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全艳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心理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纪全艳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因素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此进行疏通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心理因素;大学英语;英语学习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看来,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去主动地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可以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学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学习英语。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主要有哪些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影响呢?
从年龄方面来看,大学生普遍的年龄都在18~22岁之间,这是一个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也是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日益成熟的阶段。受到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影响,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对生理和心理产生作用。
首先,学生的独立和自我观念不断增强,个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形成了其基本的逻辑思维体系,对于外部的环境和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且思维较为活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肯采用已有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探索出不同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逐渐地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思想,理性化的认知中不乏个性化的存在,期望能够在自己的观点中体现出真理的存在。
其次,学生在智力方面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且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得到明显进步。学生在高校这个较为独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其智力和之前相比整体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在这个大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很多学生能够确定其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自我理想,有着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接受更多不同的事物,促进其辨别能力的提高,对于知识有着极大的渴求。
最后,自我的心理逐渐形成并确定。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最为活跃的部分就是其自我理想、性格以及人生观及价值观部分。这是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求,对于外在事物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并对此做出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有着非常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并且会受到教师、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个性的心理特点[1]。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到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所保持的兴趣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都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当学生对于学习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充满兴趣,那么最终的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当学生对于学习感到乏味无趣,甚至从内心排斥学习,那么最终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的教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具体来看,对学生英语学习造成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表现得较为冲动,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或多或少的排斥或逆反心理。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对于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独立性的呼吁较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弱点。比如对于他人的意见不管不问,对于外在的事物大多采取批判看法,即便是正确的事物,也不会采纳和吸收,对于自我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强烈,使得他们在认知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掺入了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对于问题的分析受到主观的影响,科学性不足,导致对于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所以,对英语学习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排斥情绪。
其二,学生的个人情感比较丰富,对于英语的学习易产生惰性心理。在大学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不仅存在着积极的方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消极的方面。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比如在英语的学习方面,学生缺乏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期间认真听课,练习的时候去做自己的事情,消极面对一切和英语有关的学习,排斥英语活动,对待作业则是得过且过,能抄则抄。
其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记忆方法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记忆能力的高低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2]。记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再次反映,是对信息的一种再次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在克拉茨基看来,编码、储存以及提取,这是记忆过程中的3个不同阶段或环节,而有效的记忆要求这3个环节必须是完整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最困难的就是对于单词的记忆,单词记不住自然英语就说不出来。从记忆的过程来看,学生之所以记不住单词是因为他们只有最基本的识别,而没有接下来的回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记忆方法不科学,单纯的死记硬背只在短时间内有效,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对于其英语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于其英语学习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
(1)一切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消除学生对于英语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逐渐地消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师需要将自己也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一名旁观者,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管是知识的教学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从对话和教学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消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排斥或抵触心理,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喜欢学习英语。
(2)有效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摆脱学习英语的惰性心理。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的设计和准备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成败,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得整个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听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而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导致学生觉得无聊,从内心排斥,教师教得也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极易产生惰性心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多采取听说结合、演说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对于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练习。
(3)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学习障碍,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是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汉语有汉语的思维,英语也有英语的思维。马克思认为一个人要想学好外语,应该尽量去忘记自己的母语,用外语的思维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外语。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告别时说“Bye Bye”,而不说“再见”,这就是一种英语思维。其次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复习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造成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之后没有复习,导致记忆无法维持。英语知识的学习最好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复习,同时需要注意再次复习的时间间隔。除了进行思考外,朗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习形式,朗读需要嘴巴、耳朵、脑袋、眼睛、双手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这是促进记忆的极为有效的办法[4]。为什么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并没有感到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汉语,我们听的是汉语、说的是汉语、读的是汉语、写的也是汉语,所以我们汉语学得并不困难。要想有效地学习英语,就需要多读多看,多接触一些英语方面的事物,多了解英语文化。当学生对于英语了解得越多,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对于英语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烈。
(4)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英语的学习都是停留在书本以及试卷上的,很少有机会或者有时间去交流,会读、会写也会背,但是就是不会说,这在很多学生身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哪些学生需要多说,哪些学生需要多看,哪些学生需要多读,哪些学生需要多背。对于一些英语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让英语课堂出现“一刀切”或者是“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些有趣的情景演练,由多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5]。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的学习既受到智力方面的影响,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时地探索出解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心理因素成为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推动力。
[1]吴一安,刘润清,P.Jeffrey.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36-46.
[2]杨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 (15):338.
[3]王金巴.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研究[J].外语教学,2010 (3):55-59.
[4]焦立东.大学生英语作文个案研究——错误及错误分析[J].疯狂英语,2009(1):20-23.
[5]郭大光.研究生自主学习与知识自我建构的相关性[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G420
B
1671-1246(2016)16-0062-02