志苗

每节语文课都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大块去做,但往往不尽如人意。每次语文考试结束,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考好了,都相信自己会有不错的成绩,但一发下卷子就皱眉,总觉得成绩与感觉相差太远。仔细一看,基础知识也没做错几个,但一看到阅读题就哑口无言了,这儿扣一分,那儿扣两分,阅读题就至少扣十几分,多则二、三十分。“又栽倒在阅读题上!”这种感觉几乎每个学生每次考完都如此,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长期观察和思考分析(主要是对语文课堂和学生试卷的 思考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阅读程序落实不到位,整体感知能力不扎实

尽管《课标》中一再强调要:“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每一节课能落在实处还不够。还是存在肢解文本,直击重点和难点,记忆背诵练习基础知识为主的现象,总以为这些是最主要的“语文内容”,这是考试要考的东西,本质上还是“围绕考试转”的功利心作祟,结果忽视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学生这一方面更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如此就出现了这一情况:一做阅读题,学生匆匆把文章看一遍,不对文章进行丝毫的整体把握,就去看题目,一道又一道,一股脑写完就万事大吉,至于结果不知道,自我感觉不错,最后成绩一出,令人心凉大半!

二、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习品质的养成

教学受考试功利的影响,无形中造成了重视知识积累,忽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无论是语文课堂教学,还是阅读训练,教师总会把知识讲得很清楚,学生记得很到位,很少关注引导学生思考程序的培养,学生往往满足于懂得了、记住了,思维没有深入文本,心灵不能沉浸于文本而专心致志的思考,总是浮躁于追求知识点,甚至出现了没看清题目就把答案写完了,或者只阅读了一次就把所有的答案写完了,思维达不到顶点,心灵不能与作者发生共鸣,所以对文本就不会有深入精确的感悟,长期下去,造成心灵粗糙、思维不条理、表达不精确,写出的答案总是似乎沾点边,细致思考一下又与关键点相离甚远。阅卷时教师这儿扣点分,那儿扣点分,最后下来没有好成绩。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重视阅读程序的落实,引导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

拿到文本先整体感知,后深入局部。怎样整体感知呢?首先通读文本,读完后不要急于去看思考题,其次自觉思考文本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是什么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能够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哪些语句难以理解、结尾是否有意味深长的语句,把这些问题思考过后,基本上就对文本的整体有了较为透彻的把握,答题就不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问题,这两个程序结束后在去看题目。

二、培养专心致志、深入感悟的思维品质

这一环节主要在解决文本后提出的思考题上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在精读思维的训练)。首先引导学生看清题目,思考题目在问什么,这个题目涉及到文本中的哪些段落和语句,找到这些段落和语句,深入思考、圈点批注(考试时可以用铅笔,然后再擦掉),感悟准确到位后,思考组织表达的语言,力求精准、流畅,最后把答案写出来(切忌的是:在前面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就把所有的题目写完,不在具体深入地去感悟相关语段)。

以上对策主要是从“如何做好阅读题”的角度阐述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两个步骤其实就是先整体感知后深入感悟的过程,无论是作答阅读题还是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这两个步骤既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忽视其一,是相辅相成的。前者重在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后者重在养成专心、静心深入感悟文本的思维品质。

三、点滴积累,提升表达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题得分的第三个原因是表达模糊、混乱、不条理、词语不精准。当然这与学生思维不条理有关,但有时确实是因为语言积累少,找不到精确的词语表达内心的感悟,造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日记、随堂小练笔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相信师生共同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所提高。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注重阅读教学的改革和落实,努力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语句整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重点:语句衔接
关于题目的要求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追根求源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